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清学标志物

血清学标志物

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6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6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937232篇;相关期刊218种,包括应用预防医学、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第五届中国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实验室诊断与临床高峰论坛、第三届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难点和热点学术会议等;血清学标志物的相关文献由941位作者贡献,包括范一宏、吕宾、于佳妮等。

血清学标志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37232 占比:99.96%

总计:937590篇

血清学标志物—发文趋势图

血清学标志物

-研究学者

  • 范一宏
  • 吕宾
  • 于佳妮
  • 付玉梅
  • 伍建林
  • 包焕平
  • 卞西清
  • 吴丽娟
  • 吴开春
  • 吴雪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彩姝
    • 摘要: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应用不同免疫检验方法检测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以随机抽取方式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选择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B组选择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进行血清标志物检测。比较两组疾病诊断准确率及血清学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检出率。结果B组诊断准确率97.50%高于A组的8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血清学标志物的检测准确率更高,疾病诊断效果更优,建议临床积极推广应用。
    • 常楠
    • 摘要: 目的乙肝病毒血清学检验中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electrical chemiluminescent immunoassay,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方法摘选110例2020年3月—2021年3月于医院就诊疑似为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现以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对等分组,A组(n=55)以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血清学检验,B组(n=55)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血清学检验,对比两组乙型肝炎检出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对比两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body,HBc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HBs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epatitis B virus e antibody,HBeAb)以及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virus e antigen,HBeAg)检出结果。结果B组的乙型肝炎检出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相较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两项指标阳性检出率相较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以及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三项指标的阳性检出率相较于A组则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用于乙型肝炎诊断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但前者在乙肝病毒血清学相关指标检验中准确率更高,更有利于患者的病情判断,值得推广。
    • 柳冬兵; 刘加新; 李莉
    • 摘要: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临床常见疾病,为胃癌最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癌变风险与胃黏膜萎缩程度呈正相关。现阶段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监测胃黏膜变化情况是预防胃癌的重要举措,内镜检查与病理组织活检行之有效,但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对CAG血清学标志物的深入研究,应用血清胃蛋白酶原(PG)I、PGⅡ、胃泌素17、PGⅠ/PGⅡ的比值等血清学标志物筛查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癌变,监测随访胃黏膜变化,已在我国广泛推广,但高灵敏度和特异度的诊断临界值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本文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就CAG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舒宏
    • 摘要: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我国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因发病隐匿且进展迅速,超过80%的肝癌患者在确诊时已发展为中、晚期,甚至失去手术治疗的机会。未能在肝癌早期确诊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是导致肝癌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是主要原因[1-2]。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能有效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临床最常用肝癌的血清学标志物是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但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并不令人满意,大约80%的小肝癌患者血清中的AFP表达为阴性,无法与良性肝病相鉴别[3]。因此,AFP在肝癌的早期筛查中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迫切需要寻找更特异、更敏感的肝癌,尤其是小肝癌早期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
    • 张楠
    • 摘要: 目的探究微粒子化学发光法(CMIA)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物水平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4月我院406例疑似HBV感染患者,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分离血清,分别采用CMIA法、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HBcAb)浓度。分析CMIA法、ELISA法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物变异系数(CV)、符合率、HBsAb、HBsAg回收率、HBsAg最低浓度。结果与ELISA法相比,CMIA法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物CV值较低,差异化显著(P<0.05);CMIA法与ELISA法检测HBV感染患者血清标志物的符合率为99.51%、99.75%、98.28%、99.75%、98.52%;HBsAb平均回收率为98.37%(96.76%~99.61%),HBsAg平均回收率为97.81%(94.92%~99.45%);CMIA法检测HBsAg最低浓度0.05 IU/mL低于ELISA法0.16 IU/mL,P<0.05。结论CMIA法应用于HBV感染患者血清学标志物水平检测中,检测精密度高,回收率高,准确度高,且用于低水平血清HBsAg检测中,效果良好。
    • 钟选芳; 周潇; 张丽科
