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谕
讽谕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6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文史哲、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文史知识等;
讽谕的相关文献由158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元璋、孙连琦、池万兴等。
讽谕
-研究学者
- 孙元璋
- 孙连琦
- 池万兴
- 石麟
- 袁伯诚
- 陈生
- 马夏民
- 于嘉成
- 于春海
- 仃云
- 仪平策
- 倪其心
- 傅绍良
- 刘世南
- 刘城淮
- 刘培
- 刘涛
- 刘琦
- 华钟彦
- 南哲镇
- 南长森
- 吴丽娜
- 吴加才
- 吴在庆
- 吴开俊
- 吴永胜
- 周兴陆1
- 周淑芳
- 周韵春
- 姚奠中
- 姚建平
- 孔维民
- 孙亭玉
- 孙孟明
- 季绍德
- 尚永亮
- 尹砥廷
- 左书谔
- 庞梦周
- 廖群
- 张丽娟
- 张俊才
- 张兵
- 张啸虎
- 张国举
- 张国宁
- 张庆利
- 张延银
- 张廷银
- 张心阳
-
-
张明华
-
-
摘要:
梅尧臣、苏舜钦与欧阳修在开创“宋调”时即表现出对现实题材的高度关注,但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梅尧臣描绘农民的不幸遭遇,同情之中带有自责;苏舜钦批判时弊,将矛头指向制度弊端和当权者的无能;欧阳修反映社会中存在的弊端和不公,寄希望于皇帝和宰相加以改善。三人各有侧重,彼此互相补充,既丰富了现实题材的内涵,又使其成为“宋调”的一种重要特征从而与“宋初三体”明显区别开来。
-
-
陈祥谦
-
-
摘要:
现存《荀子》系由《孙卿子》与《荀况集》合编而成.因学界从未就此问题有过具体研究,故在梳理荀况作品及刘向校定归类的基础上,从性质、内容、流传情况等方面入手,阐明《孙卿子》属于子部著作,《荀况集》属于别集,并以此厘清《荀子》实际是由杨倞将荀况子书和其别集合编而成的事实.从而探讨荀况赋的讽谕意义、文化价值,及其对后世俳谐文学的影响.
-
-
-
陈建梅
-
-
摘要:
紫式部将白居易《李夫人》诗的“画像”“返魂香”和“木石情”这三个要素融入《源氏物语》的情节.同时,紫式部对帝王情爱把握有别于白居易的视角,她在创作时,受当时女性普遍疏离政治的心态影响,不得不采取“重情远政”的写法,试图以净土信仰为媒介,用“伤情之鉴”解答贵族女性共同面对的情殇问题,从而偏离白居易原诗的“朝堂之鉴”讽谕义.
-
-
-
郑绪洁
-
-
摘要:
李杨故事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广为人知的创作题材之一.大体而言,唐宋李杨题材小说均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命运为题材,在关注李杨爱情本身的同时,站在历史“理性”的高度讽谕警世.以唐宋笔记小说中的李杨故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涉及的“情”与“理”进行深入分析,认为“情”与“理”的不同轨迹主要表现在艺术虚构与史家笔法、爱情颂扬与政治批判、叹惋悲剧与讽谕警世三方面,在描写爱情的同时更加注重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政治结局,从而警示世人,并总结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教训.
-
-
胡颖峰
-
-
摘要:
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写的是什么?那时你确信自己想当作家吗?阿袁:真正文学意义的写作始于大学。当时我在南开读书,是系报《紫丁香》的主编,自己又写又编的,反正那时正值青春,情感泛滥,特别需要一种文学的方式表达自己,所以几乎每天写一首诗,见什么写什么,北方的天空呀,路边的花朵呀,内心的涟漪呀,统统都成为了我当时笔下的朦胧诗,戴望舒《雨巷》那种的。
-
-
黄莉
-
-
摘要:
远远地,先生从深深的碧柳楼台中走来……80载风风雨雨模糊了视野,沧桑了容颜,却无法侵蚀曾经悲喜交集的记忆。1935年冬,先生项东升出生于安徽肥东梁园,甫一出生,便同父母居住到古河外祖家中。其时,外祖为古河商会会长,拥有良田、商铺、大宅院,富甲一方。项家延请了一位精通西学的有识之士开馆授课,不仅教先生简单的外文,而且带来一些鲜活的、激进的、时尚的思想和文化。
-
-
徐成文
-
-
摘要:
茶是中国人的"国饮",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在茶助文思之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联妙对。这些茶联或咏茶以言理,饱含生活哲理;或饮茶以遣兴,富有诗情画意;或借茶以喻讽,充满幽默机趣。堪称中华楹联宝库中的一枝奇葩,让人品茗之余,别有一番情趣。在中国,哪个地方流行喝茶,那个地方就有茶联,并且衍生不少茶联趣闻。谈起茶联趣闻,
-
-
尚永亮
-
-
摘要:
一般来说,当我们习惯性地将两个诗人齐名并称时,往往意味着二者之间存有某种鲜明的共性.如“李杜”,重在其诗名和成就;“王孟”“高岑”,重在其于山水田园或边塞题材之趋同和贡献;“韩孟”,重在其对奇险诗风的追求;“刘柳”,重在其共同的经历和友谊.然而,当我们将视线移向“元白”时,就会发现,这一表征中唐诗人元稹、白居易的并称,除包含人们熟知的尚通俗、重写实、求讽谕的创作追求,亦即与传统所谓“元白诗派”相关合的特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