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小麦
糯小麦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2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轻工业、手工业、农学(农艺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6234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种子、安徽农业科学、江苏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首届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暨2009年微波创造美的生活高峰论坛、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等;糯小麦的相关文献由37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涛、程顺和、姚大年等。
糯小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234篇
占比:99.05%
总计:16389篇
糯小麦
-研究学者
- 王涛
- 程顺和
- 姚大年
- 张文明
- 徐智斌
- 冯波
- 高德荣
- 覃鹏
- 郑文寅
- 吴荣林
- 张晓
- 周凤云
- 周强
- 李伯群
- 马强
- 孙辉
- 张伯桥
- 欧俊梅
- 王华君
- 王治斌
- 田纪春
- 马传喜
- 黄宗玲
- 任勇
- 别同德
- 吕国锋
- 姚国才
- 姚金保
- 姜薇莉
- 孙链
- 张志坚
- 张林
- 杨学明
- 王昌初
- 陶军
- 张凤琴
- 张敏
- 张晓祥
- 敖宗华
- 朱新开
- 李斌
- 李曼
- 王向东
- 王松涛
- 董智超
- 蔡瑞国
- 赵国君
- 逯腊虎
- 雷玲
- 马毅
-
-
-
李妍;
张同新;
刘冉;
叶欣月;
刘娟;
戴忠民
-
-
摘要:
为研究灌水对不同糯质小麦活性氧代谢的影响,对糯质小麦节水栽培提供参考,以石麦19(SM19)和由石麦19选育的部分糯质小麦SM19-P和全糯质小麦SM19-N为材料,设置全生育期3种灌水条件W0(不灌水)、W1(灌水1次:拔节水)和W2(灌水3次: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对3种灌水条件下的小麦分别在花后0、7、14、21 d取旗叶,测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及丙二醛含量,花后35 d取籽粒测鲜质量和干质量并计数穗粒数。结果表明,花后14、21 d,SM19的POD活性在W2处理下最大,穗产量也表现为W2处理最大,SM19虽然为抗旱型小麦品种,但充足的水分更有利于其提高产量。SM19-P是由SM19为亲本培育出的半糯质小麦品系,表现为W0处理的穗产量最大,该条件下SOD活性总体较高,MDA含量在花后14、21 d最低。SM19-N在花后14、21 d表现为W2处理的SOD、POD、CAT活性较高,MDA含量最低,穗产量最大。通过分析可知,3种小麦均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SM19在水分较充足的条件下生长得较好,POD活性在其W2处理下的良好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SM19-P在节水的W0条件下SOD活性较高,生长较好;SM19-N在生长后期,其SOD、POD、CAT的活性均在W2处理下较高,穗产量最高。
-
-
刘娟;
夏文荣;
李运;
李妍;
朱元刚;
戴忠民
-
-
摘要:
为了探明糯性小麦授粉后籽粒淀粉粒的累积情况,以山农紫糯2号授粉后不同天数的籽粒为试验材料,通过对传统石蜡切片技术的脱水、透明和浸蜡等环节进行改进,制作切片后对小麦籽粒结构发育进行观察研究。结果显示,与传统石蜡切片方法相比较,技术改良70%乙醇和无水乙醇脱水时间与逐级透明和渐进式浸蜡环节后,小麦籽粒(授粉后0~14d)不皱缩变形,石蜡切片完整,且染色分明,结构显示清晰。授粉后0~2d,果皮中已经开始积累少量淀粉粒,随着授粉后天数推移而逐渐增多;授粉后第6天,胚乳内部逐渐由游离核期向细胞化过渡;授粉后第8天,胚乳细胞进一步增大,淀粉粒开始累积,但体积较小;授粉后第10~12天,胚乳细胞向无核化发展,不同部位胚乳细胞和淀粉粒的排列分布呈现明显差异;授粉后第14天,胚乳细胞中几乎完全充满淀粉粒。表明改进的石蜡切片制作方法适合于早期小麦籽粒的结构研究。
-
-
邓志英;
田纪春
-
-
摘要:
糯小麦是一种特用新型小麦,不仅在食品领域有较大利用价值,而且有重要工业用途。现有糯小麦育成品种(系)农艺性状差、产量低,很难大面积生产推广和供食品企业规模化开发应用。利用农大糯麦1号和高产、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种潍麦8号为杂交亲本,通过与潍麦8号3次回交和多代自交,常规选育结合生化标记鉴定,创制出农艺性状优良且高产的糯小麦新品种山农糯麦1号,2018年通过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20186028。通过农业农村部专家组实打验收,创国内外糯小麦高产记录10424.4kg/hm^(2),为新型食品开发提供了优质糯麦原粮。适宜在山东省中高产地块种植。
-
-
李小雨;
蒋进;
费德友;
王淑荣
-
-
摘要:
以四川省部分糯性小麦新品种(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小区生产试验鉴定丰产性;利用条锈病接种方式和赤霉病、白粉病自然发病方式相结合鉴定抗病性,同时选取Yr5、Yr10、Yr15、Fhb1和Pm21抗病基因通过分子标记鉴定分析材料抗病基因情况,利用试剂盒测定淀粉含量,同时利用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品质情况。结果表明,中科糯麦258、中科糯麦208、中科糯麦18和中科糯麦11在丰产性和抗病性上综合表现最好;所有参试材料的支链淀粉含量均超过95%,且大部分材料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较高,单项指标达强筋标准。
