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肺痿

肺痿

肺痿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7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光明中医、环球中医药、陕西中医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全国第十九次中医肺系病学术交流会暨2015年浙江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学术年会、第七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大会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九届风湿病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学术发展论坛等;肺痿的相关文献由442位作者贡献,包括马锦地、李建生、王至婉等。

肺痿—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4 占比:84.40%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7.80%

专利文献>

论文:17 占比:7.80%

总计:218篇

肺痿—发文趋势图

肺痿

-研究学者

  • 马锦地
  • 李建生
  • 王至婉
  • 余学庆
  • 张伟
  • 李庆磊
  • 孙曙明
  • 蔡永敏
  • 吕晓东
  • 庞立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湘蓉; 黄茹妍; 蒋鑫欣; 潘玲
    • 摘要: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一种纤维化间质性肺病,呈慢性病程,具有进行性、致命性的特点[1-2]。目前普遍认为肺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是肺泡上皮持续性微损伤并伴有异常修复过程[3],以肌成纤维细胞异常活化、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肺瘢痕形成为主要特征,最终是肺的结构破坏和功能丧失[4]。近代医家多从“肺痹”“肺痿”来论述肺纤维化,关于中药治疗肺纤维化的相关研究亦越来越多。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条信号通路对近年来中药干预肺纤维化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综述如下。
    • 程文娟; 马战平
    • 摘要: 间质性肺病病因病机复杂,以咳嗽咯痰,呼吸困难为主要表现,且以特发性肺纤维化多见,发病率逐年上升。临床上治疗方案局限,中医药在治疗本病上彰显了一定的优势。陕西省名中医马战平立足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间质性肺病属“肺痹”“肺痿”范畴,基本病机为气阴不足,痰瘀阻络,痰、瘀、虚为主要病理因素,并提出了分期论治的观点,将其分为外邪诱发期,痰瘀内盛期,慢性迁延期,以扶正祛邪为总体治则。马教授注重辨证、辨期,遣方用药无不随证加减,知常达变,临证擅长运用虫类药,兼顾脾胃,提倡平补平攻,临床疗效较好。
    • 贺倩; 张伟(指导)
    • 摘要: 隐源性机化性肺炎属中医学肺痿或肺痹范畴。张伟教授认为肺络癥积为该病的基本病机,以“消补兼施”立法论治,拟太圣清肺膏加减为主方,并在主方的基础上辨证进行加减化裁,配合糖皮质激素予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对其经验进行总结,并举例临证验案加以说明。
    • 刘方方; 许玉龙; 段涛; 焦晓敏; 马锦地; 吕雅丽
    • 摘要: 目的: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病的辨证经验并量化展示,以期更好地继承发扬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获取名老中医对肺痿进行辨证的症状与证候数据共412例,涉及88个症状25种证候,采用统计分析、改进贝叶斯统计进行分析挖掘。结果:对症状、证候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符合条件的63个症状和16种证候,使用改进贝叶斯统计求出16个证候阈值、相应症状分值,得到定量化辨证经验规则。以表虚证规则为例,其阈值为10,症状分值从高至低依次为自汗10、神疲5.89、头痛4.77、恶寒3.4、乏力2.46、纳呆2.34、盗汗2.17等。对所有规则进行测试,其辨证准确率最高98.54%,最低87.38%,平均94.49%。结论: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辨证经验基本符合中医理论,能够量化地反映数据中症状和证候的内在关系。
    • 边富华; 刘荣奎; 李雯; 黄潇雅
    • 摘要: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为呼吸系统的多发病及疑难病,其病因繁多,病机复杂,可归属于“肺痹”“喘证”“肺痿”范畴,主要病位在肺肾。本文从五行、经络、生理、病理等方面论述了肺肾相关,从中医经典理论依据及现代临床医学角度阐述肺肾病变引发肺间质纤维化的机理,针对此病机,提出了实喘治肺、虚喘治肺肾的治疗原则,以期指导临床治疗。
