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喘病
咳喘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973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江西中医药、内蒙古中医药、实用中医药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传承研究分会第一次学术年会、第六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年会 、2015年全国名老中医辩证思维路径研讨会暨临床经验高峰论坛等;咳喘病的相关文献由369位作者贡献,包括付建家、付立家、徐朝晖等。
咳喘病
-研究学者
- 付建家
- 付立家
- 徐朝晖
- 褚襄萍
- 贾伟
- 赵爱华
- 靳凤云
- 余小萍
- 尹朋
- 曹敏
- 梁冰
- 楼小龙
- 陈华
- 万文蓉
- 倪敬年
- 冯菊仙
- 刘志稳
- 刘泓
- 卢世全
- 吕晖
- 吴昆仑
- 周安明
- 周宝银
- 周炜
- 孙旭峰
- 应荣多
- 张元正
- 张升学
- 张华东
- 张压西
- 张彦森
- 张德祥
- 张立艳
- 张金磊
- 张颖
- 徐建斌
- 斯拉甫·艾白
- 方邦江
- 朱国婷
- 朱建贵
- 朱明娟
- 李争鸣
- 李国柱
- 李小龙
- 李德鑫
- 李杨坤
- 李桂宾
- 段玉新
- 汪福成
- 沈乐
-
-
钱夏琪;
朱勇;
杨琪;
陈峰;
江彬;
胡天烨;
盛燮荪(指导)
-
-
摘要:
盛燮荪主任中医师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中医药临床工作70余年,学验俱丰。在几十年临证经验中,以"盛氏加味白芥子散"为主进行隔药饼灸治疗,其组方合理、疗效显著。兹将盛老运用加味白芥子散伏灸治疗咳喘病之运用体会做初步归纳,介绍如下。1辛温散寒,化痰平喘"盛氏加味白芥子散"是盛老进行隔药饼灸法的处方之一,由麻黄、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干姜等药物组成,主要运用于咳喘病的外治疗法。
-
-
李重;
周建军;
彭红星
-
-
摘要:
对于咳喘病而言,梅国强教授认为宣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最易产生的病理产物有气滞、痰浊、水饮和瘀血;临证时,应当首先分清表里,次辨寒热虚实;肺为娇脏,选方多宜轻清。通过详细记录梅国强教授运用经方治疗咳喘病的3个验案,并分析其结合的中医经典理论、运用经方的思路和要点、处方用药的原则和特色,以期为中医临证提供参考。
-
-
王慧钢;
张颖
-
-
摘要:
犊牛咳喘病是养牛生产过程中常见的一类呼吸道疾病,病牛以持续不断咳嗽和气喘为主要表现,疾病后期伴有生长发育不良,机体缺氧,呼吸困难,严重者导致死亡.引起本病发生的原因有多种,最为常见的有流感导致的咳喘、吸入性肺炎引发的咳喘以及母牛饲养管理不善间接引发的咳喘.预防本病需加强环境卫生治理,做好犊牛出生的接产准备工作,提升细节化管理水平,加强母牛妊娠期和产后护理;治疗本病需寻找病因,采取对因和对症相配合的治疗方案,治疗期间一定要做好病牛护理工作.
-
-
-
-
-
翟佳滨;
邹小春;
卜丽霞
-
-
摘要:
目的 观察并分析化痰祛瘀法治疗咳喘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在本院治疗明确诊断为咳喘病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医化痰祛瘀法对其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进行观察和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明显有效39例,占总共患者的65.00%;有效19例,占总共患者的31.67%;无效2例,占总共患者的3.33%.总有效率为96.67%.结论 化痰祛瘀法治疗咳喘病的治疗效果让人满意,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并且有明显的治疗疗效.
-
-
高伟
-
-
摘要:
内风的形成与肝密切相关,是肝失疏泄的必然结果,而肝气、肝火、肝风的病理演变规律则反映了内风形成的具体过程。内风有虚实之分,慢性咳喘病中“虚风”的表现更为显著。虚风内伏,风火上扰,肺体被伤,易致咳喘。临床治疗中应肝肺同调,以恢复肝的疏泄和肺的宣降为原则,在补肺阴、敛肺气的基础上,针对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致风者以滋补肝肾、柔肝息风为法,针对脾肾阳虚、土壅木郁生风者则以温阳暖土、疏木息风为要。外风引动内风是咳喘类疾病复发的主要诱因,临床应重视对外风的判断,加强对表邪的疏散,促进风火外透,防止闭门留寇。
-
-
余诗梅;
万文蓉
-
-
摘要:
介绍中医针药并治老年肺炎医案一则.根据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及症状体征辨证为脾肾阳虚,风寒束表,寒郁化热,导致肺失宣肃,发为肺炎.以标本同治为治疗原则,本着“治肺不远温”的思想,中药处方选用麻杏石甘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针灸处方选自《针灸甲乙经》中的泻肺方,全方针药并用,共奏辛温宣肺、清热豁痰、温补脾肾之功.
