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肠缺血

肠缺血

肠缺血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351篇;相关期刊133种,包括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中国急救医学、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全国医学影像(青岛)学术交流会、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交流大会、2007拉萨介入放射学研讨会等;肠缺血的相关文献由590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水生、付小兵、吕艺等。

肠缺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 占比:1.6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2351 占比:98.31%

总计:12563篇

肠缺血—发文趋势图

肠缺血

-研究学者

  • 周水生
  • 付小兵
  • 吕艺
  • 颜光涛
  • 孙同柱
  • 宋铁山
  • 张望德
  • 景炳文
  • 王录焕
  • 盛志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谷涌泉; 周密
    • 摘要: 主髂动脉闭塞症是指因动脉栓塞、血栓形成或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导致的主动脉-髂动脉闭塞,可分为急性闭塞和慢性闭塞。临床上常见的是慢性闭塞,即Leriche综合征,其典型症状为跛行、阳痿和股动脉搏动消失三联征。腹主动脉-双股动脉搭桥是主髂动脉闭塞症的首选治疗方案。根据2007年的TASCⅡ指南,对于慢性完全性腹主动脉闭塞病变,推荐开放手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
    • 吕大伟; 袁晓玲; 李蓉; 刘均荣; 张静; 费阳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乳酸、凝血因子水平与肠缺血的关系及对缺血可逆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治疗的115例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8例患肠缺血者设为肠缺血组,将67例无肠缺血患者设为无肠缺血组;在48例肠缺血患者中,将21例可逆性缺血患者设为可逆性缺血组,将27例不可逆性缺血患者设为不可逆性缺血组。比较分析各组患者临床资料、PCT、乳酸及凝血因子水平。结果肠缺血组PCT、乳酸和D-二聚体(D-dimer,D-D)明显高于无肠缺血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中,肠缺血患者PCT、乳酸和D-D水平升高,PCT、乳酸和D-D水平在预测肠缺血中有一定价值,同时PCT和乳酸在预测不可逆性缺血方面有一定价值。
    • 彭志敏
    • 摘要: 分析肝门静脉积气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方法.总结分析1例肝门静脉积气患者的临床诊疗经过与预后,学习相关文献资料.该患者临床诊断考虑肠系膜血管栓塞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转至上一级医院进一步行血管CTA检查考虑肠缺血坏死,并行部分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患者恢复顺利出院,术后病理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HPVG发病机制不明,病因复杂多样,CT可作为首选检查,根据病因、病情的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法不同,预后差异较大.肠缺血出现HPVG往往提示病情严重,及早手术能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
    • 林慧娇; 敬舒; 张馨芸; 刘嘉玮; 苑丽葳; 刘佳乐; 王春梅; 孙靖辉; 陈建光; 李贺
    • 摘要: 目的:研究安五脂素(Anwulignan)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reperfusion,Ⅱ/R)致远隔肝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Ⅱ/R)组、假手术+Anwulignan(Sham+Anwu)组和Ⅱ/R+Anwulignan(Ⅱ/R+Anwu)组.假手术及Ⅱ/R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取肝脏.光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活性、肝活性氧(ROS)、蛋白激酶C(PKC)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结果:光镜下Sham组大鼠肝组织结构正常,Ⅱ/R组出现组织病理学改变,与Ⅱ/R组比较,Ⅱ/R+Anwu组损伤明显减轻.与Sham组相比,Ⅱ/R组大鼠血清ALT及AST的活性,肝ROS、MDA、8-OHdG及PKC含量极显著升高(P<0.01),肝SOD、GST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CAT活性显著降低(P<0.05);而Sham+Anwu组大鼠的这些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与Ⅱ/R组比较,Ⅱ/R+Anwu组大鼠血清AST活性,肝MDA、8-OHdG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ALT活性、肝ROS以及PKC水平显著降低(P<0.05),肝SOD、CAT及GST活性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安五脂素能够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Ⅱ/R大鼠致肝损伤.
    • 吴菊芳; 习利军; 梁立华; 赵均雄
    • 摘要: 目的 分析肠出血与缺血疾病的CT征象,探讨64层螺旋CT诊断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经内镜检查、DSA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肠出血与肠缺血疾病患者的CT表现.按照临床及CT表现分为两组:第一组肠出血组42例,另一组肠缺血组21例,分析CT直接及间接征象.结果 第一组炎症性肠病18例,肠道肿瘤13例,溃疡8例,血管畸形3例;另外一组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6例、肠扭转3例、肠套叠2例、绞窄性肠梗阻2例;出血直接征象对比剂外溢到肠腔,间接征象只显示病变本身改变,未见对比剂外溢.缺血直接征象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或血管腔狭窄;间接征象包括肠管不强化、肠壁积气等有特异性,肠扭转可见漩涡征.结论 肠道出血性病变多于缺血性病变,炎症、肿瘤、血管畸形大部分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栓塞、狭窄、套叠及扭转表现为缺血;CT增强直接及间接征象有利于明确诊断;CTA重建还可以发现责任血管.
    • 柴亚如; 高剑波; 吕培杰; 梁盼; 邢静静; 刘杰
