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烧蚀性能

烧蚀性能

烧蚀性能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3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3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200824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复合材料学报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特种粉末冶金及复合材料制备/加工第一届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新型炭材料学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阻燃学术年会等;烧蚀性能的相关文献由809位作者贡献,包括崔红、李锦文、齐风杰等。

烧蚀性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00824 占比:99.89%

总计:201054篇

烧蚀性能—发文趋势图

烧蚀性能

-研究学者

  • 崔红
  • 李锦文
  • 齐风杰
  • 魏化震
  • 张俊华
  • 张清辉
  • 闫联生
  • 冯志海
  • 张红波
  • 李传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白龙腾; 成来飞; 杨晓辉; 曹晶; 王毅
    • 摘要: 为明确C/SiC陶瓷基复合材料喷管在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环境的烧蚀特性,采用先驱体浸渍-裂解(PIP)工艺制备得到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并对喷管进行多种工况环境下的地面热试车烧蚀考核。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3D C/SiC复合材料喷管能够满足液体火箭发动机多种工况环境下抗烧蚀性能要求,喷管喉部线烧蚀率约为3.92×10^(-4) mm/s;热试车烧蚀实验后喷管入口圆柱段、收敛段、喉部及扩张段外型面均残留有大量白色物质SiO_(2),喉部局部出现烧蚀坑洞现象;C/SiC复合材料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环境下的烧蚀机理为机械冲刷烧蚀和氧化烧蚀。
    • 王富强; 陈建; 张智; 谢栋; 崔红
    • 摘要: 目的提高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下的抗烧蚀性能。方法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在C/C复合材料表面制备SiC过渡层,然后以惰性气体保护等离子喷涂工艺在带有SiC过渡层的C/C材料表面制备W涂层,研究所制备的W-SiC-C/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特征。以200 kW超大功率等离子焰流,考核W-SiC-C/C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并与无涂层防护的C/C材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W涂层主要为层状的柱状晶结构。W涂层与SiC过渡层、过渡层与基体界面呈镶嵌结构,结合良好。SiC过渡层阻止了W、C元素相互迁移与反应。在驻点压力为4.5 MPa、温度约5000 K、热流密度为36 MW/m^(2)的烧蚀条件下,当烧蚀时间小于10 s时,涂层对C/C材料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W涂层发生氧化烧蚀,基体未发现烧蚀,平均线烧蚀率为0.0523 mm/s;当烧蚀时间超过15 s后,涂层防护作用基本失效,基体C/C材料发生烧蚀现象。结论以W涂层、SiC过渡层为防护的C/C复合材料,能够适用于短时间超高温的烧蚀环境,如固体火箭发动机等。W涂层的熔融吸热、氧化耗氧以及SiC过渡层的氧化熔融缓解涂层热应力和氧扩散阻碍的联合作用,提高了C/C材料的抗烧蚀性能
    • 严钰轩; 李瑞珍; 王富强