    • 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胞浆型ANCA(c-ANCA)、蛋白酶3(PR3)-ANCA、髓过氧化物酶(MPO)-ANCA血清学自身抗体在炎症性肠病(IBD)的表达水平,探讨单独和联合检测4种抗体对IBD诊断、鉴别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2月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123例IB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疾病类型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C)组78例,克罗恩病(CD)组45例,选取同期的非IBD肠道疾病患者56例作为疾病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法)检测p-ANCA、c-ANC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法)检测PR3-ANCA、MPO-ANCA的表达水平,比较各组的抗体表达差异,分析4种抗体对IBD的诊断效能,不同临床特征的UC患者的p-ANCA表达情况。结果四组患者的p-ANCA、c-ANCA、PR3-ANCA、MPO-ANCA及4种抗体联合检测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组患者的p-ANCA高于CD组、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c-ANCA、PR3-ANCA、联合检测高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MPO-ANCA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CD组的c-ANCA及联合检测高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MPO-ANCA高于疾病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4种抗体联合检测诊断IBD的敏感度和准确度最高,分别为66.7%、75.1%;PR3-ANCA和MPO-ANCA的特异度最高,均为95.3%。p-ANCA、c-ANCA、PR3-ANCA、MPO-ANCA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1.2%、89.9%、87.9%、88.9%、88.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3.3%、60.0%、46.6%、47.4%、64.7%。PR3-ANCA诊断UC的特异度最高,但敏感度仅为26.9%,p-ANCA诊断UC的效能较好,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UC的敏感度,但特异度有所下降,c-ANCA诊断CD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不高,鉴别诊断效能较低。P-ANCA在中重度UC患者中阳性率高于轻度UC患者,病变部位在广泛结肠的患者占比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3-ANCA、p-ANCA、c-ANCA、MPO-ANCA对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且联合检测比单独检测价值更高,p-ANCA可能有利于鉴别诊断UC和CD,p-ANCA的表达与UC的严重程度,病变部位相关,对UC的病情评估有一定的潜在辅助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刘潘婷; 向瑜; 周红菊; 陈瀑
    • 摘要: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e抗原(HBeAg)和HBV e抗体(HBeAb)共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V RNA表达水平,探讨HBV RNA在特殊血清学模式中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及住院进行治疗的且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中HBV表面抗原(HBsAg)、HBeAg、HBeAb、HBV核心抗体(HBcAb)均为阳性的CHB患者108例(A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治疗的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中HBeAg阳性、HBeAb阴性的CHB患者45例(B组)和HBeAg阴性、HBeAb阳性的CHB患者33例(C组)作为对照,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 RNA和HBV DNA的表达水平和基因分型,同时分析HBV RNA与HBV DNA、HBsAg、HBeA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组B、C基因型血清HBV RNA及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HBV RNA与HBV DNA、HBsAg、ALT、AST呈正相关(r=0.723,P<0.001;r=0.270,P=0.005;r=0.479,P<0.001;r=0.395,P<0.001),与HBeAg无相关(r=0.111,P=0.253)。3组中HBV RNA与HBV DNA呈正相关(P<0.05)。3组血清HBV RNA、HBV DNA、HBsAg、HBeAg、ALT、AS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清HBV RNA、HBV DNA、HBsAg、HBeAg、ALT、AST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A组血清HBsAg、AST水平均高于B组,A组血清HBeAg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HBeAg和HBeAb共同阳性CHB患者血清HBV RNA与HBV DNA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血清HBV RNA检测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且HBeAg和HBeAb共同阳性的CHB患者体内HBV复制活跃,肝功能损伤较严重,临床应重视此类患者的诊疗。
    • 高小梅; 冷雪芹
    • 摘要: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腹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肝硬化腹水患者发生SBP后病死率高、预后差,所以早期识别显得极为重要,目前诊断肝硬化自发性腹膜炎主要通过腹腔穿刺,但是诊断性腹腔穿刺是有创性操作,而且培养周期长,不能反复进行,故本文总结了肝硬化腹水合并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血清学诊断指标,合理、联合使用血清学标志物可提高SBP诊断的准确率,降低漏诊率。
    • 王一翔; 郭亚民; 王蕾; 吴世乐
    • 摘要: 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是一种预后极差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几乎与死亡率相等,尤其是在近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胰腺癌的根治目前主要通过手术治疗,但复杂的病理生理、缺乏早期诊断和预后的标志物,极低的手术生存率的是胰腺癌手术治疗的主要障碍.血清学标志物因其在生物学标志物中最为敏感,近年来已成为胰腺癌诊断及预测患者预后的研究重点,因此血清标志物在胰腺癌中至关重要,本篇文章综述了各种血清学标志物对于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预测的价值,为临床工作者提供理论参考.
    • 田琳; 袁成波; 姜威; 陈梦竹; 刘玥; 王檀
    • 摘要: 目的 探究补肺活血中药治疗对间质性肺病患者血清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趋化因子配体13(CXCL13)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间质性肺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口服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补肺活血中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血清KL-6和CXCL13水平,肺总量(TLC)、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KL-6和CXCL1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TLC、PaO2、SaO2水平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补肺活血中药治疗间质性肺病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KL-6、CXCL13相关血清学标志物水平和血气分析指标,增强患者肺功能,安全性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