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结晶过程

结晶过程

结晶过程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38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化学、金属学与金属工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103710篇;相关期刊180种,包括职业、实验技术与管理、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2015中国氟化工技术与应用发展研讨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第二届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等;结晶过程的相关文献由91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方坤、江燕斌、王静康等。

结晶过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03710 占比:99.75%

总计:103971篇

结晶过程—发文趋势图

结晶过程

-研究学者

  • 张方坤
  • 江燕斌
  • 王静康
  • 蒙艳玫
  • 刘喜梅
  • 郑康元
  • 陆冠成
  • 王学重
  • 艾自东
  • 丁宏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郑皓天; 王子龙; 李翔
    • 摘要: 非晶合金具有许多优于传统合金的性能,而具有纳米晶结构的非晶合金材料的许多特性与传统的晶态合金材料和非晶态合金材料有着根本的不同。铁基非晶合金作为应用最广泛的非晶合金体系之一,通过热处理获得的具有纳米晶结构的合金具有更加优异的软磁性能,而这种高性能的功能合金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是21世纪信息、生物、能源、环保、空间与高技术领域重点发展的绿色产品。为了获得具备更多优异性能的纳米晶合金材料,近几十年来众多学者研究了元素的替代对纳米晶合金的影响。然而,当前对于纳米晶合金的研究仅局限于铁基非晶合金,并未探索其他元素基体的非晶合金;同时,目前对于纳米晶合金成分的设计大多根据经验规律或者探索性试验进行,尚未形成具有统一共识的理论模型。自1988年Finemet合金问世以来,研究者们除了为提高其软磁性能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之外,对纳米晶的形成机理也展开了不断的探索,发现对于Finemet合金纳米晶的结晶机制主要归因于α-Fe(Si)基体中Cu元素和Nb元素的相互作用。Finemet系列合金由于成本低廉,并且具备铁基非晶合金的高磁感与钴基非晶合金的低磁滞损耗与高磁导率,目前已经在变压器及电流互感器等领域实现应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对绿色发展的需求日益增长,对Finemet合金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其在变压器设计的应用,研究者们对合金的巨磁阻抗效应、表面多样性及其向复合材料的发展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实现了其在军工、信息、能源等行业的应用。本文以经典Finemet合金为例,归纳了近年来通过元素的置换对Finemet合金的研究,分析了各个元素对Finemet合金的影响,通过分析Finemet合金的纳米晶结晶过程,归类出各组成元素影响纳米晶磁性能的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研究纳米晶磁性合金的理论模型。最后,回顾了Finemet合金的研究进展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 刘发付; 张丛; 郭建斌; 张武; 曹剑武; 张海波; 徐明霞
    • 摘要: 采用全反模式的红外(ATR-IR)光谱实时研究了不同氘含量KH_(2-x)D_(x)PO_(4)(DKDP)晶体的结晶过程,其中DKDP溶液氘含量范围为0到99%。通过υ_(1)()PO_(4))和υ_(3)(PO_(4))振动表征了DKDP结晶溶液中(H_(2)PO_(4)^(-))_(1-x)(D_(2)PO_(4)^(-))_(x)离子基团浓度的变化。υ_(1)(PO_(4))振动强度的变化和υ_(3)(PO_(4))振动宽度的变化说明生长溶液中的(H_(2)PO_(4)^(-))_(1-x)(D_(2)PO_(4)^(-))_(x)离子浓度随着测试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大。同时,δ(P—O…H/D—O—P)振动峰的形成说明DKDP晶体的生长基元为(H_(2)PO_(4)^(-))_(n-x)(D_(2)PO_(4)^(-))_(x)离子团簇。波数在1448 cm^(-1)到1653 cm^(-1)范围内H—O—H和D—O—D振动强度的变化解释了DKDP晶体在结晶过程中氘含量分布不均的现象。
    • 孙盟杰; 何志群; 郑毅帆; 邵宇川
    • 摘要: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因其高效率受到广泛关注,而界面问题是制备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研究了一种高效的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SnO_(2)双层复合结构,将超薄的EDTA层与ITO(锡-铟氧化物)电极接触,SnO_(2)层与钙钛矿界面接触,作为电子传输层(ETL)用于制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有趣的是,复合ETL的顶部SnO_(2)侧的表面形态可以通过调整下面的EDTA层来进行微调.通过调整EDTA膜厚,可以调控钙钛矿层结晶过程中的成核过程,调节了电子传输层与钙钛矿层之间的载流子提取过程.本文中制备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回滞效应可以忽略,并且经过第三方认证,已经实现了20.2%的能量转换效率.
    • 摘要: 王静康天津大学教授,工业结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结晶科学与工程国际联合中心主任,国家工业结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天津市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刊Frontiers of Chemic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主编,英国化学工程师学会(IChemE)会士(Fellow)。学术贡献长期致力于工业结晶科学与技术创新研发及成果的产业化。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工业结晶及医药结晶技术研发基地,发明了塔式液膜熔融结晶共性技术与设备,首次提出耦合结晶新技术,开拓了分子组装与晶形优化共性技术,率先建立了工业结晶系统工程集成理论与多目标优化方法,提出了结晶过程计算机辅助过程多变参数优化控制新策略,建立了结晶过程模型模拟方法学及一步放大专家系统,达到了由分子层次直至产业化多尺度研发目标,为大型化工医药企业建成了百余条新型工业结晶生产线。
