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表面缺陷

表面缺陷

表面缺陷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3年内共计6327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37篇、会议论文461篇、专利文献242273篇;相关期刊798种,包括鞍钢技术、山东冶金、上海金属等; 相关会议319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第十届全国铸件挽救工程技术交流会暨2015重庆市铸造年会、2012年河北省轧钢生产技术暨学术年会等;表面缺陷的相关文献由1417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科、颜云辉、王磊等。

表面缺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37 占比:0.75%

会议论文>

论文:461 占比:0.19%

专利文献>

论文:242273 占比:99.06%

总计:244571篇

表面缺陷—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紫棋; 毛桂庭; 侯奔
    • 摘要: 为了对无酸除鳞后的热轧钢带表面进行检测,建立了一整套无酸除鳞钢带表面缺陷数据集,然后通过改进的YOLO目标检测算法对缺陷数据集进行训练,得到了DF-YOLO检测模型。实验结果证明,DF-YOLO检测模型可以实现钢带表面缺陷的实时检测。
    • 蒋晨; 张韵; 江海涛; 米振莉; 王彬; 刘立辉; 李磊
    • 摘要: SPHC钢被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以及建筑等行业,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某钢厂在生产SPHC钢过程中,经常出现麻点、红锈以及酸洗黑边缺陷。本文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缺陷部位的检测结果,研究和分析了SPHC表面和酸洗黑边缺陷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麻点缺陷的形成是由于粗轧后除鳞不彻底,残留的氧化铁皮在精轧时被压入钢板表面形成的;红锈缺陷的产生与Si元素的富集和初次除鳞温度低于Si的氧化物熔点相关;酸洗黑边缺陷是缺陷处氧化铁皮过厚,产生色差所致。
    • 米春风; 卢琨; 汪文艳; 王兵
    • 摘要: 热轧带钢是钢铁行业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其表面质量控制一直是生产过程智能检测的重点任务。针对带钢表面缺陷自动在线检测逐步取代人工检测的现状,概述带钢表面缺陷检测方法,着重阐述基于机器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方法,比较分析传统机器视觉、深度学习方法在带钢表面缺陷检测的应用,探讨带钢表面缺陷检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展望。传统机器视觉的带钢缺陷检测方法检测速度较高,但精度较低;主流深度学习的缺陷检测方法检测精度高,但速度较慢。如何在保证检测实时性的前提下提高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不仅是自动化和智能化检测的发展趋势,也是基于机器视觉部署在实际工业现场的关键所在。
    • 毛永华; 徐耀; 李文培; 马锋玲; 王利娜
    • 摘要: 基于生物矿化的砂土胶结技术,采用微生物水泥进行现场混凝土表面缺陷修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一定级配石英砂填充混凝土表面缺陷,反复注入微生物水泥,可诱导产生碳酸钙,并填充、胶结砂颗粒之间空隙,实现对混凝土表面缺陷的修复。跨界面钻取芯样观察,微生物水泥胶结砂坚硬致密,与混凝土界面粘接牢固,芯样抗压强度为23.4 MPa。微观检测表明,微生物水泥在混凝土界面处生成致密的矿化产物,并密实混凝土孔隙,胶结砂中可观察到沉积的碳酸钙晶体,微观结构紧密,CaCO_(3)沉积量为6%。
    • 陈硕; 林志敏; 吴岳彬; 钟原; 应铭
    • 摘要: 针对轴承生产企业套圈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端面缺陷的问题与人工目检的现状,提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轴承套圈端面缺陷在线检测方法。首先,对套圈图像预处理后进行边缘检测,采用四连通域定位套圈端面区域;其次,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端面轮廓以判别外形缺陷,采用极坐标变换将套圈环形端面拉伸成矩形,采用Sauvola局部二值化算法对矩形图进行缺陷分割,并通过坐标系反变换与双线性插值法将缺陷图转换回环形图;最后,根据提取缺陷的图像特征完成缺陷的识别与分类。现场测试表明,套圈端面检测系统的整体识别准确率达98.6%。
    • 王彩琴; Danil Bukhvalov; M.Cynthia Goh; 杜玉扣; 杨小飞