    • 胡燕灵; 张念志
    • 摘要: 间质性肺炎是一种表现为肺泡腔内炎症、肺泡结构紊乱、继而肺泡壁增厚,最终导致肺纤维化的难治性疾病,目前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张念志教授为安徽省首届名中医、江淮名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肺病学科带头人,从医30载,临证经验丰富,在运用传统中医中药治疗间质性肺病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张教授认为间质性肺炎可归于中医“肺痿”范畴,病因病机关键在于肺肾亏虚,其病位在“肺”,与“脾肾”密切相关,病理因素为“虚、痰、瘀”,临证当从“虚”而治,以“补虚、活血、化痰”为法,选用麦味地黄丸加减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明显。
    • 黄潇雅; 刘荣奎; 李雯; 边富华
    • 摘要: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慢性复杂性疾病之一,属中医“肺痿”“肺痹”范畴。本文基于“肺热论”提出本病病位主要在肺,与肾相关。本病的始动因素为肺热,并贯穿于疾病的发展。根据病理机制及肺热程度的不同,病机可从“热(火)、炎、毒”论。“热”与“火”可同时论述,分别指肺热不甚及较甚。外感或内生热邪,暗耗肺津,肺叶失润,叶焦而痿,故肺热阴虚为本病的始动病机,并可化生痰浊瘀血,痹阻肺络,是本病的重要病理产物。“炎”指肺热炽盛,慢性炎症反应直接推动了肺纤维化的生成,且急性加重期多从“炎”论,此期患者可表现诸多阴虚之症。病邪积累过盛可成毒。“毒”指肺热极盛,热邪壅肺,痰瘀阻肺,久成热毒、痰毒、瘀毒,痰瘀热毒蕴结,使本病迁延难复。临床辨证施治,治疗本病用以清热养阴、解毒通络之法。笔者自拟清肺抗纤方,方中败酱草、生地黄为用药之特色,循证求因,以中药之性结合现代药理从源头上阻断本病发展,临床取得了一定疗效,并附验案,以期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思路。
    • 曾梓苑; 陈生; 黄俊浩; 谢纬; 胡薏敏; 吴戈平
    • 摘要: 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因复杂,目前病机尚未完全阐明。晁恩祥教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肺痿”范畴,临证时应重视肺肾气阴亏虚、痰瘀阻肺之病机,提出“养阴益气、调补肺肾、化痰祛瘀”治疗原则。晁恩祥教授立足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对患者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疗效。
    • 许玉龙; 段涛; 刘方方; 焦晓敏; 朱红磊; 马锦地; 吕雅丽
    • 摘要: 目的挖掘并建立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以便更好地传承推广。方法从已建立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病数据库中抽取肺痿相关症状、证候数据,设计贝叶斯统计来计算症状和证候先验概率,提出通过对数“比值比”确定证候阈值、症状分值,以规则量化形式得出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辨证分型经验,并使用拉普拉斯平滑改进贝叶斯统计和分值计算方法,提高得到经验的稳健性。结果得到规则量化形式的名老中医治疗肺痿辨证分型经验,使用原始数据测试规则,分类准确率平均为96.72%;当使用部分数据验证规则时,分类准确率平均95.06%;得到规则与中医临床诊断一致性分析显示,其表虚证、肺脾气虚证等大多数规则对应的症状分值均符合中医临床诊断,较好地揭示出名老中医的辨证和临床经验。结论设计的方法能有效地挖掘出名老中医对肺痿证候的辨证思想,较好地量化症状与证候之间的关系,为肺痿疾病的临床证候分型和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提供参考。
    • 张宛秋; 张瑞; 许玉龙; 李轲; 王省
    • 摘要: 目的基于已建立的肺痿病数据库,探索肺痿的用药规律,期望为临床提供参考,并筛选出更适用于中医研究的统计分析方法。方法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痿药物研究数据库》,采用常规统计分析法(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隐结构分析法对该数据库进行深度分析。结果(1)频数分析出现频次最高的20个药物依次为甘草、麦冬、苦杏仁、黄芪、南沙参、川贝母、白术、茯苓、半夏、紫菀、当归、党参、栝楼、桔梗、五味子、桑白皮、天冬、生地黄、丹参、薏苡仁;(2)因子分析共提取出7个因子,F1为降逆下气药组,F2为滋阴清热药组,F3为健脾化痰药组,F4为健脾祛湿药组,F5为补气化瘀药组,F6为清热化痰药组,F7为滋阴生津药组;(3)聚类分析将肺痿药物数据库聚为4类,C1为滋阴清热、下逆降气药组,C2为祛痰药组,C3为活血化瘀药组,C4为补脾祛湿药组;(4)隐结构分析将肺痿药物分为补益肺脾药组、疏风清热药组、行气活血药组、化痰止咳平喘药组、温阳补阳药组、滋阴清热生津药组6个药组。结论隐结构分析法得出的分析结果更贴近中医理论及临床,可深层次挖掘数据,发现其中隐含的规律,分析结果准确性高,客观性强,更适用于中医药的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