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茶史

茶史

茶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5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农作物、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40874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徽州社会科学、茶博览、茶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中国·浙江绿茶大会、2008年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泛珠三角(9+2)茶文化茶产业高峰论坛等;茶史的相关文献由201位作者贡献,包括竺济法、朱自振、吕维新等。

茶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0874 占比:99.45%

总计:41099篇

茶史—发文趋势图

茶史

-研究学者

  • 竺济法
  • 朱自振
  • 吕维新
  • 丁以寿
  • 黄正南
  • 蔡定益
  • 黎星辉
  • 巩志
  • 戈佩贞
  • 林今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梁龙
    • 摘要: 近代中国茶农和茶商在绿茶加工过程中使用名目繁多的有毒色料,面对茶叶着色污染,政府采取了制定规章制度、加强茶叶着色污染检验等措施,对着色茶污染的检验包括物理方法、立特式及化学分析法。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彻底查禁茶叶染色现象,茶叶着色污染基本得以绝迹,但仍有零星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了对着色茶污染的治理,检验方法既有沿袭传统的成分,也有对现代科技的采用,还制定了禁止对茶叶着色污染的相关规定,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反思中国茶叶着色污染及检验技术的变迁历程,可以提供一些启发:必须未雨绸缪,熟悉茶叶污染检验的国际标准,加强茶叶检验和市场监管,以推进我国做大做强茶业这一重要产业。
    • 李黎; 徐子絮(图)
    • 摘要: 天门是江汉平原上的_座小城,这里是湖北最大的侨乡,更是著名的状元之乡、曲艺之乡、蒸菜之乡。不过,天门能在茶史上留名,缘于“茶圣”陆羽。天门古称“竟陵”,有2000多年建城史。它是陆羽生于斯长于斯的故里,也是陆羽少年时一心要逃离的地方。陆羽,字鸿渐,号竟陵子、桑芒翁、东冈子,又号“茶山御史”。
    • 王传历
    • 摘要: 经考证,巴是我国(乃至世界)茶的发源地,作为巴人后裔的土家族承袭了其厚重的茶文化历史。土家人不仅把茶作为饮(食)品和药材,还尊崇其为神灵,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事活动。在日常的劳作、休闲和祭祀活动中,出于娱乐和宗教信仰的目的,土家人又创作了璀璨的茶歌。研究认为,土家族茶史、茶事和茶歌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逻辑:悠久的茶史为茶事提供了养分;丰富的茶事为茶歌提供了素材;璀璨的茶歌又为茶史和茶事传播提供了渠道。
    • 穆祥桐; 卢勇
    • 摘要: 茶文化研究主要涉及史学和茶学两个学科,既包括历史考证,又需以史实为依据进行科学分析。但当前该领域研究者缺乏对这两个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的认识,致使研究出现诸多讹误。本文选取茶文化研究中的热点话题,从史学和茶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重新考证饮茶的起源时间、六大茶类的形成时间以及茶具的演变,为茶文化研究去伪存真,提供客观而科学的视角。
    • 林乾良; 张笑荣
    • 摘要: 笺笺一茶,从生活中细碎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进而衍成为波澜壮阔的茶文化,从中国影响到全世界。我是浙江中医学院的教授,在五十年前,从中医临床、中药学、养生学、本草学、食疗学诸领域均及于茶,大感惊奇,遂立愿竭力研究之。1983年,在全国首届u茶与健康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茶叶的功效》与《茶史片甲》,并提出“茶疗”一词,不意得到了吴觉农、张天福等前辈的首肯。后来,在《福建卫生报》上设“茶疗”专栏,连续发表了数十篇之多。
    • 史靖昱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发展,各地不断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用文化带动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普洱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一直备受关注.文章以历史文献中对普洱茶的记载为线索,从起源、发展、兴盛3部分综合梳理普洱茶的发展历程,以期为普洱茶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参考,助力茶旅融合发展.
    • 蒋敏
    • 摘要: 中国茶文化形成于唐代中期,民国时期出现了最早带有学术性的荼文化研究成果,但仅停留在对茶史的钩沉和茶文史料的辑录汇编,现代意义上的茶文化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文章以茶史为主线,将20世纪的茶文化研究分为近现代时期(1912~1979年)、起步期(1980~1989年)和奠基期(1990~1999年)三个阶段,从茶史、茶文献、茶文化、陆羽及《茶经》等方面出发,初步梳理了各时期茶文化研究脉络.
    • 黄朝霞
    • 摘要: 大别山作为最古老的茶叶发源地之一,历朝历代茶叶的种植、加工和贸易都十分兴盛;在漫长的茶业发展史中,大别山区酝酿出多彩的茶文化和茶俗;无数诗人踏遍大别山寻茶,留下大量精美的茶诗、茶词和茶赋."大别山中出好茶",已成为自古及今的一种共识.大别山人"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茶俗,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
    • 刘连玉
    • 摘要: 以茶待客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让学生从小学习茶艺,懂得茶知识,学会茶礼仪,这既是一种知识传授,又是一种艺术熏陶和气质培养。我校校本课程中的茶艺教学,以活动为载体,以茶育人,让学生们传承国学精粹,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
    • 张海超
    • 摘要: 南诏大理国时期的云南茶叶生产趋于繁荣,将茶运往藏区销售并出口到以安南为主的东南亚地区成为王国重要的贸易活动。南诏大理国将茶叶产区的诸多民族置于统一的管辖之下,保证了产地与市场之间的有效联系;茶叶贸易不仅维持着茶马古道交通网络的存在,云南也借此强化了与西藏以及东南亚的政治文化交流。本文以茶叶及其对外贸易为媒介进行讨论,旨在揭示南诏大理国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深化对中国西南边疆发展历程的理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