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状况
行为状况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010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当代青年研究、商场现代化、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10次全国精神病学术交流会暨《中国民康医学》创刊20周年庆典等;行为状况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淑贞、余小林、孔刘柳等。
行为状况—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010篇
占比:99.65%
总计:33125篇
行为状况
-研究学者
- 何淑贞
- 余小林
- 孔刘柳
- 孔汶
- 张凯
- 王敏
- 米光明
- 钱跃升
- 陈才进
- 陈淑洁
- 陈由株
- 陈长香
- 马移萍
- 黄见明
- Asmar L.
- D·施米茨
- Gordon A.N.
- Messing M.J.
- M·弗斯特纳
- deRijkeJM
- 丁元庆
- 丁国富
- 丁婷婷
- 乐依萍
- 于文平
- 于薇
- 井月秋
- 付仲彩
- 任勇
- 任厚学
- 何秀云
- 何鹏飞
- 余亮开
- 余小鸣
- 俞爱芬
- 倪钊
- 凌日鼎
- 刘北梅
- 刘吉林
- 刘晓琳
- 刘晶波
- 刘玉祥
- 刘瑛
- 刘瑞昌
- 刘璇璇
- 刘红雨
- 劳锚
- 匡勇进
- 单幸红
- 史鲜玲
-
-
宫振兰
-
-
摘要:
中小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鉴于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力度不够、实效不强等问题,如何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状况,探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近几年,我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加强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途径的“3+3”模式的思考。一、三个“加强”,让优秀传统文化“有的放矢”一是加强传统美德教育。从爱家庭中的长辈、兄弟姊妹做起,到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传统美德,进而把“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则勿惮改”这些先贤修身、律己的思想,内化为当今青少年儿童的行为准则。发挥传统美德对青少年儿童的影响作用,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尊老爱幼、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扶贫怜弱、亲善远恶、修身律己等良好传统美德的现代人。
-
-
姚淑文;
张环;
杨菁
-
-
摘要:
目的 探讨家庭协同式护理模式干预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病毒心肌炎患儿6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家庭协同式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后精神、心理、行为状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精神、心理、行为状况良好率分别为94.12%、88.24%、91.18%,高于对照组的76.47%、64.71%、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18%,高于对照组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协同式护理模式干预利于改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精神、心理、行为状况,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
-
-
郑松进;
何鹏飞;
汪思晨;
谢玉茹;
郑伊琳;
钟永晴
-
-
摘要:
自2016年以来,知识付费已经成为互联网经济的一大热点,本项目以关于大学生知识付费的行为状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和收集知识付费的行为问卷,了解当前大学生群体对知识付费的基本状态与认知,并对知识付费的快速发展的原因、影响知识付费产品发展的因素、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借用SWOT分析法对知识付费市场提出一定的发展建议.
-
-
-
-
-
李小旭;
桓美丽;
杨阳
-
-
摘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高职教育进入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系列的矛盾,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特点方面呈现出:思维活跃,比较自我、价值多元,人生迷茫、情感丰富,心理脆弱、观念超前,动机不足,行为状况方面呈现出:处事务实,践行力弱、消费攀比,自律度低、娱乐人生,自控力差.
-
-
甘亚丽
-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法:研究的临床资料来自于2013年1月到2017年5月我院接诊的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本次研究中采取自制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心理状况、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患者的行为.结果:受访的40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得分均位于"中度抑郁/焦虑"区间,患者的疾病认知整体得分不高;有100.0%的患者会将病情告知家属,有57.5%的患者选择接受医院治疗.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整体心理负面情绪处于中度抑郁/焦虑状况,患者对疾病认知水平整体不高,患者的行为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
-
张莉
-
-
摘要:
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创新时代新局面"一个都不能少",而儿童是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儿童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国家重点关注人群,有着较为复杂的成长环境,在增强独立生活能力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这样或那样不良的心理问题亟待关注和解决.由此,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所带来的益处、缺点,参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市非留守儿童,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状况、行为状况,并针对所出现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措施,以期能为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健康发展贡献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