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酸激酶同工酶MB
肌酸激酶同工酶MB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01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专利文献78855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实验与检验医学、河北医药等;
肌酸激酶同工酶MB的相关文献由30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喜娟、李真真、杨铭华等。
肌酸激酶同工酶MB—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855篇
占比:99.88%
总计:78952篇
肌酸激酶同工酶MB
-研究学者
- 孙喜娟
- 李真真
- 杨铭华
- 栾聪颖
- 阚秀梅
- 万红梅
- 严红燕
- 余文辉
- 倪燕婕
- 刘幸平
- 刘红梅
- 吴惜贞
- 夏金兰
- 姚海林
- 李伟秋
- 李敏
- 林佳慧
- 王倩
- 王水珠
- 王芳
- 石刚刚
- 莫恒勤
- 董自港
- 连海燕
- 郭钊林
- 陈彩云
- 黄展勤
- 黎兰芳
- HOU Weixing
- LIANG Xifeng
- ZHANG Xinbo
- 丁俊杰
- 丁慧
- 万新红
- 万楠
- 万颖蕾
- 严伟强
- 乔世岩
- 于宏彬
- 仇烨
- 何凤群
- 何海兰
- 何瑜
- 倪军
- 倪晓涛
- 傅华年
- 关浩
- 冉思成
- 冯同保
- 冯品宁
-
-
张文娟;
胡敏;
张婷婷;
陈若虹
-
-
摘要:
目的通过对3种不同品牌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检测试剂进行溶血干扰实验,寻找有较强抗溶血干扰能力的试剂。方法收集40例血清标本,用3种试剂检测CK-MB活性,人为对标本造成溶血后,再一次检测CK-MB,比较同一试剂溶血前及溶血后结果的差异。依据EP7-A2文件,收集CK-MB在医学决定水平处的2个样本,用红细胞裂解液作为干扰物,加入样本中配制成血红蛋白呈梯度分布的5份样品,以无干扰样品为对照,验证3种试剂的抗溶血干扰能力。结果40例标本溶血前后的CK-MB检测结果的配对t检验显示:关东试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3,P=0.974),美康(t=6.966,P<0.01)和罗氏(t=7.824,P<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血红蛋白浓度为250 mg/dL时,对关东试剂检测CK-MB低值样品(约28.5 U/L)无干扰,在血红蛋白浓度为500 mg/dL时,对关东试剂检测高值样品(约85.0 U/L)无干扰。在血红蛋白浓度为125 mg/dL时,对美康试剂检测高值样品无干扰,对美康试剂检测低值样本以及罗氏试剂检测低、高值样品均有明显正干扰。结论溶血对美康及罗氏试剂有明显正干扰,关东试剂有较强的抗溶血干扰能力。
-
-
倪军;
顾寿永;
汪彦阳;
魏雪菲;
周远洋;
彭鲁;
张葵;
柏兵
-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标本溶血时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相较于总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性显著升高的内在原因。方法:首先,按照溶血液在不溶血的血浆体积占比为0、0.1%、0.3%、1%、3%比例配制不同溶血程度的标本,使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常规生化试剂检测其中的CK-MB和总CK活性。随后,再使用该院干化学法、质量法及其它医院实验室的不同检测试剂与方法进行验证。此外,将该院常规化学CK-MB活性检测试剂盒中的不同浓度的CK-M亚单位抑制抗体加入溶血标本中,观察其对总CK活性的影响。最后,再回顾性分析本实验室CK-MB、CK活性检测与溶血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溶血标本中CK-MB活性随溶血现象加剧而升高,最终CK-MB活性显著大于总CK活性。进一步验证比较发现,该现象仅存在于本实验室的常规化学方法中,不存在于干化学法、质量法以及其它公司的CK-MB活性检测方法中。CK-M亚单位抑制抗体对溶血标本的总CK活性无影响。回顾性数据分析结果显示,CK-MB/CK值升高的标本更易发生溶血。结论:溶血可导致CK-MB活性异常增高,此现象与厂家试剂盒中的CK-M亚单位抗体有关。因此,临床实验室须注意溶血对此检测的影响,做好相应的性能验证,并在必要时利用CK-MB质量法进行复查。
-
-
吴中兴;
吴连清
-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芪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对缺血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缺血性心绞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应用尼可地尔治疗,观察组应用双芪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两组血清CKMB、hs-CRP和NT-ProBNP水平,西雅图量表疗效积分,心绞痛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CKMB、hs-CRP、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西雅图量表各维度疗效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绞痛有效率[90.3%(37/41)]高于对照组[80.5%(33/41)](P<0.05)。结论:芪参滴丸联合尼可地尔治疗缺血性心绞痛,可提高临床疗效,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CKMB、hs-CRP和NT-ProBNP水平有关。
-
-
郅立征;
于宏彬;
董博
-
-
摘要: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9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心肌梗死组,并根据患者心电图ST段有无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STEMI)38例和非ST段抬高组(NSTEMI)52例,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8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cTnI、CK-MB和CRP水平,并分析三者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关系。结果心肌梗死组血清cTnI、CK-MB、CRP水平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血清cTnI、CK-MB、CRP水平均高于N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甲襞微循环输入支管径、输出支管径和血流速度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MI组甲襞微循环输入支管径、输出支管径和血流速度均小于NSTEM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组微循环指标均与血清cTnI、CK-MB、CRP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TnI、CK-MB、CRP水平较健康人群高,且与心肌微循环呈负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诊断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参考指标。
