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

致灾因子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55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灾害及其防治、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62987篇;相关期刊157种,包括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应用气象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年会、中国地质灾害防治学术交流会、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等;致灾因子的相关文献由740位作者贡献,包括俞海洋、保广裕、刘玮等。

致灾因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62987 占比:99.61%

总计:63235篇

致灾因子—发文趋势图

致灾因子

-研究学者

  • 俞海洋
  • 保广裕
  • 刘玮
  • 周丹
  • 商杰
  • 张容焱
  • 张静
  • 朱红蕊
  • 权赫春
  • 李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学梅
    • 摘要: 为实现更加精准的城市暴雨局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设计了一种新的城市暴雨局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极值标准化法实施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据量纲,对指标风险方向进行统一。通过熵权法计算风险评估指标对应权重,实现城市暴雨局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利用设计方法对某地区实施城市暴雨局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在重现期最少和最多的情况下,计算的指标对应关联度均较高,表明设计方法的城市暴雨局部内涝灾害风险评估能力较强,可以实现可靠而合理的风险评估。
    • 陈思名; 霍艾迪; 张丹; 陈四宾; 赵志欣; 陈建
    • 摘要: 基于对黄土塬区旱灾风险成因的深入分析,选取“灾害胁迫—社会脆弱性—暴露”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及相应的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作为干旱灾害风险数据源,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旱灾风险评估模型,并运用GIS技术分别对3项指标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最后利用自然断点法对庆阳地区旱灾风险进行等级划分与评估。计算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庆阳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这主要是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2)庆阳地区高、次高、中、次低、低风险等级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30%、24.90%、30.96%、18.54%、14.3%。(3)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环县北部以及庆阳市中心地区;次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环县中部、华池县北部以及镇原县北部地区;中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镇原县南部、庆城县南部、华池县南部、正宁县西部以及宁县南部地区;次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宁县东部以及合水县南部;低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庆阳市东部,即华池县东南部、合水县东部、宁县东部以及正宁县大部分地区。
    • 陈伟; 黄宗林; 方烨; 林琛
    • 摘要: 通过对永安—晋江断裂带开展致灾因子风险调查,逐一查明带内各次级断裂的规模、产状、活动性质和最新活动时代,结合地震活动特征和构造应力场,综合判定调查区内的发震构造和致灾因子,评价各致灾因子的最大潜在震级。在此基础上开展致灾因子风险区划,在调查区内划分出7个地震风险源,厘定各风险源及背景源的震级上限,为响应国家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摸清调查区地震风险隐患底数和第六代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编制提供基础资料。
    • 江峰; 夏佳毅
    • 摘要: 从致灾因子、承灾体、孕灾环境、防灾减灾能力等多个子系统选取指标,结合常州市金坛区地形地貌、气候、房屋建筑等自然地理要素,人口、经济等社会人文要素以及历年自然灾害统计数据,设计并建设金坛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空间属性数据库,形成区划基本单元,采用自下而上的区域合并方法生成了自然灾害区划小区,并运用自上而下的区域划分方法进行二级灾害区划分,最终得到了金坛区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为因地制宜地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 庄瑶; 鲍瑞娟; 张容焱; 高诗妍; 潘航; 陈思; 林昕