    • 凤永刚; 梁婷; 雷如雄; 鞠明辉; 张忠利; 高景刚; 周义; 吴昌志
    • 摘要: 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结晶过程是认识其成矿作用的重要方面。前人利用冷却模型所推测出的侵入变质围岩的伟晶岩冷却时间为几天至几千年,但对侵位于花岗岩中伟晶岩的结晶过程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对新疆大喀拉苏及镜儿泉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年代学研究显示,两处伟晶岩的侵位模式不同,侵位时花岗岩围岩的温度有别。大喀拉苏1号伟晶岩(年龄为(248.4±2.1)~(228.4±0.3)Ma)主要侵位于较冷花岗岩围岩(年龄为(261.4±2.1)Ma)的席理面,边缘可能出现过度冷却。最新铌钽铁矿U-Pb年代学显示,镜儿泉1号锂辉石伟晶岩形成时代为(250.8±1.0)Ma,熔体侵位于温度较高的花岗岩(年龄为(252.9±1.9)Ma)内部断层,其冷却结晶受花岗岩温度及区域地热梯度制约,冷却时间可能超过3 Ma。综上所述,过度冷却模型的适用性、铌钽铁矿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释同位素年龄与冷却模型所得结晶时间的显著差异。
    • 凤永刚; 梁婷; 雷如雄; 鞠明辉; 张忠利; 高景刚; 周义; 吴昌志
    • 摘要: 稀有金属伟晶岩的结晶过程是认识其成矿作用的重要方面.前人利用冷却模型所推测出的侵入变质围岩的伟晶岩冷却时间为几天至几千年,但对侵位于花岗岩中伟晶岩的结晶过程缺乏相关研究.基于此,对新疆大喀拉苏及镜儿泉地区稀有金属伟晶岩的野外地质观察及年代学研究显示,两处伟晶岩的侵位模式不同,侵位时花岗岩围岩的温度有别.大喀拉苏1号伟晶岩(年龄为(248.4±2.1)~(228.4±0.3)Ma)主要侵位于较冷花岗岩围岩(年龄为(261.4±2.1)Ma)的席理面,边缘可能出现过度冷却.最新铌钽铁矿U-Pb年代学显示,镜儿泉1号锂辉石伟晶岩形成时代为(250.8±1.0)Ma,熔体侵位于温度较高的花岗岩(年龄为(252.9±1.9)Ma)内部断层,其冷却结晶受花岗岩温度及区域地热梯度制约,冷却时间可能超过3 Ma.综上所述,过度冷却模型的适用性、铌钽铁矿U-Pb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温度都需要进一步研究,以解释同位素年龄与冷却模型所得结晶时间的显著差异.
    • 罗树常; 王双凤
    • 摘要: 将基础化学实验可视化,可以让学生看见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五水硫酸铜的制备和结晶过程为例,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拍摄实验过程,实现实验的可视化。本实验主要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产品产率的硫酸浓度、硝酸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学生自己拍摄硫酸铜结晶的实验过程,并分享心得,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课堂,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这个过程可以增强化学实验的感染力,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过程的美丽和乐趣,可为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 罗树常; 王双凤
    • 摘要: 将基础化学实验可视化,可以让学生看见化学反应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以五水硫酸铜的制备和结晶过程为例,让学生利用智能手机拍摄实验过程,实现实验的可视化.本实验主要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产品产率的硫酸浓度、硝酸浓度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学生自己拍摄硫酸铜结晶的实验过程,并分享心得,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实验课堂,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这个过程可以增强化学实验的感染力,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化学反应过程的美丽和乐趣,可为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 焦杰彪(译)
    • 摘要: 本文建立了聚酰胺6(PA6)的结晶动力学模型,阐述了聚酰胺6的一次和二次结晶过程中的片层厚度分布以及非晶相柔性和刚性组分的变化。PA6有着两相结晶结构一单斜晶系的α-相和伪六方晶系的γ-相,其组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结晶过程中的热历史。本文利用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对模型进行了参数化。非晶刚性层的厚度是唯一需要估算的参数。结果表明,非晶刚性层的比例不仅与热历史有关,还与结晶相以及是否与α-相或γ-相结合形成了非晶刚性层有关。本文对PA6的结晶模型和结晶性能的各项研究结果,为预测和控制PA6的机械性能提供了依据,证明了机械性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加工条件,例如注塑过程中的加工条件会对材料机械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 陈许龙; 董伟兵; 万俊峰; 王冬冬; 王刚
    • 摘要: 针对球形氯化钾结晶过程与聚结机理不明的问题,以冷却结晶法通过过程取样制备与表征了两种不同形貌的氯化钾在不同结晶阶段的晶体形貌与粒度分布特征,从而对比分析了球形氯化钾的结晶过程.并从结晶热力学、经典浸润理论和Lifshitz-Van der Waals酸碱理论出发解释了球形氯化钾形成的主要机理是添加剂的添加减小了结晶体系的介稳区宽度及增大了晶体颗粒在结晶溶剂中的粘附自由能,导致结晶体系更容易以聚结的方式实现球形结晶.介稳区宽度减小和晶体颗粒在结晶溶剂中粘附自由能增大的同步调控有助于实现氯化钾的球形结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