-
-
王延训;
田纪春;
杨明;
彭莉
-
-
摘要:
山农糯麦1号是山东农业大学利用常规育种结合分子辅助育种选育出的高产糯质小麦新品种,2018年通过了山东省审定。该品种聚合了其父本潍麦8号大穗、多粒、抗倒、落黄好的优点,解决了糯质小麦不高产、农艺性状差的问题。淀粉RVA黏度具有凝沉阻力大、凝沉速度和程度低的重要特点,因其特殊的淀粉和很高的湿面筋、蛋白质含量,使品种鲜食或单独加工的食品口感好、营养丰富,有很大的商业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
-
-
文莉;
张晓;
张晓祥;
刘健;
吴荣林;
李曼;
李东升;
高德荣;
程顺和
-
-
摘要:
为推动糯小麦的品质改良及开发利用,以国内不同育种单位育成的多个糯小麦为试验材料,以普通强筋、中筋及弱筋小麦作为对照,分析其淀粉组分,糊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并对其制作的酥条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糯小麦的淀粉含量及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低于普通小麦;在淀粉糊化特性上,糯小麦的低谷黏度、最终黏度、回生值显著低于普通小麦,峰值温度高于普通小麦;在粉质仪参数上,糯小麦的吸水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及粉质质量指数均显著低于师栾02-1,糯小麦弱化度较高,显著高于师栾02-1和扬麦158;糯小麦制作的酥条体积,酥性显著高于普通小麦,硬度显著低于普通小麦,气孔大且均匀,横截面积明显大于普通小麦。不同糯小麦品种(系)间比较,扬17G76、天糯158、扬14-282及扬糯麦1号在面团流变特性和制作酥条上表现较为优异,表明通过提高糯小麦筋力有助于改善糯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及烘烤食品品质。本研究结果可为糯小麦育种及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
-
崔文礼;
王军;
汪辉;
姚大年;
宋贺;
郑文寅
-
-
摘要:
以糯小麦和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其若干品质性状间的差别.结果 表明,与供试的普通小麦品种(系)相比较,糯小麦的子粒硬度、容重、吸水率、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出粉率等品质性状平均值均低于普通小麦,但糯小麦的子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高于普通小麦.对3个供试的糯小麦比较分析,硬度、沉降值、稳定时间等品质性质差异较大.
-
-
董智超;
敖宗华;
刘兴平;
王松涛;
邓波;
王小军
- 《中国首届微生物与白酒酿造技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本文以不同的比例混合糯小麦与普通小麦为原料制作大曲,并研究了大曲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与各种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含有糯小麦的大曲在发酵期温度上升较慢、维持高温时间长、下降缓慢,微生物数量增加的快,水分下降的快;相同条件下糯小麦大曲的酸度、糖化力、酸性蛋白酶活性都比普通小麦曲大.从感官特征上分析100%糯小麦组和75%糯小麦组大曲比其他几组大曲质量要好一些.
-
-
- 《2008年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采用不同密度以及施氮水平处理,研究了其对糯小麦Q73-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基本苗在120万~240万/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明显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当基本苗增加到300万/hm2时,籽粒产量增加不明显,籽粒粗蛋白含量显著增加,形成时间明显缩短,评价值明显降低.施氮水平在75 kg~225 kg/hm2范围内,增施氮肥可同步提高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评价值,当施氮水平提高到30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评价值下降,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增加,但增幅较小.基本苗240万/hm2与施氮水平225 kg/hm2是本实验条件下糯小麦Q73-2高产和优质的最佳组合.
-
-
-
王涛
- 《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讨论会》
| 2001年
-
摘要:
糯性春小麦的选育研究在中国尚未见报道,利用糯小麦(kanto107与白火麦杂种后代)与四川优良春小麦配制组合,我们已选育出一批优质、高产的糯性春小麦新材料,同时我们还将糯性位点隐性突变基因转入温光型小麦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中,目的是选育糯性两系杂交小麦新组合.利用全糯小麦与四川推广品种农院89-107、绵阳28配制正反交组合,结果表明,F代籽粒中出现全糯个体的比率在正反交组合中相差不明显,但全糯亲本作母本时,F代中再现全糯个体的概率化全糯亲本作父本时略高,经卡平方分析,四个组合F代Wx蛋白的分离比率符合2对基因的分离规律,表明农院89-107及绵阳28均缺失——条Wx蛋白.利用四倍体硬粒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我们还选育出具有Wx-D1缺失的六倍体普通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