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腔内技术

腔内技术

腔内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358131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内镜杂志、临床肾脏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2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足高峰论坛、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第9届换届选举会议、2016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外科分会炎性血管疾病专家委员会学术年会、2016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足学组学术年会、第5届“现代技术在中医治疗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第六届北京五洲心血管病研讨会等;腔内技术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吴丹明、曹友汉、李解方等。

腔内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58131 占比:99.98%

总计:358218篇

腔内技术—发文趋势图

腔内技术

-研究学者

  • 吴丹明
  • 曹友汉
  • 李解方
  • 丁平
  • 何楠
  • 刘嵩
  • 刘文虎
  • 刘晖
  • 吴庆华
  • 吴斐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熊企秋; 任华亮; 张望德; 李春民
    • 摘要: 随着腔内技术的发展,大隐静脉射频消融术逐渐成为临床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常用手段,术后下肢疼痛和皮肤瘙痒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压力袜能够通过梯度压力改善术后患者的下肢症状。但目前对于术后压力袜的应用尚未达成临床共识。此外,压力袜的应用不当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不适,引起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挫伤、皮肤刺激、感觉异常等,从而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压力袜应用的最佳强度、最佳持续时间、压迫类型及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压力袜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 何昊; 杨炎; 李全明; 陈可; 叶子健; 舒畅
    • 摘要: 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是用支架型人工血管隔绝瘤体内血流,防止动脉瘤破裂,从而达到治疗目的[1]。EVAR自1991年问世以来[2],因微创、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中期疗效理想等优势而逐渐成为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产品的更新迭代,支架移植物柔顺性、贴附性的大幅改进,定位锚定辅助装置及输送系统口径的不断优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开窗、烟囱和分支型支架等新技术的出现,EVAR在近30年的发展迅猛。但多个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表明,EVAR并不具备远期优势,且有较高的再干预率,这主要来自腔内技术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其中,EVAR术后AAA破裂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9%~1.1%[3,4],而死亡率高达38.7%~66.7%[4-7]。了解EVAR术后AAA破裂的危险因素及处置方案,是预防其发生的重要环节;及时进行救治,则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保证。本文对EVAR术后AAA破裂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 张丽红; 詹申; 肖光辉; 王玉柱; 刘文虎
    • 摘要: 目的 探索改良药物机械除栓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人工血管内瘘血栓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8年8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因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来我院就诊治疗行改良药物机械除栓治疗的患者,收集基线数据、手术信息,并随访180 d,观察术后通畅情况,分析影响术后原发通畅率的因素.结果 共105例患者进行146例次除栓,手术时间(66.65±10.08)min,血流开通时间(16.75±4.28)min,尿激酶用量(27.91±8.05)万U;技术成功率97.94%,临床成功率97.26%,总并发症发生率6.85%,未出现症状肺栓塞及动脉栓塞.干预后30 d、90 d、180 d原发通畅率分别为91.55%、70.42%、42.95%;Cox分析显示高胆固醇(HR 1.08,P=0.02)、人工血管类型(HR 2.14,P<0.01)、合并狭窄(HR 5.23,P<0.01)是影响术后通畅的因素.结论 改良药物机械除栓有效,操作简单,用时短,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张丽红; 詹申; 肖光辉; 王玉柱; 刘文虎
    • 摘要: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腔内治疗入路选择与狭窄的特点之间的关系,以总结入路建立策略,辅助腔内治疗有效、快速、安全进行.方法 选择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北京市海淀医院因A V F狭窄而行超声引导腔内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基本资料,内瘘狭窄的部位,入路建立部位、方向,入路相关并发症,腔内治疗手术情况,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了解内瘘狭窄特点与入路建立的关系.结果 521例患者进行693例次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在狭窄部位中以吻合口狭窄多见,约38.24%;其次流出静脉狭窄约占31.60%、流入动脉狭窄占23.38%(含足跟部位狭窄9.67%);2处及2处以上以上病变6.78%.累计建立入路768例次,以回流静脉入路最多见约88.31%,其次为肱动脉、回流静脉双入路7.50%,回流静脉双入路3.32%;肱动脉、桡动脉远端入路相对少见.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技术成功率95.53%,临床成功率95.24%.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47%,以痉挛(3.52%)、血肿(1.82%)多见,其中回流静脉血肿及痉挛均见于在未穿刺区域建立入路者.当存在足跟部位狭窄选择肱动脉、回流静脉双入路时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7.92%(47/48),入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08%(1/48)且肱动脉、回流静脉双入路建立与流入动脉足跟部位狭窄显著相关(相关系数0.606,P<0.001).结论 回流静脉是超声引导A V F狭窄腔内治疗的首选入路,对于复杂病变尤其合并流入动脉足跟狭窄者可考虑肱动脉与回流静脉双入路.
    • 张辉
