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药食

药食

药食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15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6899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长寿、东方食疗与保健、医药与保健:下旬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国际中医药博览会暨中医药学术交流会等;药食的相关文献由2123位作者贡献,包括颜怀玮、颜怀伟、易敏等。

药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6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6899 占比:99.63%

总计:77186篇

药食—发文趋势图

药食

-研究学者

  • 颜怀玮
  • 颜怀伟
  • 易敏
  • 颜晓川
  • 颜怀章
  • 冯红
  • 倪天庆
  • 王爱明
  • 石学敏
  • 胡国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高向阳
    • 摘要: 人生积淀;终成正果。 婆娑红尘,难懂人心。 专注修炼,世俗耻笑。 绝处逢生,中天月明。
    • 姚敏
    • 摘要: 妇女生产是其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就目前的临床资料总结来看,妇女在产 后,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毛病,这些病症需要通过长时间的调理进行改善。那么妇女在产 后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具体的症状该用什么样的药物以及食物进行调理呢,下面为 大家做简单的介绍。
    • 摘要: 3月26日是三月初三了。在我国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良药一味。说荠菜"药食俱佳",是符合实际的。作为食,它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遍及大江南北。在唐代的民俗中就有关于它的说法,用它加工成的"春卷""春盘"是重要的迎春食品,不只平民食用,也是达官贵族的桌上菜。古书上将荠菜与米粉煮成的糊称为"百岁羹",足见其价值之高。用荠菜做的春卷、包的饺子、炒的菜肴,都深受人们喜爱。在一些地方,吃荠菜不再是尝新,而是把它作为主时的重要蔬菜。
    • 安歌1; 费嘉(图)1
    • 摘要: 1桑葚又称''补血果'',为桑树的果穗,是春夏养生之佳果,属药食两用之品。2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已是中国皇帝御用的补品。3桑葚除了生吃,还可以做成桑葚干、桑葚汁、桑葚膏、桑葚汤等食用。4桑葚分黑白两色,两种的药用价值并无太大区别,不过,中医认为黑色入肾,白色入肺。5桑葚含有较多的鞣酸,会影响人体对铁、钙、锌等物质的吸收,所以儿童不宜多吃。
    • 刘笑达1
    • 摘要: 说起吃大枣的益处来,恐怕知道的人很多,的确,大枣对身体有很多补益作用,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病后体弱、贫血患者及冬季手脚冰凉的女性都可以通过大枣调理身体。今天本文要告诉大家的是:大枣属于药食同源之品,有自己独特的药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辨体质,一律用大枣进补,有时非但起不到保健作用,甚至还会帮倒忙。下面小编列举4类人,最好少吃或不吃大枣。
    • 胡世云1
    • 摘要: ''家中宝宝近期胃口不好,又不愿意吃东西了;发现宝宝最近肚子鼓鼓的;宝宝刚感冒好了不久现又感冒咳嗽了……时常有妈妈来咨询有关宝宝调养问题,但不外乎都是问诸如之类''。结合多年实践,我发现其中有一味家中常用的药食同源药物。
    • 郭永胜; 张思超
    • 摘要: 《伤寒杂病论》重视药食气味理论的运用.通过结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相关论述,从五味感觉异常、饮食气味宜忌、病证五味禁忌、脏腑五味配伍与四气药性运用等方面,全面总结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关于气味的论述,从而揭示张仲景对于气味理论的运用原义,为进一步分析经方气味组方规律和药食养生提供借鉴.
    • 黄孙焕; 李琴
    • 摘要: 王维曾有诗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对于远行乃至定居在外的人来说,也免不了要去思念那些与佳节相关的传统特色小吃。譬如一到清明时节。在外的江浙沪人总忘不了家乡那伴有青草香气的“青团”,这“青”色主要来自植物鼠麴草。而处于岭南之地的人们则更倾心于一些主料由鸡屎藤叶做成的各种小吃,比如说鸡屎藤粑(棵)仔之类。
    • 摘要: ①天人合一是道医药食养生的哲学基础:人是天地之精华,利用天地间的矿物、植物乃至动物可以滋润生命。由此,道医形成了“吃什么,补什么”的药食养生观念。②阴阳五行是道医药食养生的核心理念:道医认为人体的疾病是阴阳不谐的结果,而不同的药物、食物或具阴性,或具阳性,用之于人体,或者滋阴,或者壮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