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56818篇;相关期刊97种,包括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浙江临床医学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3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研究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十五次学术大会、第23届肝胆胰外科学术经验交流会等;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相关文献由42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孟超、张柏和、杨田等。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56818 占比:99.97%

总计:456973篇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发文趋势图

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

-研究学者

  • 吴孟超
  • 张柏和
  • 杨田
  • 周立宁
  • 杨立群
  • 申淑群
  • 全志伟
  • 沈军
  • 王文平
  • 袁海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黄晓姗; 樊树峰; 向军益; 熊妍希; 黄朕; 薛黎明; 饶钦盼
    • 摘要: 目的探讨关键CT征象对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与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A)的诊断效能,为二者的鉴别诊断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89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XGC和GBCA患者的平扫+三期增强CT图像特征。统计方法通过Fisher精确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统计指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别评价各指标的诊断效能,以约登指数最大为原则确定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curve,AUC)。结果胆囊壁增厚类型、黏膜线连续性、壁内低密度结节、胆囊结石、邻近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敏感性与特异性、AUC值分别为:75.8%、70.4%、0.73;72.7%、75.0%、0.74;78.8%、76.8%、0.78;69.7%、62.5%、0.66;63.6%、65.3%、0.64;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胆囊壁增厚类型、黏膜线连续性、壁内低密度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两者鉴别诊断的独立预测因子。联合上述5个指标诊断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84%,AUC值为0.91。结论胆囊壁增厚类型、黏膜线连续性、壁内低密度结节、胆囊结石、邻近肝实质动脉期一过性强化均能够很好地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与胆囊癌,其中前三个关键CT征象的诊断价值尤为显著,联合上述5个关键CT影像特征能够明显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 汪坚; 林展; 杨灵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CT和MR影像表现。方法:收集24例经外科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的临床与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MR影像表现。结果:24例患者中,胆囊壁增厚24例,其中弥漫性增厚21例(87.50%),局限性增厚3例(12.50%),胆囊/胆管结石20例(83.35%),胆囊壁内结节17例(70.85%),增强后黏膜线连续19例(79.16%),邻近结构浸润19例(79.16%),出现“夹心饼干征”13例(54.16%)。结论:胆囊壁内结节、胆囊黏膜线连续,夹心饼干征,是XGC较具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田刚; 魏梦绮; 王霞; 李恒; 张晟; 韩志巍
    • 摘要: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XGC的患者(XGC组)和胆囊癌的患者(胆囊癌组)各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组患者CT图像特征,包括胆囊壁增厚范围、胆囊壁厚度、胆囊壁强化、黏膜线强化、胆囊壁低密度结节、胆囊结石、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浸润等。分析各种CT征象对XGC与胆囊癌的鉴别效能。结果:除胆囊壁增厚范围外,两组胆囊壁厚度、胆囊壁强化、黏膜线强化、胆囊壁低密度结节、胆囊结石、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与周围组织粘连或浸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胆囊壁厚度≤10 mm、胆囊壁强化均匀、黏膜层连续、胆囊壁低密度结节、胆囊结石是从两者中鉴别出XGC的重要征象,其中黏膜层连续的敏感度(91.49%)、特异度(86.79%)、准确率(89.1%)、阳性预测值(86.00%)及阴性预测值(92.00%)均为最高。结论:除胆囊壁增厚范围外,其余CT征象均有助于鉴别XGC和胆囊癌,其中增强扫描“黏膜线连续”是鉴别两者最有意义的征象。
    • 靳晶; 刘祥; 窦鑫; 顾康康; 杨尚文
