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脉冲射流

脉冲射流

脉冲射流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5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69787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后勤工程学院学报、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煤炭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4年油气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流体机械学术年会等;脉冲射流的相关文献由977位作者贡献,包括高传昌、李登、康勇等。

脉冲射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69787 占比:99.75%

总计:69962篇

脉冲射流—发文趋势图

脉冲射流

-研究学者

  • 高传昌
  • 李登
  • 康勇
  • 史怀忠
  • 倪红坚
  • 胡毅
  • 刘新阳
  • 唐川林
  • 廖振方
  • 李根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赵树; 陈榴; 戴韧
    • 摘要: 在栅前端壁设置射流孔并引入方波函数和正弦函数射流,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方波函数射流占空比以及正弦函数射流时均动量系数、振幅、频率对二次流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方波函数射流占空比为0.6时,方波函数射流的时均总压损失可以保持与定常射流近似的效果,而其所需射流质量流量仅为定常射流质量流量的60%;当振幅a=0.2、频率F^(+)=0.5、时均动量系数C_(μ)=0.05%时,正弦函数射流可近似达到定常射流的最佳流动控制效果,其所需射流质量流量仅为定常射流质量流量的70.7%。
    • 陆惟煜; 李秋锋; 傅鑫
    • 摘要: 针对双脉冲射流流动控制机理不明的问题,建立了双激励受迫Van der Pol理论模型,用于指导双脉冲射流流动控制参数选取及揭示其流动控制机理。该理论模型基于弱非线性稳定性理论,通过对不同参数下模型方程的求解,将理论模型与典型分离流场中双脉冲射流的数值模拟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该理论模型与数值模拟结果在频率、相位等特性上相吻合,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其中,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结果均表明:双脉冲射流在折合频率都为1且同相位时控制效果最好。进一步的分析表明,脉冲射流依靠流动不稳定性增强主流与分离流间的动量传递以抑制流动分离,邻近双脉冲射流的相位具有相干效果,且双脉冲射流通过预锁频效应产生相比单脉冲射流的控制效果增益。针对双脉冲射流流动控制的机理为脉冲射流器的设计和应用指出了一种可能方向。
    • 刘勇; 崔家玮; 魏建平; 张宏图; 徐向宇
    • 摘要: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经常出现井壁坍塌、渗透率降低等问题。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钻井技术的提出为煤层气钻井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但较高的破煤门限压力和高能耗,仍是限制SC-CO_(2)推广应用的关键。射流形式是影响射流能量转化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SC-CO_(2)射流的相关研究均基于连续射流。相较于连续射流,脉冲射流冲击压力大、具有更高的破煤岩效率,其中自激振荡脉冲射流是与工程相结合的最现实的一种脉冲射流形式。目前关于自激振荡脉冲射流的研究多是基于水射流开展的,但由于SC-CO_(2)与水的流体性质存在较大差异,自激振荡脉冲水射流喷嘴的相关结构参数是否适用于SC-CO_(2)尚未可知,仍需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因此,为进一步提升SC-CO_(2)的破煤效率,提出自激振荡脉冲SC-CO_(2)射流。在传统Helmholtz共振腔的基础上,结合可压缩流体理论,明确了SC-CO_(2)的自激振荡脉冲发生机制,确定了适用于SC-CO_(2)的自激振荡喷嘴结构;通过大涡模拟分析了SC-CO_(2)的自激振荡发生过程,并开展了SC-CO_(2)连续射流与脉冲射流破煤对比实验,验证了自激振荡脉冲SC-CO_(2)射流的破煤效率。结果表明:SC-CO_(2)射流的自激振荡脉冲机理与水射流的自激振荡脉冲机理存在本质上的差异;SC-CO_(2)湍流的脉动主要由涡模态、声模态和熵模态组成,其运动中的剪切过程决定了涡结构的形成与放大,是形成自激振荡扰动的根本,膨胀压缩过程和热力学过程决定了扰动的反馈以及扰动频率,是完成自激振荡的关键。并且涡模态、声模态和熵模态之间相互耦合,共同作用;发现自激振荡脉冲SC-CO_(2)射流喷嘴的设计关键是找到合适的振荡腔结构;自激振荡脉冲SC-CO_(2)射流相较于连续射流而言,射流能量转化率更高,冲蚀破坏效果更好。综上所述,该研究创新性提出了自激振荡脉冲SC-CO_(2)射流,明确了自激振荡脉冲SC-CO_(2)射流发生机制,为自激振荡脉冲SC-CO_(2)射流喷嘴设计奠定了基础,确定了较好的自激振荡喷嘴结构参数,并验证了所设计喷嘴的适用性,进一步提升了SC-CO_(2)射流的能量利用率,降低了系统能耗。
    • 雷玉昌; 张登成; 张艳华; 苏光旭
    • 摘要: 定常射流在大迎角下气动性能较差,借助脉冲射流能够有效改善大迎角下的气动性能,并减少射流所需质量流量。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了脉冲射流作用下的环量控制翼型气动特性计算和流场分析。总结了占空比和频率分别对时均升力和升力脉动幅值的影响趋势;分析了不同迎角下的脉冲射流流动机理;进一步指出了射流动量系数的影响规律,并借助脉冲射流和定常射流的叠加效应有效缓解了升力脉动现象。结果表明:低占空比、同等升力系数下,脉冲射流可大幅度减小质量流量,但升力脉动幅值较大;小迎角下随频率增大,升力系数先增大后减小,但整体变化幅度不大,大迎角下随频率增大,升力系数持续性增大;脉冲射流能够推迟失速迎角,扩宽环量控制技术的可用迎角,并且随动量系数增大,这种优势更加明显;借助脉冲射流与定常射流的叠加效应,能够有效缓解脉冲射流作用下的升力脉动现象,达到飞行使用条件。