    • 摘要: 目的研究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结石性脓肾的围手术期护理对策与效果。方法摘选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于我院行规范性腔内泌尿外科技术治疗的结石性脓肾患者76例,先随机抽取38例设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其余38例设为研究组,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总结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的体温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低(t=10.4046,t=5.1982,t=8.8101,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63%与对照组的18.42%相比明显更低(χ^(2)=5.0294,P<0.05);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00%与对照组的86.84%相比明显更高(χ^(2)=5.3521,P<0.05);且研究组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精神状态等生活质量评分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更高(t=6.7867,t=7.5351,t=10.0068,P<0.05)。结论加强腔内泌尿外科手术治疗结石性脓肾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综合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更有利于患者疾病康复,提升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建议临床对此护理方案进行积极推广和应用。
    • 王梦宇; 王兵; 吴斐; 许恒
    • 摘要: 目的 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颈内动脉长段闭塞患者21例,均采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腔内技术(Fogarty导管取栓、闭塞段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治疗.观察围术期一般情况.通过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脑血容量、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采用CT灌注成像检测)评价术后效果.术后3、6、12、24个月,采用影像学检查评估颈内动脉通畅情况;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残障程度.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血管,围手术期无新发脑梗死或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19.04%.术后临床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与术前比较,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血流量、脑血容量均升高,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缩短(t分别为13.86、3.96、11.98,P均腔内技术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长段闭塞的有效手段,短期随访结果满意,安全性好.
    • HU Zhipeng; GOU Wei; ZHAO Gang; GAO Fengli
    • 摘要: 目的 总结脾动脉瘤的临床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脾动脉瘤患者的病历资料,2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其中1例累及脾门的脾动脉瘤采用脾切除,1例采用动脉瘤切除+动脉端端吻合;其余8例均采用腔内技术治疗:5例采用覆膜支架行腔内修复术,2例采用多层裸支架,1例采用弹簧圈栓塞.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未见手术并发症出现.结论 开放手术是脾动脉瘤处理的可靠手段,但随腔内技术和器材的发展,腔内技术在脾动脉瘤的治疗中使用越来越多,其短期疗效满意,但其长期效果还须观察.
    • 董波; 王暐; 王夕栩; 汪恒; 王珏; 龚亦群; 洪彪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尿激酶在经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使用经导管溶栓治疗DVT,并按尿激酶用量、给药频率将患者分组,比较溶栓效果及随访结果差异.结果:100例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结果显示尿激酶溶栓对纤维蛋白原(Fg)、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的影响较大(P<0.05).尿激酶剂量及频次分别为12.5万U/d、25万U/d、50万U/d,血栓溶解率分别是(44.65±6.29)%、(54.10±6.74)%及(55.01±7.85)%,12.5万U/d用量血栓溶解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激酶相同用量患者,2次/d的血栓溶解率高于1次/d(P<0.05).出院后随访,患者一般情况渐渐明显改善,且随访期间各指标总体评分渐改善(P<0.05).出院后1年肢体沉重、肿胀感基本消失.结论:尿激酶每日用量在25万U能达到较高的血栓溶解率和低的出血风险,且增加每日尿激酶给药频率,可以提高血栓溶解率.
    • 高永现; 张慧
    •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两种腔内技术治疗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的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通道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双通道手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IPSS评分没有显著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实验组的平均碎石清石的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的比对照组少,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前列腺增生合并膀胱结石选用双通道手术对其进行治疗,可以帮助提高临床治疗的效率,使碎石清石的时间减少,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低,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韩涛; 张树顺; 郭亚民; 康旭萍
    • 摘要: 目的:采取股动脉内膜切除术、腔内技术联合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闭塞,并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58例下肢动脉闭塞(多节段)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股动脉内膜切除术+腔内技术联合治疗,对患者进行为期36个月的随访,评价患者治疗后的ABI变化以及再狭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前ABI评分(0.33±0.21)分,术后(0.84±0.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浅动脉支架发生再狭窄17例,髂动脉支架发生再狭窄3例,股总动脉未发生再狭窄.结论:股动脉内膜切除术+腔内技术联合治疗下肢动脉闭塞(多节段)效果较好,为下肢动脉闭塞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