-
-
潘章颖;
徐龙华;
刘小兰
-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活性测定法与质量测定法分别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判定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7-12月赣州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0例发生心肌损伤的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心肌损伤组,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50例未发生心肌损伤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作为肠炎组。查阅并记录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及CK-MB检查资料,分析CK-MB活性测定与质量测定在小儿病毒性肠炎中的检验结果。结果:心肌损伤组CK-MB活性测定和质量测定均高于肠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7,诊断效能较好;CK-MB质量测定对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诊断效能高于CK-MB活性测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63,P=0.031)。结论:CK-MB质量测定在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更好指导临床小儿病毒性肠炎心肌损伤的诊断及治疗。
-
-
孙赫
-
-
摘要:
目的 探究先天性心脏病(CHD)合并肺炎患儿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检测价值.方法 选取某院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CHD合并肺炎患儿24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将观察组分为心力衰竭组(136例)及无心力衰竭组(104例),依据心力衰竭分级标准将心力衰竭组分为轻度组(52例)、中度组(45例)及重度组(39例).另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肺炎患儿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心力衰竭组及无心力衰竭组、不同程度心力衰竭患儿血清CK-MB、H-FABP水平;评估血清CK-MB、H-FABP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观察组血清中CK-MB水平为(35.38±6.61)U/L、H-FABP水平为(32.49±6.37)ng/mL均高于对照组的(21.43±3.67)U/L、(1.50±0.38)n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心力衰竭组血清CK-MB水平为(41.96±10.24)U/L、H-FABP水平为(39.86±7.20)ng/mL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的(30.68±7.59)U/L、(24.17±6.26)n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轻度组及中度组患儿血清CK-MB水平为(35.49±6.89)U/L、(40.51±6.36)U/L,H-FABP水平为(30.67±5.40)ng/mL、(38.49±6.43)ng/mL均低于重度组的(48.85±10.09)U/L、(46.28±8.24)ng/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血清CK-MB、H-FABP联合检测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血清CK-MB、H-FABP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血清CK-MB、H-FABP联合检测的方式诊断CHD合并肺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助于提高疾病检出率,以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参考.
-
-
陶运娟;
周跃;
朱霞峰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与心肌微循环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盐城市中医院和江苏省苏州市相城人民医院就诊住院的109例心绞痛患者和54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为研究对象,根据WHO分级标准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组44例、UA组65例、健康组54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抑制法、乳胶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检测3组研究对象血清cTnI、CK-MB、CRP水平,并记录其阳性检出率.UA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根据入院时的Braunwald分级标准另分为Ⅰ级低危险组20例、Ⅱ级中危险组23例、Ⅲ级高危险组22例,对比各危险组患者血清cTnI、CK-MB、CRP水平及阳性检出率,并分析UA组患者血清cTnI、CK-MB、CRP水平与心肌微循环状态关系.结果 UA组、SA组与健康组的血清cTnI、CK-MB、CRP水平及其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均呈UA组>SA组>健康组变化(P0.05);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与低危险组CTFC值由高到低呈高危险组>中危险组>低危险组变化(P<0.05).UA组中cTnI、CK-MB、CRP检测结果为阳性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比例均明显高于结果为阴性者(P<0.05).结论 UA患者血清CK-MB、CRP水平较SA患者及健康人群高,其血清水平上调可能预测心肌微循环状态不良,临床监测上述指标对其具有重要诊断及鉴别价值.
