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宗祠

宗祠

宗祠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511篇,主要集中在地理、建筑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97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314种,包括台声、徽州社会科学、寻根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天台山文化当代价值理论研讨会、第九届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学术研讨会、2008中国民间建筑与园林营造技术学术会议等;宗祠的相关文献由502位作者贡献,包括卢俊杰、张哲、张昕等。

宗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97 占比:97.26%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1.37%

专利文献>

论文:7 占比:1.37%

总计:511篇

宗祠—发文趋势图

宗祠

-研究学者

  • 卢俊杰
  • 张哲
  • 张昕
  • 张锋
  • 沈俊杰
  • 谢华章
  • 陈捷
  • 丁杰
  • 任国华
  • 何涛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绿野村地处浙东沿海,西临钱湖“悠悠兮绿水”;南倚福泉“叠叠兮青山”。村庄里虽然没有那些高大的马头墙,也没有雕刻精美的台门,但这里却是南宋时“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五尚书,七十二进士”的史氏家族发迹地——史诏故里,他以孝行闻,誓终身不离母亲,乡人称其为“八行先生”,皇帝召封为八行高士。至今村里依旧延续倡导“孝、友、睦、姻、任、恤、中、和”八行家风。村内宋韵文化历史悠久,更是有着“史诏墓道”、古代桥梁、宗祠、古庙、古道等各种文化古迹。
    • 段金梅
    • 摘要: 江西省吉安市古称“庐陵”,以“三千进士冠华夏,文章节义金庐陵”而闻名,曾有“满朝文武半吉安”的美誉。一代代庐陵人恪守家风,遵循祖律,励精图治,艰苦创业,无论是为官还是经商,回乡后建起了独具特色的庐陵民居。这些建筑从文化传统的承继到结构特征、装饰艺术等都具有庐陵建筑的典型特色,亦为赣派建筑的典范。
    • 何绮珊
    • 摘要: 明清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组织,是明代中期以后社会变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何厚本堂在宗族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他何氏宗祠的历史元素,附入相关的宗族组织,宗族追踪源流和分支等发生一系列的文化行为。何厚本堂重构溯源和振兴宗族分支的行为、方式折射出华南地区族人重视自身宗族身份的认同。
    • 金石声
    • 摘要: 祠堂及其宗祠谱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在惠山古镇核心区约0.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现在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祠堂及遗址共一百余处。这些祠堂的陆续兴建,从公元8世纪起至1949年止,时间跨度长达1200余年,形成了近寺、临街、靠山、沿河密集的祠堂群落,比较完整和系统地保存着中国祠堂文化发展的千年历史年轮,是国内外正在不断消失中的这一传统文化的唯一例证。本文从史源学和文献研究出发,结合历史传承和民间传说,选取大量祠堂作为案例剖析,提出惠山祠堂群成因之风水说、空间说、风俗说、时世说、衍生说、榜样说等诸论。
    • 徐艳娟
    • 摘要: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逐步落实并发展。乡土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也是乡村建设中的难点,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活力,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宗祠作为高淳地区村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建筑,既体现了当地特色建筑风格,又是当地乡土文化的天然载体。文章立足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角度,从高淳地区宗祠情况概述到新时代宗祠功能的转化和完善等方面,积极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如何盘活宗祠资源,转化其功能属性,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 席智慧; 靳晓彤
    • 摘要: 洞口宗祠建筑群是我国宗祠建筑中不可多得的样本,装饰艺术具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湖南洞口宗祠为例,首先阐述了湖南洞口宗祠建筑装饰特点与价值所在,然后从营造工艺与传承和保护方面对宗祠建筑装饰进行研究,以期对湖南洞口建筑群产生积极作用。
    • 周榕
    • 摘要: (1)村落时空脉络黄山黟县碧阳镇西武乡的关麓村,是古徽州一个亦儒亦商的风土聚落,因村西南西屏山和武亭山相交处的西武关而得名。一条南连祁门北接池州,由西武关向东北延伸的官路(驿道),穿村而过。源自武亭山的“下溪”(武溪)紧贴村东边缘,并沿“月塘”北行。后唐起汪姓在黟繁衍,明成化年间汪姓在关麓村兴起,至清乾隆时乡绅汪昭敩房支兴旺,称“关麓八大家”,其宗祠——承德堂在官路南侧,抵近月塘。1994年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率队首次考察关麓村,后出版《关麓村》一书。
    • 李丹
    • 摘要: 宗祠建筑的“礼制”性质,是宗祠建筑文化形式与内涵的根本。本文论述了宗祠建筑文化的研究现状,剖析了礼教制度与宗祠的关系,重点对赣东北地区宗祠建筑的人文特色进行了研究,深入挖掘了宗祠建筑艺术的精神内涵,通过对其空间形态、建筑形制及装饰艺术等进行分析,有益于将明清宗祠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文化道德伦理价值发扬光大。
    • 摘要: 本刊2022年19期(总第238期)《广东东莞黎氏大宗祠碑文考析——兼谈李春叟、答禄与权相关问题》(作者:麦淑贤,页码:001-008)一文:“2.1宗祠始建年份与立碑时间”中碑文三、碑文六、碑文五更正如下:碑文三:元末祠毁于兵燹,碑已亡去,其文幸存。国朝洪武初,十世孙监察御史曰光字仲辉者,率其族人于故址重建焉,翰林待制浚仪赵公宜讷从而记之。
    • 叶昱昊
    • 摘要: 宗祠作为中华民族礼制的具现化,其建筑选址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风俗与智慧。楠溪江流域作为瓯江的重要支流,是瓯越文化重要的摇篮,有众多古村落坐落其中,有村落的地方便有宗祠,因此,对楠溪江古宗祠文化探究有着丰富的意义。文章围绕楠溪江古宗祠建筑群的选址规划,从风水学、选址调查、选址理念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