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芬顿反应

芬顿反应

芬顿反应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56篇,主要集中在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化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71695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消费导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六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等;芬顿反应的相关文献由112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钊、管华诗、阎秋生等。

芬顿反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71695 占比:99.94%

总计:171797篇

芬顿反应—发文趋势图

芬顿反应

-研究学者

  • 杨钊
  • 管华诗
  • 阎秋生
  • 马建锋
  • 克劳迪欧·森川健治
  • 刘会娟
  • 刘光明
  • 史富丽
  • 孔令仁
  • 张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华卓; 付有志; 何俊峰; 徐兰英; 阎秋生
    • 摘要: 基于芬顿反应的磁流变化学复合抛光加工原理,对单晶SiC基片进行磁流变化学复合抛光试验,研究工艺参数对其抛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金刚石磨粒粒径的增大,材料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而表面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随着磨粒质量分数的增大,材料去除率增大,而表面粗糙度先减小后增大;当羰基铁粉质量分数增大时,材料去除率增大,而表面粗糙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着氧化剂质量分数增大,材料去除率先增大后减小,而表面粗糙度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加工间隙对材料去除率的影响较大,加工间隙为1.0 mm时,加工表面质量较好;随着工件转速和抛光盘转速增大,材料去除率均先增大后减小,表面粗糙度均先减小后增大。获得的优化的工艺参数为:磨粒粒径,1.0μm;磨粒质量分数,5%;羰基铁粉质量分数,25%;过氧化氢质量分数,5%;加工间隙,1.0 mm;工件转速,500 r/min;抛光盘转速,20 r/min。采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对表面粗糙度约为40.00 nm的单晶SiC进行加工,获得表面粗糙度为0.10 nm以下的光滑表面。
    • 姚德良
    • 摘要: 生物质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友好型能源,但因生物质结构复杂,在对其进行资源化利用前需要进行预处理。芬顿反应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生物质的预处理,并且相关研究表明,芬顿反应在生物质预处理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芬顿反应在生物质预处理中的应用现状,以期为生物质预处理提供一定参考。
    • 胡伶俐; 曾超; 肖颖; 刘长辉
    • 摘要: 铜离子(Cu^(2+))是生物体内一种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其含量异常易引发严重疾病﹒本文利用阿霉素(Dox)嵌入双链DNA(dsDNA)产生聚集诱导荧光淬灭,构建了一种铜离子核酸荧光探针(Dox/ds DNA),并在芬顿试剂(H_(2)O_(2)+Cu^(2+))作用下产生羟基自由基(·OH)切断dsDNA,实现阿霉素的荧光恢复﹒研究结果表明:当固定(H_(2)O_(2))浓度为0.5 mmol/L、铜离子浓度为1.0~50 mol/L时,体系的荧光信号变化与铜离子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此时检测限为0.3 mol/L;该探针具有响应速率快(<100 s)、选择性好和灵敏度高的优势.
    • 王文亮; 张灏纯; 陈义钢; 史海峰
    • 摘要: 构建具有高效电荷迁移效率和丰富活性位点的异质结光催化体系是提升光芬顿反应速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了2D/2D结构的α-Fe_(2)0_(3)/g-C3N S型异质结光芬顿催化剂,并使用X射线衍射仪技术(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分析手段对α-Fe_(2)0_(3)/g-C_(3)N_(4)的晶体结构、微观结构、化学组分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表征。通过在可见光照射下降解四环素,评测了α-Fe_(2)O_(3)/g-C_(3)N_(4)的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光催化反应与芬顿反应的协同作用使α-Fe_(2)0_(3)/g-C_(3)N_(4)(1:1)展现出了优异的光芬顿催化活性:在可见光照射下,仅加入微量的双氧水便可辅助催化剂在20min内对四环素的降解率达到78%,其降解速率分别是单一的α-Fe_(2)0_(3)和g-C_(3)N_(4)的3.5倍和5.8倍。α-Fe_(2)0_(3)/g-C_(3)N_(4)复合材料优异的催化活性得益于在2D/2D S型电荷迁移机制上构建的光芬顿催化体系。2D/2D S型异质结能够显著促进电子和空穴的传输与分离,并为催化剂提供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活性位点,同时还能保持复合材料最佳的氧化还原能力。此外,光催化反应促进了Fe^(3+)的还原,从而加速了芬顿反应中羟基自由基的产生。总之,本研究为构建高效、稳定的光芬顿催化体系提供了-条简单有效的途径。
    • 严杰文; 路家斌; 黄银黎; 潘继生; 阎秋生