-
-
陈闻达;
李懿皞;
朱晶;
邵文琦;
王蓓丽;
郭玮
-
-
摘要:
目的 对选定的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检测试剂盒进行性能验证及对异常CK-MB结果的临床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CK-MB检测试剂盒的正确度、精密度、线性范围、最大稀释比以及参考区间进行验证;随机选取50例表观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50例临床确诊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心血管疾病组并用于临床应用的验证;收集28例临床检测报告为"CK结果倒置"的患者血清标本,对试剂盒纠正"CK结果倒置"结果的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选定的CK-MB检测试剂盒各项检测性能符合要求,在临床应用上能较好地纠正由巨CK-Ⅱ(线粒体型CK)引起的"CK倒置"结果,从而能更好地为临床提供参考.结论 该试剂盒各项检测性能良好,其添加的线粒体型CK抑制抗体能较好地纠正巨CK-Ⅱ(线粒体型CK)引起的"CK结果倒置"结果,但其他类型的"CK结果倒置"结果,仍需通过同工酶电泳等方法进行确认.
-
-
吴旭兰;
郝建霞;
田雪侠;
苏彩虹;
许昕;
田建霞;
刘威威;
陈晓香
-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鼻高流量吸氧联合新活素对肺源性心脏病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廊坊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肺源性心脏病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 53)和对照组(n=47).对照组给予新活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经鼻高流量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T-proBNP、肌钙蛋白、CKMB、左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6分钟步行距离、肺总量(TL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NT-proBNP、肌钙蛋白、CKM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NT-proBNP、肌钙蛋白、CKMB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左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6分钟步行距离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左室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6分钟步行距离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TLC、FVC、FEV1/FV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TLC、FVC、FEV1/FVC水平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在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中应用经鼻高流量吸氧联合新活素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NT-proBNP、肌钙蛋白、CKMB水平.
-
-
郑雨桐;
闫美田;
王兰;
栾亮;
刘静;
田笑;
万楠
-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发心肌损伤的临床特点及独立危险性因素,探讨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组织的可能性.方法 选取2020年2月13日~3月30日收治于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381例.通过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将其分为心肌损伤组及非心肌损伤组,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统计资料及实验室数据,分析并发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并通过分析不同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情况了解病毒直接损伤心肌组织的可能.结果 与非心肌损伤组相比,心肌损伤组年龄较大,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22,P=0.000),同时≥60岁年龄组的人数较多(χ2=46.559,P=0.000).临床分型方面,心肌损伤组主要以重型患者居多,非心肌损伤组以普通型患者居多,组内占比分别为53.38%和72.98%.各种实验室指标的异常程度均为心肌损伤组更高,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71~-4.881,χ2=19.551585~186.858,U=-10.729~16.120,均P=0.000).并发慢性心脏疾病、D-二聚体≥500ng/ml以及降钙素原≥0.05ng/ml为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超敏肌钙蛋白T(HSTNT)、肌红蛋白(MYO)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4.91%,11.02%和5.25%,其中危重型患者异常情况更加突出,且异常者均以并发基础疾病的患者较多.将心肌损伤标志物异常者按照入院时病程天数进行分层,HSTNT异常人数在41~60天时达到人数高峰,而MYO及CK-MB异常人数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直接攻击心肌组织的可能性较小.但并发心肌损伤的COVID-19患者以60岁以上的老年男性为主,常并发高血压、慢性心、脑血管和肺部疾病.同时并发慢性心脏疾病、D-二聚体以及降钙素原异常升高为COVID-19并发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可有效评估COVID-19患者并发心肌损伤的可能性,对心、肺等重要脏器采取预防性保护治疗,从而有效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