-
-
石克华12345678;
苏二(编辑)9
-
-
摘要:
冬令进补服用膏方既能疗疾,又能补虚,尤其适合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特别是慢性咳喘病患者更宜膏方调治。慢性咳喘病主妻是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以及反复感冒、久咳不愈、慢性咽喉炎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
徐鹏翔;
苗青;
崔云;
王冰;
樊茂蓉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年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交流年会、上海市中医药学会呼吸病分会换届及学术交流年会》
| 2017年
-
摘要:
慢性咳喘病常见于肺胀、哮病、肺痹、肺痈、肺痨等诸多疾患,以咳嗽、咳痰、喘息为主要症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究其病机根源,王书臣教授认为慢性咳喘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之根在于元气亏虚,标实常常表现为肺金郁闭之象.当元气不足之时,邪气乘虚而入,影响肺之宣降功能和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输布,从而使痰湿、瘀血、毒肿等病理产物逐渐积累,并进一步加重元气的郁滞和消耗,最终进入本虚标实的恶性循环状态.因此治疗上,王老师从元气论治本虚证,从"金郁泄之"论治标实证,攻补兼施,标本同治,屡获良效.
-
-
- 《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传承研究分会第一次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虫类药是中草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虫类药的临床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功效逐渐被医家认知,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近现代虫类药用于治疗咳喘病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重视和广泛使用.临床实践表明常用虫类药具有疏风利咽、宣肺止咳,清肺化痰、解痉平喘,活血通络、息风止痛,温补肺肾、纳气定喘等功用.虫类药在咳喘病中的应用有着深厚的临床基础,也是亟待不断探索、挖掘、创新的领域。前辈医家由于时代的限制,对许多药物的功用,未能详尽阐发,尚有不少潜在的功效,留待去发掘。
-
-
-
齐昌菊;
陈华;
沈乐;
葛谈;
赵春燕
- 《第六次“治未病”及亚健康防治论坛暨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了解经穴位敷贴治疗咳喘病的机理研究、临床用药及穴位选择,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有力的循证学依据.经穴位敷贴治疗咳喘病临床选用的药物很复杂,穴位选择很庞大,没有较为统一的观点,导致研究缺乏规范性。应该根据辨证论治选出最有效、最合理的敷贴药物及穴位。穴位敷贴的机理研究不完善,应该通过临床经验积累,再反馈到基础研究,了解药物怎么通过受体经过何种通路作用于靶点。另外,给药途径应当结合现代工艺,筛选透皮性强,易吸收的药物,制作给药更为方便的现代剂型。经穴位敷贴治疗咳喘病临床证实有很好的疗效,而且具有以下优点:①药物价格较为低廉,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②可以防止疾病的复发,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③操作简易患者接受度高;④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进行药物穴位辨证治疗,做到以人为本,治病求本的目的:⑤敷贴药物均来自天然药材,无明显毒副作用。因此,经穴位敷贴治疗咳喘病有无痛、易行、副作用少特点,必然可以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
-
高雪
- 《2015年全国名老中医辩证思维路径研讨会暨临床经验高峰论坛》
| 2015年
-
摘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是张仲景提出的一个重要治疗原则,所表达的思想非常深刻,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无论是咳喘、水肿、心悸、下痢、呕吐、眩晕等疾病,都可以灵活运用,行之有效.但是,自古以来诸多医家对这一条文的理解一直存在很多争论,分歧主要集中在对"痰饮"和"温药和之"的不同理解上.rn 本文首先简介了《金医要略》中痰饮含义。其次,明确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广义痰饮病的治疗原则。继而详细论述了《金医要略》中“温药和之”的具体治法及表里双解法、疏导肠胃法、泻水逐饮法等代表方剂。再次,分析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在咳喘病中的运用以及仲景“温药和之”治疗咳喘病方药的运用。最后,指出了误将小青龙汤作为止咳平喘剂使用、一见黄痰便贯以“感染”,一见口干便以为热盛伤阴等值的注意的误区。
-
-
-
-
-
-
李航;
王鹏;
潘俊辉;
黄婉怡;
王凯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
| 2016年
-
摘要:
邱志楠教授善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哮喘、慢阻肺等咳喘病,疗效显著,有自己独特的治疗咳喘病的用药经验.本文罗列出邱志楠教授临床上常用于咳喘病的中药(温肾平喘药、虫类药、补肺敛肺药、岭南特色药物、敛肺活血药),并归纳剖析邱教授治肺中药的使用经验及临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