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觉叙事

视觉叙事

视觉叙事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语言学、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专利文献55752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东南传播、出版科学、新闻研究导刊等; 视觉叙事的相关文献由122位作者贡献,包括伍云、俞越聪、兰杰等。

视觉叙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55752 占比:99.81%

总计:55857篇

视觉叙事—发文趋势图

视觉叙事

-研究学者

  • 伍云
  • 俞越聪
  • 兰杰
  • 刘强
  • 刘纯
  • 周佳媛
  • 夏强
  • 张伟
  • 徐迪
  • 李健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祁芬芬
    • 摘要: 基于图像分析法,以克莱尔·佩因特的图像叙事框架为模板,探究以中国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为主的原创绘本所运用的图像叙事语言,总结其特有的图像叙事结构及与国外绘本的视觉语法运用差异。从绘本的图像叙事内部结构入手,着重分析绘本的图像视觉元素,包括单幅和连续性意义表达的成组画面,由画面人物关系与读者情感互动、事件发展进程、画面与文字版面构成三个方面分析原创绘本的图像叙事。
    • 吉庆波
    • 摘要: 随着对西方叙事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中国叙事文类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学的发展之路。在借鉴其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以中国文学为研究对象来构建体系化的中国叙事学,其研究范围也不应仅仅囿于历史、小说、戏剧等叙事文类之中,还要把以抒情见长的诗歌包括古典诗词纳入研究视野,因为事实上文学作品中并不存在纯粹的抒情和纯粹的叙事,^([1])也会用多种叙事手法描绘客观世界、塑造人物形象。文章通过对中国文学源头之一——上古歌谣中的听觉叙事元素这一叙事视角来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从而逐步确立中国文学的叙事视角。
    • 石慧
    • 摘要: 指出话语领域中意义的建构依赖于各种符号资源的整合,除语言外也扩展到了图像、空间、色彩等多种交际符号。作为一种新型数字出版物,儿童交互式绘本聚合了文字、图像、色彩、声音等丰富的符号资源,具有多模态话语特征,单一的图像分析与视觉语法难以解释。因此,文章基于视觉叙事理论、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究交互式儿童绘本作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新型数字出版物,如何基于数字媒介的特征进行视觉叙事与传达,视觉系统中的不同模态之间如何协同作用,以及多模态话语如何参与交互式绘本的意义建构。
    • 高姗姗
    • 摘要: 《全相平话三国志》是元代小说插图的代表作品,其上图下文的插图样式有着独特的叙事手法。本文初步梳理了小说版本和插图的尺寸、版式,以时间、空间及空间的时间化,三个角度阐释小说插图的视觉叙事,并对时空叙事所隐含的古代时空思维和艺术精神进行探讨,就小说插图的叙事结合中国传统绘画加以分析和说明。
    • 关晓辉; 姜乃琪; 洪志豪
    • 摘要: 为了打通跨学科方法研究的屏障,将语言学中的视觉叙事理论引入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之中,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思维和实践上的启示。在新视觉语法中,设计者、作品和读者的交流必须是畅通无阻的。视觉传达设计的目标是使信息有效地传递给观众,而叙事又是信息传播的极佳手段,因此,整理这些方法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 喻宛婷
    • 摘要: 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塑造了大量隐喻性的“农民老父亲”形象,以此阐释农村社会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城乡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农民老父亲”群像脱离了智慧老人的文化原型,从革命和建设的先锋英雄转化为有待启蒙的群氓,并通过强化图像叙事、减弱语言叙事的方式,使图像的隐喻性更为突出。“空间中的身体”是该影像的核心,关系到人与环境的各类对比关系,其内涵可以向性别、阶层、个体/集体、公共/私人多个面向展开。苦味肖像、“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和“人际空间中的身体”三类图像是分析的切入点。肖像镜头背离了中国电影传统,呈现出大面积阴影、沉默和隐匿表情的共同特点。“劳动空间中的身体”图像突出身体和劳作空间的关系,强调身体性(暗示劳作),忽视个体主体性的体现。“人际空间中的身体”图像将视觉传统中“父—子”间隐喻性的上下空间关系反转呈现,将父亲们描述为既处于对立立场又缺乏话语权的旁观者,需要被“子一代”启蒙。“空间中的身体”作为符号帮助建立“农民老父亲”的群氓形象,将相关的文化、经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视觉化,参与启蒙叙事,同时,也将“父亲们”塑造成他者化的“沉默的异化的劳动机器”,参与了对城乡界限的意指实践,使之成为银幕上的文化地理学案例。
    • 郭延龙; 孙玉洁; 张斌
    • 摘要: 封面是书刊视觉叙事的对外传播窗口,是知识的风格调性和思想阐释的视觉表现形式。从中国古籍中“画封画”风格到现代书刊封面多元视觉叙事形式的跨越,离不开中国近代文豪鲁迅的封面视觉叙事思想引路。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和图像考证等方法,收集鲁迅1902-1936年68幅书刊封面作品作为视觉叙事图像分析样本,按时间跨度将鲁迅不同时期书刊封面视觉进行叙述分类、图文叙事分析、封面视觉风格三个维度,进行梳理统计并研究。探究鲁迅如何将中国代传统精神文化融入现代封面视觉叙事语言中,以视觉叙事还原红色记忆里的时代风貌,丰富现代封面视觉叙事审美趣味。
    • 魏雨濛濛
    • 摘要: 自从50年代“新批评”指出霍桑作品的“模棱两可”后,“含混性”这一术语便以极高的频率在《红字》的研究中出现。霍桑巧妙地使用视觉叙事策略,使“看与被看”成为小说人物感受世界的主要方式。他有意地创造开放性的阐释空间,便于读者根据各自的期待视野做出多元的接受与解读,笔者认为,这便是造成“含混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拟从红色、暗色、鲜艳色等颜色词和眼睛、凸面镜、水镜、天穹之镜等镜面意象两个方面分析这一视觉叙事策略。最后,通过回溯霍桑其人,文章试图进一步探究影响视觉叙事策略形成的重要因素。
    • 孟刚; 孙颖; 胡斌
    • 摘要: 目的以江南文化为语境载体,从视觉叙事的理论视角切入,探寻当代平面设计的中国语言。从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和平面设计方法的创新。方法在系统研究梳理视觉叙事理论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以江南文化为衣钵的江苏平面设计作品视觉叙事的基本特征,其次剖析了海报、书籍作品视觉叙事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并从叙事内容,情节设置,表述途径,视觉设计4个维度构建模型。最后总结出从文字、图像,以及文图结合的设计叙事策略。结论通过对“寻计江南”平面设计展作品的叙事策略、模型的案例分析总结,归纳出视觉传达叙事的设计策略,对当代的平面设计创新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
    • 邹晓雪; 邹晓雨
    • 摘要: 灾难主题海报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和人文发展面貌.本文通过解读中外不同时期的典型灾难主题海报,具体分析灾难主题海报的视觉叙事表现,从视觉叙事的叙事思维、叙事构建、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分析灾难主题海报设计,表述灾难主题海报的叙事功能,为进一步揭示灾难主题海报的表意机制和设计模式提供一种分析路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