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
许嘉璐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2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8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民主与法制、统一论坛、公民导刊等;
许嘉璐的相关文献由127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嘉璐、刘仁义、叶齐炼等。
许嘉璐
-研究学者
- 许嘉璐
- 刘仁义
- 叶齐炼
- 川赋
- 晨之
- 朱永新
- 朱静
- 李孟惠
- 李忠诚
- 毛予菲
- 翟淑蓉
- 翟超群
- 萧伟
- 黄滢
- 万丽芬
- 丰振光
- 乔梁
- 于桂英
- 于涛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何凯宁
- 何毓玲
- 侯贺良(图)
- 储召生
- 光明日报
- 全国人大出席各国议会联盟第100届大会代表团
- 刘冬青
- 刘平
- 刘新民1
- 刘瑶
- 刘立德
- 南北
- 卢霞
- 史小岳
- 史晓风
- 吕林荫
- 吕聪敏
- 周海祥
- 周瑾
- 孔令铜
- 孙力平
- 宋桂奇
- 宝刚
- 宝玉
- 少辰(摘)
- 尹桂清
- 尹涛
- 岘北
- 岳海翔
- 庄恒恺
-
-
顾作义
-
-
摘要:
汉字是中国民族文化的基因、核心栽体和代表符号。汉字,是远古时代中华文明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国学大师饶宗颐说:“造就中国文化核心的是汉字,而且成为中国精神文明的旗帜。”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风俗礼仪、社会结构、伦理道德、哲学思考、审美意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几乎都隐藏在一个个汉字对所要反映的事物的摩画、概括和美化之中。”
-
-
-
-
摘要: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华救助")是民政部首批认定为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2009年1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登记设立,业务主管部门为民政部社会救助司,由第九、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担任理事长。
-
-
南北
-
-
摘要:
"小刊物,大眼光。"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对《咬文嚼字》杂志的评价。郝铭鉴是这份刊物的创始人、前主编。2020年4月2日,郝铭鉴因病去世,媒体多有报道。在微博上,郝铭鉴对自己的介绍是:"一个编龄不短、编书不多的老出版人。一个热爱教师工作、缺乏教学实践的大学兼职教授。一个热心语文规范、未经严格训练的编外语文工作者。"
-
-
-
许嘉璐1;
张颐武1;
沈力匀1;
杨朝明1;
刘新民1
-
-
摘要:
许嘉璐:人类正站在又一个十字路口。此时,世界上像杨朱那样,茫茫然不知南行还是北去者众,正需要中国智慧;国人方向已定,但是一时不知如何找到兴旺之法的人也有,这也需要从祖先的经验和教诲中汲取适合于今的思想而发展之,超越之,形成民族共识,自觉而自信地昂然走在新格局下的大路上。因此,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自身,都亟须中华文化的转化与创新。
-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
-
摘要:
为了适应网络数字阅读的需要,本刊自2015年第1期开始实行新的参考文献规范,具体要求如下:1,参考文献全部为页下注,在所引用文献的当页标注,每页重新编号;2,取消文末的“参考文献”表;3,注释性、解释性文字仍然采用页下注方式标注;4,参考文献标注格式举例:①余敏,出版集团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②许嘉璐,论同步引申[J].中国语文,1987,(1)。
-
-
-
-
摘要:
中西文化的异同与中华文化的使命担当文化是各民族的灵魂,是每个历史时期选择未来道路的根基和土壤,是沟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最好的内容和渠道。多样性是文化出现时就具备的本质特征。理解了别的民族的文化,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拓宽对话的范围,加深相互的信任。“爱”,是不同民族文化共有的东西。世界的文化如果.“一元化”“一体化”,人类就要灭亡,因为文化前进的动力之一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冲撞,互尊、互学。
-
-
蒋佳伶
-
-
摘要:
许嘉璐先生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语委主任,先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闻名海内,却谦逊地说自己是一匹老牛,"愿拉最后一阵犁",他是当之无愧的语言学家,在训诂学、《说文》学等领域成就蜚然.师从一代宗师陆宗达先生学习训诂学,却敢于破立,许嘉璐心中对训诂学有着自己的定义,他以"全面解释派"代表的身份推动现代训诂学向前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