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研讨会
专题研讨会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3503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277篇;相关期刊1853种,包括会计之友、继续教育、国际学术动态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学术研讨会暨新世纪初十年科技期刊发展回顾与未来展望论坛、华北西北十省市区学会研究会第十四届研讨会等;专题研讨会的相关文献由1744位作者贡献,包括本刊编辑部、本刊记者、本刊通讯员等。
专题研讨会
-研究学者
- 本刊编辑部
- 本刊记者
- 本刊通讯员
- 侯文阁
- 本刊讯
- 叶高
- 崔晓楠
- 李建明
- 李晓延
- 王丽英
- 缪圣赐
- 郑贵录
- 东士
-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傅鑫伯
- 刘华
- 张晓丽
- 本刊
- 本刊编缉部
- 李秀琦
- 王立峰
- 王颖
- 缪圣赐(摘译)
- 范俊强
- 谢力(译)
- 贾志丽
- 路军
- 郑庆伟
- 闫薇
- 韩志诚
- 万小艳
- 中国牧业通讯采编部
- 何春华
- 傅旭
- 傅汉菁
- 傅进
- 全国体育学术期刊编辑学组
- 全国体育院校学报研究会
- 冯秀果
- 凌龙
- 刘作翔
- 刘建秀
- 刘源
- 刘秀荣
- 刘英来
- 刘进
- 史光孝
- 向海蓉
- 吴勇
- 吴延鹏
-
-
-
李其军
-
-
摘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随着近年来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文化已成为提升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应当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根脉及鲜活基因以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文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河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变迁中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演变,在黄河故事的传承中实现了民族精神的凝练与升华。随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文化对外开放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如何在黄河文化传播发展中深入提炼、有效把握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提升黄河文化的影响力、竞争力,是新时期黄河文化传播所需思考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黄河文化专题研讨会文集》一书对黄河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现在该书的指导下,对黄河文化的时代精神进行研究分析。
-
-
姜奇平
-
-
摘要:
在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与老龄社会30人论坛合作举办的“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老龄社会视角下的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作为信息社会50人论坛轮值主席即兴发言,谈及信息化与老龄化的关系。分享如下:一、数字经济信息社会和老龄化社会在底层逻辑的联系一是以智慧为纲。老龄化的底层逻辑是智慧,而数字经济的底层逻辑同样是智慧,也就是说双方具有共同的价值逻辑。
-
-
魏玉山
-
-
摘要:
最近,童趣研究院就儿童阅读举办专题研讨会,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就儿童阅读,特别是儿童分级阅读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专家介绍了国外儿童分级阅读研究的情况、我国儿童分级阅读研究的最新成果、儿童分级阅读图书出版的现状等,笔者就儿童阅读推广提出了几点想法。一是儿童阅读推广是功德无量的善事,于国于家于民都有大益,全社会都有责任。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儿童成长、成人、成才的重要陪伴。
-
-
-
-
-
摘要: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古往今来,诗歌一直像孔子说的这样,因深刻的哲学思辨、仁厚的伦理情怀、优美的语言艺术而绽放出博大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价值作用。诗歌作为人类的精神家园,不仅疗愈过曾经苦难的年代,也承载着如今美好的希望与寄托。在新冠疫情尚未散去,全球经济复苏分化与世界格局重塑的当下,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尽管世界风云变幻莫测,我们对未来依然心怀梦想和信心,笃信世界仍然可以被“治愈”。
-
-
-
李晓燕
-
-
摘要:
8月1-3日,“2022中国制冷展”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展。由于受疫情影响延期举办,本届展会相对往届规模要小,不过依然吸引了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企业及机构参展。展会同期,还举办了主题论坛、专题研讨会、技术交流会等数十场活动。本届制冷展的主题是“专注创新品质、致力低碳健康”,在为期三天的展会上,无论是现场展示还是同期活动,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彰显出优质创新、绿色环保的特色。
-
-
邓安庆
-
-
摘要:
自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诠释学”开始被大量译介到中国之后,“诠释学”研究一直是人文学界一道亮丽的风景。最近几年,由张江教授领衔召开了多场专题研讨会,突破了学科限制,哲学、文学、法学、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切磋对话,推动了诠释学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