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乡村秩序

乡村秩序

乡村秩序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社会学、法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305篇;相关期刊135种,包括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八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博士生论坛等;乡村秩序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贺雪峰、刘锦涛、叶娟丽等。

乡村秩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10.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305 占比:89.75%

总计:1454篇

乡村秩序—发文趋势图

乡村秩序

-研究学者

  • 贺雪峰
  • 刘锦涛
  • 叶娟丽
  • 周源
  • 姚怡倩
  • 张华娜
  • 张洁
  • 张连义
  • 张雁军
  • 徐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松梅; 王洪兵
    • 摘要: 追寻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秩序是清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但是在乡村日常生活中矛盾、冲突不断,相应的民事纠纷层出不穷,从而对乡村社会治理提出了严峻考验。为了应对繁杂的乡村民事纠纷,无论民间社会还是国家政权都不断探索符合乡村秩序和国家治理需要的解决方案。受儒家“无讼”观念影响,礼治规范与调处息讼成为清代解决民事纠纷的首选策略,州县官也因此具有了民之父母的宗法身份。但是清代的司法实践表明,“健讼”是社会的常态,民事诉讼的化解机制呈现多元模式。清代州县官兼具父母官与刑名官的双重身份,在民事纠纷的化解实践中,无论是国家还是民间都重视发挥官方“法治”的解决途径,并将其作为根本依据。清王朝在调整、完善、强化州县司法审判体制的同时,充分调动乡村社会的各项资源,力争实现国家对地方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
    • 黄增付; 史天琪
    • 摘要: 农业与乡村秩序关联呈现由显关联向潜关联的历史性转向,但具有情境决定性特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情境中,共同身份的形塑、基层组织动员力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工具理性行动共同推动农业与乡村秩序潜关联的显化,即二者再关联化。随着抗疫获得阶段性胜利,农业与乡村秩序再关联机制不再具备相应情境,农业与乡村秩序重回潜关联,农业社会性缺失问题进一步显现。应从完善小农户受益型组织模式、发展社区支持型农业、构建“内外合作”的新主体角色等维度入手,将紧急情境下的农业与乡村秩序显关联转为常态设置,以促进农业市场化转型与乡村社区协同发展。
    • 刘鑫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实行土地改革政策过程中,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动员农民主动进行土地革命。从现实来看,阻碍土地改革的消极因素包括经济水平落后和宗法观念的束缚。但党通过诉苦运动,采取寻找苦主和开展诉苦大会的方式,从纵向与横向全面解构了农民的思维模式,并利用阶级对立重构乡村秩序
    • 桂华
    • 摘要: 乡村秩序与农业生产活动高度相关,农业生产方式变化会反过来影响乡村社会秩序。正在发生的农业“第二次飞跃”以农村的人地关系重组为基本前提。通过土地流转,传统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经营模式正被适度规模经营所替代,部分农民逐步脱离农业生产和农业专业化进程,深刻地改变了数千年以来的乡村文化根基和基层社会秩序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既是对农业经营方式的概括,也是对乡村秩序形态的描述,乡村治理改革要直面乡村发展新趋势,未来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要建立在农业专业化这一基础条件变化之上。
    • 徐叶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乡村社会结构分化的背景下,一般农业型地区的留村青壮年农民,积极流转土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面向市场,兼职副业,逐渐发展成中坚农民群体.在日渐空心化的村庄内部,他们是组织小农户进行市场化生产、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维护乡村秩序和坚守本土传统文化礼俗等的重要力量.工商资本下乡在为地方农业创造新局面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也客观证明现阶段工商资本并不能完全适应或主导乡村的生产生活,反而挤占了普通农户和中坚农民的发展空间和利益.
    • 徐叶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乡村社会结构分化的背景下,一般农业型地区的留村青壮年农民,积极流转土地形成适度规模经营,面向市场,兼职副业,逐渐发展成中坚农民群体。在日渐空心化的村庄内部,他们是组织小农户进行市场化生产、参与乡村公共事务、维护乡村秩序和坚守本土传统文化礼俗等的重要力量。工商资本下乡在为地方农业创造新局面的同时,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也客观证明现阶段工商资本并不能完全适应或主导乡村的生产生活,反而挤占了普通农户和中坚农民的发展空间和利益。
    • 孙环宇
    • 摘要: “村规民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间行为规范,长期以来在协调乡间事务、构建乡村秩序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具有自发的权威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深入开展。
    • 辛泊平
    • 摘要: 在当下,谈论乡村伦理是尴尬的,因为传统意义上的乡村秩序早已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荡然无存。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乡村,只不过是对城市的拙劣模仿,只是体量不同、热闹程度不同罢了。而那种维系着乡村格局的亲密关系,也因为生存的重负变得暧昧不清,变得支离破碎。乡村已经遥远,田园诗意成了传说。或许,正是因为在这种让乡愁无处盛放的背景下,何飞龙的短篇小说《彩虹分割线》才有了刺痛心灵的锋芒,有了让人沉思的维度。
    • 杨文婷
    • 摘要: 20 世纪前期,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乡村经济的解体、教育重心的转移、乡 村社会知识精英的出走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此时的乡村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乡土社会。本文试图从一个更为动态的社 会史视角切入,重新解读鲁迅小说《离婚》中的士绅叙述,以期对变动时期“绅—民”之间的关系得到更为准确的认识。
    • 黄晶晶
    • 摘要: "五四"寻求的家庭解放,虽然试图将个人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但并没有提供将个人与社会连接的有效路径,而这时的延安,家庭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回到了革命的视野中来,它不再只是情感慰藉的港湾,而是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寓言意味的空间,成为演示意识形态话语以及革命"新人"改造的重要场所."孝"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秩序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成为延安进行道德话语改造乃至重建最先面对的一个问题.面对中国乡村传统的"父慈子孝"的伦理观,如何将"儿子们"从作为社会和伦理体系基础的"孝"中解放出来,并使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中去,延安小说对"孝"的思考不仅关涉着对"孝"的对象指认,更意识到这种对家庭内部的道德伦理的改造除了基于延安的现实,往往还需要借助乡村固有的力量而进行.这些写作在文化政策、工作经验与现实结构之间的互文与同构,折射出了延安文学的复杂图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