    • 摘要: 根据1981—2021年福建省热带气旋风雨资料,采用极差标准化、相关系数客观赋权法和自然断点法建立热带气旋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选择降水7个因子和大风4个因子作为评估指标体系合理;雨高危险性区域位于沿海,南平和三明地区雨危险性较低;风较高危险性区域明显窄于雨较高危险性区域,危险性等级向内陆降低远快于降水,其中罗源湾至崇武沿海因受台湾岛地形屏障保护,危险性比沿海南北部小1个等级;风雨综合致灾危险性,沿海县市皆为较高危险性区域,其中中部沿海高危险性区域小,沿海南北部大,另外登陆粤东热带气旋沿海北上滞留在闽西上空的低压云团造成闽西北部存在较高危险性区域;在热带气旋登陆影响过程中,精细化致灾因子危险性评估更具有针对性,且与灾情相符,为气象灾害决策服务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 岳建伟; 任国友
    • 摘要: 为评估农村社区的灾害风险,本文提出一种农村社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农村社区致灾因子、承灾体脆弱性和综合恢复力3个方面。首先识别社区内可能致灾的风险指标,分析风险指标包含的风险因子,接下来统计不同风险因子的概率情况,结合承灾体脆弱性指标和社区恢复能力分析,计算出社区综合风险值并判断其综合风险等级,最后建议不同风险等级的应对措施。以北京市大兴区某农村社区为例,现场调查发现社区内存在部分安全隐患,综合风险评估分析该社区处于一级风险(低风险)。
    • 连悦辰; 高路; 马苗苗; 汪澜; 林晖
    • 摘要: 中国是世界上受洪涝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在中国自然灾害中发生频次最高、范围最广、灾损最大。从灾害系统角度,解析洪灾发生时各系统要素的表现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洪涝的成灾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系统收集了鄱阳湖流域核心区的孕灾环境(地形、河网)、承灾体(社会经济)、致灾因子(日降雨量)以及灾情等信息,系统分析了2020年鄱阳湖流域1号洪涝灾害的致灾机理与成灾过程,并探讨了鄱阳湖流域的洪灾防治措施。结果表明:6月以来高强度的降水是2020年鄱阳湖1号洪水爆发的前期基础,土壤湿度较高,趋近饱和;7月1—8日短时间内异常强降水(致灾因子强)和鄱阳湖流域核心区高程低(孕灾环境敏感性高)的共同作用下,洪水漫延快,短时内淹没了湖区的社会经济系统(承灾体),形成洪涝灾害。从灾害系统角度对典型洪涝灾害进行案例分析,有助于提高区域洪涝灾害的风险识别与防灾减灾能力。
    • 赵晓东; 徐振涛; 刘福; 杨华; 张泰丽
    • 摘要: 机器学习用于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评价分析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不同的学习模型其效果不尽相同。为合理有效地评价滑坡地质灾害的易发性,依托浙江省温州市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的调查数据,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提取坡度、坡向、坡形、地表覆盖、地形湿度指数(topographic wetness index, TWI)、极端小时降雨量、内摩擦角、黏聚力、容重与风化层厚度10个滑坡致灾因子,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算法(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 XGBoost)构建模型用于滑坡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多分类评价。模型结果通过多分类混淆矩阵进行评价,并与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模型进行精度比对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训练后的XGBoost算法模型对测试集中极高易发区识别的召回率和精确率分别达到了97.92%和98.06%,F达到97.99%,均优于SVM,可为研究地区的滑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模型支持。
    • 雷占占; 郑澳; 罗享寰; 刘晓舟; 王文和; 周学彬; 朱家松
    • 摘要: 地铁隧道渗漏水对结构的可靠性构成较大危害,揭示渗漏水病害的成因、对渗漏水病害进行高效精准诊断是维护地铁安全运营的关键。结合渗漏水发生场景、地质条件和工法等因素,可进行渗漏水病害成因分析。在渗漏水检测方面移动三维激光扫描可快速重构地铁隧道衬砌表面,适合渗漏水的检测。文章以深圳地铁2号线某盾构隧道区间渗漏水诊断为研究案例,采集隧道衬砌管片全域激光点云数据,然后将点云数据依据反射强度转化为灰度图。通过分析灰度图像确定渗漏水主要发生在管片接缝、裂缝和螺栓处。研究发现导致渗漏水的原因主要为材料质量和周边施工扰动,因此地铁建设期做好质量控制是预防渗漏水病害的关键。
    • 周源涛; 高原; 刘峰贵; 王静爱
    • 摘要: 天气生成器是采用随机过程论,并结合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生成气象数据的一种模型,它可以模拟出对灾害时空模式的分析和预测中关键的高分辨率、连续的气象数据。在梳理了天气生成器的产生、发展过程与5种主流天气生成器的定义原理与使用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天气生成器在自然灾害评估中的角色地位与作用。研究表明,主流的天气生成器多基于马尔可夫链或半经验模型,计算转移概率并发生降水,进而得到其他日值气象数据,近年来多用于水文、气象、农业和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等领域。天气生成器可以结合致灾阈值,评估致灾因子发生的强度与频率,或结合水文农业模型对灾害进行评估;也可以结合农作物估产模型,评估损失与脆弱性,或结合未来排放情景,对全球变化背景下未来灾害情况进行预估。但各个模型也存在一定的模拟数值不准确、精度差、极值模拟差的问题。天气生成器的模拟数据是灾害评估中的一种科学的代用资料,进一步开展对天气生成器在灾害学领域的研究,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