    • 魏建平; 崔家玮; 张铁岗; 沈荷莲; 司磊磊
    • 摘要: 井壁稳定性低及煤层透气性低是限制煤层气开采的关键因素,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钻井技术在煤层气开采中有其独特的优势,由于其高密度、低黏度和扩散性强等特点,在增强井壁稳定性及提高采收率的同时,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地下封存。但较高的系统能耗限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钻井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此基础上,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技术降低了系统能耗,推动了碳利用、封存技术的应用。为丰富完善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理论,开展腔径比对于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性能的影响研究。基于流场结构角度,采用数值模拟优选出适用于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的腔径比范围,分析腔径比对射流脉冲性能的影响。开展不同腔径比条件下,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的脉冲压力测试实验,得出腔径比对于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脉冲压力的影响规律。采用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煤岩实验系统,开展不同腔径比条件下的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破煤实验,对比验证不同腔径比条件下的射流脉冲性能。结果表明:腔径比并非孤立的影响因素,其与上游喷嘴直径相关共同影响射流的脉冲性能及破煤效果。不同的上游喷嘴直径存在与其匹配的最优腔径比,匹配度越高,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的脉冲压力越大、破煤效果越好。上游喷嘴直径分别为2.6,2.4 mm,腔径比分别为3.5,3.0时,自激振荡脉冲超临界二氧化碳射流的脉冲性能最佳,射流破煤效率最高。
    • 温春明; 吴家坤; 孙新浩
    • 摘要: 文章针对北疆二叠系和石炭系地层岩石硬度高、研磨性强及可钻性级值高的特点,展开多维冲击器提速应用。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在硬岩地层钻进过程中,使用多维冲击器能够使PDC钻头以较小钻压获得较大的机械钻速,与邻井相比,应用井在二叠系平均提速104.4%,在石炭系平均提速57.6%,此次应用为多维冲击器在北疆区块的推广奠定了实践基础。
    • 周传喜; 陈伟华; 潘忠义; 管锋; 刘先明; 万锋
    • 摘要: 由于脉冲对空化效果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晰、相关研究鲜有涉及,利用Visual Studio软件对Workbench Fluent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空化喷嘴有限元计算模型,开展了不同脉冲射流类型、幅值和周期下的空化特性研究,揭示了脉冲射流对空化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脉冲射流对空化的形成具有较大促进作用,在出口淹没区域形成了第2次空化现象;不同脉冲类型形成的空化效果有明显的区别,适用于不同的工况;脉冲幅值越大,空化作用越强;脉冲周期对第1次空化影响较小,对二次空化影响较大,其中对低幅值脉冲二次空化作用影响较小,对高幅值脉冲二次空化作用影响较大,即随着脉冲周期的增长,高幅值脉冲二次空化作用显著减弱。研究结果可为指导空化射流类工具的设计以及工程应用中流体参数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严忠; 陈小元; 王委; 纪照生; 史杏杏
    • 摘要: 现有文献针对脉冲射流动力机构脉冲特性控制的研究尚存不足,为此,以典型的叶片驱动盘阀式脉冲射流发生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计算方法,从排量、叶轮内径、叶片个数、叶片型线安放角和阻力扭矩5个方面对动力机构的速度场、压力场、转速及压耗进行分析,揭示动力机构结构参数对最终脉冲特性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显示:内径与安放角对转速影响较为明显,转速随内径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内径为56 mm、排量为15 L/s时转速最低达到546 r/min;在分析范围内,叶轮转速随叶片个数的增加而增大,叶片个数由3增加至6时,转速在600~1200 r/min间变化,不同排量下平均增幅仅为59 r/min;叶轮转速随安放角的增大而减小,不同排量下平均减幅为673 r/min.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工具的脉冲压力和频率等特性控制提供理论指导.
    • 赵法栋; 张燕丽; 庄弘炜; 吴一丹
    • 摘要: 为深入分析喷嘴结构对某防暴喷射管内流场的影响,采用动网格技术对其冲击挤压过程进行了大涡模拟。结果表明:管内流动能量损失主要是由喷嘴结构突变和压强差引起的涡流损失;锥直形喷嘴收缩角越小,涡流损失越小,出口平均速度越快,能量利用率越高;在喷嘴总长度和入口收缩段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等变速喷嘴能量损耗最低,速度和压强分布最均匀、出口平均速度最高,性能最优。所得结论对喷嘴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赵法栋; 张燕丽; 庄弘炜; 吴一丹
    • 摘要: 为深入分析喷嘴结构对某防暴喷射管内流场的影响,采用动网格技术对其冲击挤压过程进行了大涡模拟.结果表明:管内流动能量损失主要是由喷嘴结构突变和压强差引起的涡流损失;锥直形喷嘴收缩角越小,涡流损失越小,出口平均速度越快,能量利用率越高;在喷嘴总长度和入口收缩段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等变速喷嘴能量损耗最低,速度和压强分布最均匀、出口平均速度最高,性能最优.所得结论对喷嘴结构优化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