    • 摘要: 目的:研究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与胆囊癌的临床特征分析及螺旋CT检查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接受腹部螺旋CT检查的41例XGC患者纳入研究,记作XGC组,另取同期医院接受腹部螺旋CT检查的45例胆囊癌患者作为胆囊癌组.分析两组临床特征、螺旋CT检查结果表现,比较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的差异.并以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分析螺旋CT检查用作XGC与胆囊癌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XGC组患者食欲下降、体重下降人数占比均低于胆囊癌组(均P<0.05);而两组腹痛、黄疸、发热、白细胞(WBC)升高、谷丙转氨酶(ALT)升高、谷草转氨酶(AST)升高、胆囊扩张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XGC组囊壁增厚均匀、壁内有低密度结节人数占比均低于胆囊癌组,而有肿大淋巴结人数占比高于胆囊癌组(均P<0.05).螺旋CT检查诊断XGC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12(39/41)、95.56%(43/45)、95.35%(82/86).XGC组患者血清VEGF、CA19-9水平均低于胆囊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XGC患者食欲下降、体重下降发生率低于胆囊癌患者,螺旋CT检查鉴别诊断XGC与胆囊癌的价值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 王晓燕; 徐书峰; 范红杰; 孙继红
    • 摘要: 目的 分析3.0T MRI在鉴别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和厚壁型胆囊癌(GBC)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XGC和厚壁型GB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特征.结果 共12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XGC 53例,厚壁型GBC 75例.XGC和厚壁型GBC的壁内结节分别为44例和3例.XGC和厚壁型GBC的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分别为(1.557±0.195)×10-3 mm2/s、(0.971±0.153)×10-3 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03,P0.05).结论 高场MRI能够清晰显示胆囊病变的具体情况.XGC的平均ADC值大于厚壁型GBC,在定性、定量鉴别XGC和厚壁型GBC有重要意义.
    • 梅艳; 张震; 王秀艳; 娜日苏
    • 摘要: cqvip:患者女,56岁,反复右上腹隐痛1月余,来我院健康体检,上腹部超声检查所见:胆囊大小约68 mm×42 mm×40 mm,与周围组织界限欠清,胆囊壁弥漫性增厚、欠光滑,最厚处约10 mm,致胆囊腔变小,黏膜线回声完整,胆囊内可见范围45 mm×30 mm不均匀低回声团块,几乎充满胆囊腔,其内可见小囊样无回声区,见图1,胆囊颈部另可见强回声团,大小16 mm×8 mm,后伴声影,少胆汁,CDFI胆囊壁可探及点状血流信号,见图2。
    • 沈海云; 孔文韬; 薛海燕; 韩浩; 吴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诊断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anthogranulomatous cholecystitis,XGC)的价值.方法 选取术前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的XGC 14例,同时行增强CT检查的9例,分析图像特点,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14例病灶胆囊壁均增厚,13例伴囊腔内结石,1例伴胆总管结石.超声造影4例病灶增厚的囊壁动脉期出现小灶性不增强区,9例胆囊黏膜线完整清晰,6例浆膜线完整清晰,4例胆囊旁肝实质有减退区.增强CT组与超声造影组囊壁动脉期强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超声造影(64.3%)诊断正确率较增强CT(44.4%)高.结论 超声造影对胆囊病灶动脉期增强特点的观察更具优势,对XGC更具诊断价值.
    • 廖江泰
    • 摘要: 目的:分析CT及MRI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至2020年收治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回顾,并从中选取23例患者的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出现胆囊壁增厚与胆囊结石的症状。结论:对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来说,CT及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具有较强的特征性。
    • 廖江泰
    • 摘要: 目的:分析CT及MRI在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015年至2020年收治的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进行回顾,并从中选取23例患者的CT及MRI等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出现胆囊壁增厚与胆囊结石的症状.结论:对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患者来说,CT及MRI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具有较强的特征性.
    • 谈义政; 魏晓平
    • 摘要: 目的 研究对比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D)续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一期行LC治疗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XGC)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该院收治的36例XG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PTGD组(n=21)和LC组(n=15).其中PTGD组首先行PTGD,3个月后行LC;LC组则入院后一期行LC.观察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TG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LC组(P<0.05).PTGD组21例均完成PTGD续贯LC,无中转开腹,而LC组有6例(40.0%)中转开腹,发生率显著高于PTGD组(P<0.05).PTGD组腹部切口感染、胆管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LC组(P<0.05);但两组术后胆漏、腹壁皮下气肿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GD续贯LC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XGC的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