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策略

空间策略

空间策略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5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93421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城市发展研究、城市规划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8年郑州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空间策略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春艳、都岚岚、冯律航等。

空间策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3421 占比:99.89%

总计:93524篇

空间策略—发文趋势图

空间策略

-研究学者

  • 王春艳
  • 都岚岚
  • 冯律航
  • 吴志宏
  • 埃贾穆·A·韦斯利
  • 姚惠
  • 安东尼·J·纳达林
  • 玛丽安·杭多
  • 胡跃平
  • 陆希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凌艳; 周景崇
    • 摘要: 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是伯纳德屈米的经典设计,在方案中,屈米提出层次模糊和建筑事件的非因果联系性的观点。在空间设计中,人类(事件和空间)与环境的关系即建筑叙事是自由的、无关联的。空间营造并不只涉及空间与空间的关系,建筑的地域性、形式感从美学意义转向为社会提供组织活动的功能。因此,建筑的叙事性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即空间系统、事件系统与运动系统。该文基于蒙太奇式的建筑叙事,探究建筑与人在空间中的交互体验,即探究屈米关于"建筑是一种叙事"的工程实践与叙事策略。
    • 金田林; 吴自强
    • 摘要: 清晰界定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是深入推进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发现和培育未来北京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新引擎的重要前提,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首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政策价值。基于经济距离、场强模型和引力模型以及国家发改委“1小时通勤圈”理念,在区县尺度上划定了现代化北京都市圈的空间范围。研究发现:(1)北京都市圈可以划分为核心圈层、紧密圈层与机会圈层3个层次;(2)北京都市圈的核心圈层包含北京市的7个区,分别为东城、西城、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和通州;(3)紧密圈层包含北京市的8个区和天津市的3个区以及河北省的1个地级市(廊坊);(4)机会圈层包含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的9个区/地级市。文章提出应从交通一体化建设、对内对外开放、产业空间分工优化和加强政策协调四方面入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北京都市圈。
    • 摘要: 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很多"超大封闭小区",导致交通堵塞、街道失去活力、住区空间孤岛化、城市公共资源私有化、城市运行维护的公共成本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不断提升、土地空间利用效率受到限制等诸多城市问题。借鉴欧洲城市"街区制"空间布局的经验,国家倡导"小街区、密路网",建设开放街区,提升交通疏解能力,提倡低碳出行,促进邻里交往,提升城市街道和街区活力。随着2020年以来严格的疫情管控,"开放街区"的空间策略面临挑战。
    • 黄源成; 许少亮
    • 摘要: 在特定社会历史的时空背景下,防御性需求参与塑造了特色鲜明的传统村落形态。以福建漳州地区为例,明清时期民间社会动乱频仍,在独特自然与人文因素影响下,当地传统村落逐渐演化出类型多样、层次丰富的地域性防御体系。当前,学术界对漳州传统村落防御性的研究较少且大多侧重于村落个案与文史层面的分析,缺乏对其进行系统整体性与物质层面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从市域尺度与空间层面入手,探析防御性视角下漳州传统村落形态的设计策略。
    • 万潇颖
    • 摘要: 快速城市化阶段,城市设计对空间扩张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新时期更关注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问题尤其是社会层面问题逐渐暴露。城市规划学科面临社会转型的需求,社会学研究的很多核心议题都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社会学研究方法也对城市设计有借鉴意义。在社会学视角下,文章提出城市设计作为问题导向的空间策略,应对的不只是空间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除了新区开发建设,城市设计也需要关注存量城市空间,动态思考城市问题并跟踪服务城市发展,并提出了空间策略应对社会问题的有限性,不宜把城市设计作为系统性、综合性解决方案。在松山湖中心区城市设计中,探索了以城市诊断作为需求分析,围绕人的需求,配置空间资源,组织城市设计的工作方式。
    • 胡婷婷; 丁念念; 梁晶
    •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世界满足的同时,开始向往精神世界的富足。实体书店作为一个精神性转述的空间,通过对内部各个场景的不同编排,或平行分布,或相互嵌套,或横穿空间等,进行一种或多种排列组合,最终形成所需的叙事结构型空间。笔者从叙事结构出发,探讨书店空间叙事结构中的单线叙事结构、多线叙事结构以及三维叙事结构的理论,并针对在各个不同类型实体书店中的运用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实体书店因不同叙事结构而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同时提出直述型、多线型、立体型等不同实体书店空间叙事结构的运用策略。
    • 无; 秋落(编译)
    • 摘要: 视频制作工作室Black Kite邀请建筑和室内设计公司Bureau de Change为他们设计了位于伦敦东部的新办公室。由于业务的关系,他们对于新办公室有着特殊的需求,即要在能隔绝外部光源和声音的独立空间中制作视频产品。设计师通过一种空间策略来应对这些要求,他们从该场地过去的工业遗产中得到启发。这里曾是铸铁厂,大大小小的传统铁窑遍布厂区。设计师从铁窑的轮廓提炼出几何形式,在空间中重新呈现为分散的相交圆圈的组合,映射在现有柱子建立的网格系统上。每一个圆柱中都包含一个长方体空间,在受控的封闭环境中,容纳生产、编辑和色彩的组合套件。较小的圆柱体与私人工作空间相交,以创建过渡性空间。
    • 王慈; 陈睿; 王凌青; 孙钰婷; 王巍巍
    • 摘要: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要对空间价值形成科学认知,并通过空间策略实现其保值增值.在梳理规划价值逻辑和空间实现手段演变的基础上,构建生态文明背景下全要素国土空间多元价值体系及相应的规划逻辑框架,重点提出空间格局的优化是各类空间综合价值协调发挥的过程,各类空间均具有保护和发展的意义.因此国土空间规划需要以科学判断为前提识别和权衡处理多宜性空间的冲突矛盾,以用途管制和利用方式引导相结合发挥空间的复合性功能,加强更广泛的不同类型空间的耦合关联.结合三门峡典型城市案例对理论框架和技术思路予以实例验证,建立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矩阵模型,对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具体策略提出探索性方案.
    • 魏春雨; 李毅飞; 钟力力
    •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展,大学校园空间与城市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大学科技园区的建设过程逐步由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结合现有场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园区空间的多元性、对场域空间的适应性成为大学科技园发展过程中关注的重点.本文以中南大学科技园为例,通过对园区与城市和校园的空间适应性、建筑空间界面的多维性以及材料对空间的柔性表达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影响大学科技园空间形成的主导因素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大学科技园的空间发展提供策略参考.
    • 郑艳菊; 辛欣; 冯军
    • 摘要: “网络原住民”时代,大学生对法制认知与践行存在严重的“知行不一”现象。在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视域下,网络信息冗余、网络负面情绪充斥、网络群体极化等现象是造成大学生法治认知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学生对法治的认同和践行。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完善互联网建设、优化法治教育体验、加强网络信息监管等策略以推进法治教育和网络空间的深度融合,通过不断促进大学生群体法治认知的协同进化,实现“网络原住民”时代大学生法治“知行合一”的发展愿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