    • 摘要: 针对芬顿反应CMP抛光GaN晶片的抛光液,开展以表面质量为评价指标的参数优化试验,找出抛光液组分的最优配比。结果表明:当H_(2)O_(2)质量分数为7.5%时,GaN晶片加工表面效果最优,表面粗糙度达到3.2 nm;催化剂能有效调节芬顿反应的速率,对比液体催化剂FeSO4溶液和固体催化剂Fe_(3)O_(4)粉末,固体催化剂Fe_(3)O_(4)粉末能在溶液中持续电离Fe^(2+),使芬顿反应能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持续作用。当Fe_(3)O_(4)粉末粒径为20 nm时,抛光效果最佳,表面粗糙度达到3.0 nm;对比氧化铝、氧化铈、硅溶胶磨料,硅溶胶磨料抛光的表面效果最佳,晶片表面粗糙度达到3.3 nm;当硅溶胶磨料质量分数为20.0%,磨料粒径为60 nm时,抛光后晶片表面粗糙度达到1.5 nm。抛光液组分优化后,采用最优的抛光液组分参数抛光GaN晶片,其能获得表面粗糙度为0.9 nm的光滑表面。
    • 章平; 陈国美; 倪自丰; 夏永; 戴蒙姣; 王建梅; 李维民; 张海涛
    • 摘要: 目的高效快速获得紫外光辅助作用下碳化硅(SiC)化学机械抛光(Chemical mechanical polishing,CMP)的最佳加工参数。方法根据化学作用与机械作用相平衡时达到最佳抛光条件的理论,通过电化学测试的方法探究抛光液pH值、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_(2)O_(2))浓度、Fe_(2)+浓度、紫外光功率等对基体表面氧化膜形成速率(化学作用)的影响;在最大氧化膜形成速率条件下,以材料去除率(Material removal rate,MRR)和表面粗糙度(Average roughness,Ra)为指标,通过调节抛光压力、抛光盘转速、抛光液流量等工艺参数,探究工艺参数对碳化硅加工过程中氧化膜去除速率(机械作用)的作用规律,寻求机械作用与化学作用的平衡点,获取紫外光辅助作用下SiC CMP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在pH值为3、H_(2)O_(2)的质量分数为4%、Fe_(2)+浓度为0.4 mmol/L、紫外光功率为32 W时,化学作用达到最大值。在最大化学作用条件下,抛光压力、抛光盘转速、抛光液流量分别为38.68 kPa、120 r/min、90 mL/min时,化学作用与机械作用最接近于平衡点,此时材料去除率为92 nm/h,表面粗糙度的最低值为0.158 nm。结论根据研究结果,电化学测试可以作为探究晶片表面氧化速率较高时所需加工参数的有效手段,进一步调节工艺参数,使化学作用速率与机械去除速率相匹配,高效地获得了材料去除率和表面质量较高的晶片。
    • 冯江涛; 闫炫冶; 王桢钰; 朱金薇; 延卫
    • 摘要: 芬顿反应作为一种高效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通过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等活性物种无选择性地将水中的有机大分子物质降解为小分子物质,甚至完全矿化去除。传统的芬顿反应过程会产生大量铁泥等固体废弃物沉淀,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深入论述了芬顿反应过程中铁泥的产生原理,主要是由于Fe^(2+)催化H_(2)O_(2)产生羟基自由基之后,自身被氧化成Fe^(3+)而失去催化活性并从反应体系中沉淀作为固体废弃物排出。为使芬顿体系维持持续高效的催化性能,减少铁泥固体废弃物的产生,大量的研究采用向芬顿反应体系中引入富电子材料来促进Fe^(3+)向Fe^(2+)的转化,包括零价铁、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羟胺、醌氢醌类、有机酸类和硼等。这些富电子材料在芬顿反应过程中能够为Fe^(3+)还原提供电子,促进Fe^(3+)/Fe^(2+)循环,提高芬顿反应效率,减少固体废弃物产生。本文还对富电子材料促进芬顿反应的机理、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提高芬顿反应效率和拓宽其应用场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佟千姿; 吕晓成; 刘喜富; 孙雪珂
    • 摘要: 四氧化三铁纳米粒子(Fe_(3)O_(4) NPs)是通过FDA批准可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的金属氧化物,因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超顺磁性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极具应用价值.经过功能化后,Fe_(3)O_(4) NPs可应用于药物递送、核磁共振成像、磁热治疗、纳米催化治疗等领域.基于这些优点,Fe_(3)O_(4) NPs在肿瘤诊疗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大潜力.对Fe_(3)O_(4) NPs的合成方法进行了介绍,综述了近几年基于Fe_(3)O_(4) NPs的复合治疗剂的设计与制备,并探讨了未来Fe_(3)O_(4) NPs在肿瘤诊疗方面的应用.
    • 孟汝浩; 班新星; 左宏森; 李跃; 栗正新; 邵俊永; 孙冠男; 郝素叶; 韩少星; 张霖; 张国威; 周少杰
    • 摘要: 本文通过静电吸附法制备了TiO_(2)/g-C_(3)N_(4)复合粉体。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等对其形貌、成分、光学性能进行表征。以罗丹明B为模拟污染物,表征其在紫外光条件下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降解罗丹明B实验中,当复合粉体中TiO 2负载量达到15%(质量分数)时,具有更明显的催化降解效果,在20 min内降解率可以达到99.40%。在加入异丙醇作为羟基自由基捕获剂后,降解率降到了27.30%,确定了反应的主要活性物质为羟基自由基。紫外辅助芬顿反应可以明显提高传统芬顿反应的效果,本文还对催化剂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相应探索。
    • 季鹏; 王祥龙; 葛健文; 张雅洁; 柳熠; 张进香; 吴正红
    • 摘要: 铁死亡是一种有别于细胞凋亡的铁依赖性细胞死亡方式。目前发现的铁死亡诱导药物主要有胱氨酸/谷氨酸反向转运体抑制剂、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抑制剂和芬顿(Fenton)反应诱导剂3大类,可通过多种途径或靶点诱导癌细胞铁死亡,对已产生多药耐药的恶性肿瘤细胞亦具有良好杀伤潜力,如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GPX4而抑制GPX4蛋白水平和活性、诱导芬顿反应氧化Fe^(2+)或促进脂质过氧化物积聚等机制诱导铁死亡。本文综述铁死亡诱导药物及其抗癌机制,为探索基于铁死亡的癌症治疗策略及抗癌制剂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