    • 摘要: 碳/酚醛(C/Ph)复合材料因低成本、制备周期短的优点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对其进行基体改性是提高材料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文章介绍了改性C/Ph防隔热材料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陶瓷颗粒、碳纳米管、石墨烯、氧化石墨烯、无机元素硼、钼等化学改性的方法以及结构上的改性,如酚醛气凝胶和中低密度碳/酚醛材料等,对比分析了改性对C/Ph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隔热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改性C/Ph复合材料烧蚀过程中的机理,梳理了C/Ph复合材料基体改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后续发展建议:深入改性烧蚀机理研究,使材料抗烧蚀性向可调控、精细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解决烧蚀率不易控制的问题;优化抗烧蚀组元设计,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
    • 王俊山; 宋永忠; 李兴超; 刘风亮; 张莹
    • 摘要: 通过向碳/碳复合材料基体中掺杂难熔金属化合物结合表面超高温抗氧化涂层,研制出了超高温本体涂层协同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通过微结构设计及控制,解决了纤维异构化、基体与陶瓷涂层间热胀匹配和多相复合陶瓷成分和结构精确控制的关键技术,提高了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动态高频等离子风洞超高温抗氧化试验表明,在驻点温度1900~2500°C,经过2500s烧蚀,烧蚀速率10^(-4)mm/s,实现非烧蚀,而抗氧化碳/碳复合材料816s的烧蚀量则达到20mm以上。
    • 张曦挚; 崔红; 胡杨; 邓红兵; 王昊
    • 摘要: 采用聚合物浸渍裂解法制备了不同SiC⁃ZrC含量的C/C⁃SiC⁃ZrC复合材料,系统考察了SiC⁃ZrC含量对C/C⁃SiC⁃ZrC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和抗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ZrC的含量显著影响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烧蚀性能。其中ZrC含量为4.53%(体积分数,下同)时复合材料具有最优的力学性能,其弯曲强度、压缩强度和剪切强度分别为358 MPa、277 MPa、115 MPa;ZrC含量为13.03%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耐烧蚀性能;经过热流密度为3200 kW/m^(2)的氧气⁃乙炔火焰烧蚀300 s后,复合材料的线烧蚀率和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03 mm/s、0.0016 g/s。另外,随着ZrC含量的增加,PyC层与陶瓷层的界面会产生弱结合;在承担载荷时,PyC层会与陶瓷层先发生移动,使得纤维的增韧效果难以发挥,导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急剧下降。当ZrC含量为13.03%时,氧化生成的ZrO_(2)会牢固地粘附在材料表面,具有一定流动性的SiO_(2)会与ZrO_(2)形成二元共熔的混合物SiO_(2)⁃ZrO_(2),弥补烧蚀过程中气体挥发所造成的孔隙和缺陷,防止含氧组分进一步侵蚀材料,有效提升材料的耐烧蚀、抗氧化性能。
    • 苗春茂; 孙威; 熊翔; 张红波; 徐永龙
    • 摘要: 为了改善C/C-Zr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采用反应熔渗法(RMI)在1850°C制得一种新型耗散防热FexSiy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并研究熔渗母料中Fe含量的变化对该复合材料显微结构和烧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熔渗母料中Fe含量的升高,复合材料的密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当Fe含量超过6%(摩尔分数)时,沿垂直无纬布方向,复合材料中出现独立于SiC和ZrC之间的FexSiyC固溶相,其相含量随Fe含量的升高而增多;沿平行无纬布方向,复合材料中发现众多以灰色FexSiyC相间隔的"团粒型"排布的ZrC相,其粒径约为10μm.通过对不同Fe含量的FexSiy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烧蚀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Fe含量为8.5%(摩尔分数)时,FexSiy改性C/C-ZrC-Si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最佳,质量烧蚀率和线烧蚀率分别为2.3×10?3 g/s和0.7×10?3 mm/s,相比纯C/C-ZrC-SiC复合材料分别降低3.6×10?3 g/s和3.61×10?3 mm/s.其优异的抗烧蚀性能主要得益于低熔FexSiy相的耗氧耗热和SiO2熔体补偿,促使样品表面形成一层致密、低氧透过率的富SiO2层,避免基体的进一步烧蚀.