    • 摘要: 乙醇由于具有无毒、理论能量密度高、易存储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研究.乙醇电氧化是直接醇类燃料电池中重要的阳极反应,通常涉及C1和C2反应路径.C1路径中乙醇分子主要转化成二氧化碳,但该过程涉及C-C键断裂,会有CO_(ad)和CH(x)_(ad)等中间体产生;C2路径中乙醇分子转化成乙醛,最终转化成乙酸或乙酸根.为提升醇类氧化反应效率,通常在电池阳极上负载Pt,使乙醇发生C1路径电氧化.然而,C1反应路径产生的中间产物CO_(ad)容易使Pt发生毒化而失活,进而导致乙醇电氧化反应动力学不足.因此,开发高效的阳极催化剂是推动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表明,具有纳米尺寸的Au粒子能催化乙醇氧化反应,尤其在碱性条件下,Au纳米材料的催化活性甚至能超过Pt(表现为峰电流);而且乙醇在Au上的电氧化反应遵循C2路径,避免了催化剂因中间体中毒而失活.本文采用部分置换法合成具有分级结构的AgAu合金纳米结构催化剂,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通过调控置换反应时间可以获得不同精细结构的AgAu合金纳米催化剂.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不同置换时间制备出的AgAu合金纳米材料对乙醇电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差异较大,置换时间为40 min时得到的AgAu-40纳米粒子表现出最佳的电催化乙醇氧化活性,其峰电流密度高达1834 mA mg^(-1),超过了传统的JM-Pt/C(1574 mA mg^(-1)).高分辨透射电镜以及电子能谱分析结果表明,AgAu-40纳米粒子边缘具有互相交错的纳米齿状结构,且大部分Au原子均匀分布在纳米分级结构AgAu合金表面,从而暴露出更多的Au催化活性位点.为进一步阐明纳米材料表面构型对其催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不同表面态的催化反应动力学.根据原子吸收光谱检测得到的AgAu-40合金中Ag和Au的载量比,建立了两种AgAu晶胞模型:一种为表面无缺陷的晶胞,另一种为表面含齿状缺陷(台阶)的晶胞.基于Au纳米材料在碱性条件下乙醇电催化氧化反应机理,计算出乙醇分子在Au(111)活性晶面上产生不同活性物种的反应自由能.结果表明,相比于无表面缺陷的构型,乙醇在有缺陷的AgAu晶胞表面的反应自由能降低,AgAu合金的形成能也相对较低,其中在AgAu-40上的反应自由能和形成能最低.
    • 律方成; 张博禹; 耿江海; 王平; 丁玉剑; 高树国
    • 摘要: 利用由光电倍增管和电场传感器组成的光电联合检测系统,进行正极性操作冲击电压下不同距离间隙带毛刺球-板电极间隙放电试验,并以棒-板与球-板放电试验进行对照,得到初始流注下的50%放电电压(U50%)和物理特征参数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带有毛刺缺陷的球-板电极间隙中,初始流注起始时延、初始流注场强跃升幅值和光功率跃升幅值呈正相关;在流注起始时,毛刺的存在能够缩短放电起始时延,其中对于短间隙最明显;而流注开始发展后带毛刺球-板电极间隙初始流注的发展规律与棒-板电极间隙初始流注相近,毛刺的存在加剧了放电的发展。对于整个放电过程而言,毛刺缺陷会大幅降低球-板电极间隙放电电压,使其临近同等间隙下棒-板电极间隙放电电压。
    • 丛洁; 古晓磊; 吴鹏
    • 摘要: 某用户对55SiCr卷簧做疲劳性能检测时未达标准寿命要求便疲劳断裂,通过对疲劳断裂弹簧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弹簧疲劳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料表面存在氧化铁皮压入缺陷。
    • 廖达海; 殷明帅; 罗宏斌; 黄佳雯; 吴南星
    • 摘要: 为解决基于机器视觉的传统单一图像去噪算法对混合噪声信号处理效果不佳,导致不能有效地检测识别航空发动机中应用的Si_(3)N_(4)圆柱滚子表面缺陷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耦合去噪算法与多尺度阈值分割算法相结合的视觉检测方法。通过优化的小波阈值去噪算法与改进的中值滤波算法相耦合方法对Si_(3)N_(4)圆柱滚子的表面缺陷图像进行去噪处理,采用多尺度阈值分割算法对缺陷图像进行图像分割,识别提取Si_(3)N_(4)圆柱滚子表面缺陷。实验结果表明:Si_(3)N_(4)圆柱滚子表面缺陷图像经过改进的耦合去噪算法进行去噪后,信噪比>24.5%,多尺度阈值分割算法对Si_(3)N_(4)圆柱滚子表面缺陷图像的检测识别准确率>94%;该视觉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图像去噪效果,为进一步图像的缺陷识别打下基础,并且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 韩闯闯; 周钢; 程迪; 武志杰; 姜丽梅
    • 摘要: 轻质高铝双相钢相较于普通DP钢具有密度低、延伸率高和折弯性好等优点,逐渐被应用于汽车制造领域。但由于高铝钢成分组成原因,包晶反应及钢渣反应剧烈,铸坯表面容易出现凹陷、纵裂、边裂等缺陷,邯郸钢铁公司生产高铝钢过程中,板坯窄边边裂的深度和出现频次大于其他钢种表面缺陷。本文对高铝钢板坯窄边裂纹分布特征、显微形貌的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铸坯严重边裂的成因,并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通过连铸保护渣成分的优化以及连铸工艺的调整等措施,有效的改善了高铝钢铸坯边裂的深度和发生频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