    • 摘要: 目的 对比评估CT主观视觉评价法和客观测量肠壁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对闭袢性肠梗阻患者肠缺血并发症的诊断效能,探讨肠壁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测量法量化评估肠壁缺血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2例闭袢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男46例,女36例,年龄19~78(52±18)岁.根据手术及病理结果,分为肠缺血组(50例)和无缺血组(32例),其中肠缺血组又分为缺血坏死组(28例)和单纯缺血组(22例).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其CT图像进行主观视觉评估,判断有无合并肠缺血;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判断两名医师对肠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客观测量平扫、静脉期肠壁CT值最大值,并计算相对强化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缺血坏死组、单纯缺血组和无缺血组肠壁各期CT最大密度值及相对强化值差异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对肠壁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观察者1和观察者2对肠缺血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分别为62.0%、87.5%、88.6%、59.6%、72.0%和58.0%、93.8%、93.5%、58.8%、72.0%.观察者间的一致性kappa值为0.747.肠缺血坏死组、单纯缺血组、无缺血组的平扫CT值分别为(53.7±9.7)、(45.7±7.2)和(44.7±7.0) HU,增强CT值分别为(60.5±10.1)、(65.0±11.6)和(87.0±15.8) HU,相对强化值分别为(6.8±8.4)、(19.2±12.4)和(44.7±16.2) HU,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内两两比较,平扫CT值在肠缺血坏死组高于单纯缺血组和无缺血组,增强CT值无缺血组高于肠缺血坏死组和单纯缺血组,相对强化值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扫CT值在单纯缺血组与无缺血组间、增强CT值在缺血坏死组与单纯缺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19.5 HU为界,诊断的灵敏度为96.9%,特异度为74.0%,AUC为0.947;以增强CT值<66.5 HU为界,诊断的灵敏度为93.8%,特异度为60.0%,AUC为0.903.肠壁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对肠缺血的诊断灵敏度(96.9%)高于主观视觉评价法(62.0%、58.0%) (P<0.001).结论 CT肠壁最大密度相对强化值可量化评估小肠缺血状态,临床诊断闭袢性肠梗阻患者有无合并肠缺血较主观视觉评价法更敏感.
    • 杨涛; 郭小榕
    • 摘要: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MVT)是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中的一种类型,约占AMI的10%,是较为罕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所以临床上对AMVT的认知尚有不足.AMVT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也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难度.现就AMVT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后及并发症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 郑玉飞; 朱丽丽; 徐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后处理技术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60例肠梗阻患者,术前均行CT全腹部平扫以及增强三期扫描,并采用多种后处理技术重建图像,分析肠梗阻病因及有无肠缺血.以临床治疗及手术情况为标准,评价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后处理技术在诊断肠梗阻病因及评价肠缺血中的价值.结果 60例肠梗阻患者中,常规横断位图像及其联合后处理图像正确诊断肠梗阻病因各35例、55例,正确率分别为58.3%、91.7%.粘连性肠梗阻36例,CT正确诊断32例,3例肠壁黏膜慢性炎症及1例小肠憩室炎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术前未能正确诊断;肠道肿瘤导致肠梗阻15例,腹股沟疝导致的肠梗阻4例,腹股沟疝所致绞窄性肠梗阻1例,术前CT均正确诊断;阑尾炎及阑尾脓肿导致肠梗阻3例,CT正确诊断2例,1例阑尾脓肿导致肠梗阻误诊为结肠肿瘤导致肠梗阻;血运性肠梗阻1例,CT正确诊断,曲面重建图像可清晰地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小肠粪石导致肠梗阻1例,临床治疗前CT正确诊断.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联合多种后处理技术,对肠梗阻病因的诊断正确率较高,同时能评估有无肠缺血存在,临床应用价值高.
    • 钟志蓉; 朱庆莉; 李文波; 张冠南; 吴斌; 刘炜; 马莉; 任新瑜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超声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北京协和医院经外科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或CT检查证实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继发肠缺血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2.8±11.9)岁(范围:34~81岁).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声像图表现,并与CT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1例患者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便血2例,呕血1例,呕吐2例,腹泻1例.6例有腹膜炎体征.9例合并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所有患者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D-二聚体均升高.11例患者均接受CT检查,1例为平扫,未提示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10例增强扫描均显示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率为10/11;CT显示肠壁增厚1 1例,肠腔扩张5例.8例行肠系膜上静脉超声检查,7例明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率为718.10例行腹部超声检查,5例明确显示肠道病变,包括肠壁增厚4例,肠腔扩张1例;10例显示腹腔积液,与CT一致.10例行手术治疗,1例行保守治疗.结论 超声可以准确诊断肠系膜上静脉主干血栓形成,显示肠壁增厚、肠腔扩张及腹腔积液等肠道缺血表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