    • 张天昊; 查柏林; 李志农; 高勇; 王金金
    • 摘要: 基于等离子体地面模拟烧蚀系统对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轴编C/C复合材料发动机喉部以及45°、90°方向的等离子烧蚀试验,测量试样的烧蚀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烧蚀后喉部各型面和不同角度烧蚀下的微观形貌,通过烧蚀型面和角度多维度分析材料的烧蚀性能。结果表明:轴编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下烧蚀性能良好,喉部烧蚀面过渡平滑,无明显裂纹和缺陷。45°和90°方向的线烧蚀率分别为0.066、0.065 mm/s;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61、0.056 g/s,45°方向射流冲刷作用强,造成较大的质量烧蚀率。预制体的结构以及射流方向是影响烧蚀性能的重要因素,材料各型面对不同方向射流的烧蚀机制存在差异,导致了试样烧蚀形貌不同。试验结果能对等离子烧蚀环境下轴编C/C复合材料的烧蚀率和烧蚀形貌进行有效预测。
    • 张天昊; 查柏林; 李志农; 高勇; 王金金
    • 摘要: 基于等离子体地面模拟烧蚀系统对轴棒法编织C/C复合材料的烧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开展了轴编C/C复合材料发动机喉部以及45°、90°方向的等离子烧蚀试验,测量试样的烧蚀率,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试样烧蚀后喉部各型面和不同角度烧蚀下的微观形貌,通过烧蚀型面和角度多维度分析材料的烧蚀性能.结果 表明:轴编C/C复合材料在超高温下烧蚀性能良好,喉部烧蚀面过渡平滑,无明显裂纹和缺陷.45°和90°方向的线烧蚀率分别为0.066、0.065 mm/s;质量烧蚀率分别为0.061、0.056 g/s,45°方向射流冲刷作用强,造成较大的质量烧蚀率.预制体的结构以及射流方向是影响烧蚀性能的重要因素,材料各型面对不同方向射流的烧蚀机制存在差异,导致了试样烧蚀形貌不同.试验结果能对等离子烧蚀环境下轴编C/C复合材料的烧蚀率和烧蚀形貌进行有效预测.
    • 解静; 孙国栋; 李辉; 孙睿洋; 胡颖露
    • 摘要: 为了研究SiC及其前驱体聚碳硅烷对聚合物浸渍裂解法(PIP)制备的C/C-ZrC-SiC复合材料的影响,本文以聚碳硅烷和有机锆分别为SiC和ZrC的前驱体,利用PIP法制备了C/C-ZrC和C/C-ZrC-SiC两组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在氧乙炔环境下考核了复合材料的抗烧蚀性能,并选用热分析仪对两组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聚碳硅烷因其较高的SiC产率可以提高C/C-ZrC-SiC复合材料中陶瓷基体的致密程度,其产物SiC改善了陶瓷基体与碳基体的界面结合状态.氧乙炔烧蚀120 s后,与C/C-ZrC相比,SiC的加入使C/C-ZrC-SiC表现出更优异的抗烧蚀性能,主要归功于烧蚀中心表面熔融ZrO2保护层和烧蚀边缘致密SiO2层的形成.此外,SiC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导热性能,同时降低其热膨胀系数.
    • 严旭; 王洪波; 范新中; 杨东生; 高超; 贺晨; 王毅飞
    • 摘要: 为拓宽航天飞行器防热涂层裂解温域,提高涂层的耐烧蚀性能,文章通过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TG-DTG)分析了2种硅橡胶基体的热分解行为,并结合马弗炉烧蚀实验研究铁红、云母、白炭黑等3种功能组元对硅橡胶涂层静态烧蚀性能的影响,通过扫描电镜(SEM)以及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分析烧蚀机理,最后通过马弗炉烧蚀实验及高温燃气流烧蚀实验对2种涂层的烧蚀性能进行考核.结果表明:甲基苯基硅橡胶在220~320°C温域的裂解主要以侧基交联为主;在320~480°C以由羟基引发的主链"回咬"机制为主;在480~630°C则通过链间折叠发生环降解反应.主链"回咬"和链间环降解反应均会导致树脂基体交联密度降低,力学性能下降,产生"粉化".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在其裂解温域370~780°C主要发生侧基交联反应,树脂基体交联密度上升,热稳定性提高.白炭黑对于2种硅橡胶基体的热稳定性提升最为显著;铁红、云母等均会在高温下与硅橡胶基体产生共融,减缓硅橡胶基体的高温裂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