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气旋
中气旋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海洋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3004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热带气象学报、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中气旋的相关文献由771位作者贡献,包括俞小鼎、朱君鉴、刁秀广等。
中气旋
-研究学者
- 俞小鼎
- 朱君鉴
- 刁秀广
- 赵俊荣
- 黄先香
- 冯晋勤
- 植江玲
- 郭金强
- 方翀
- 项阳
- 刘娟
- 吴海英
- 宋子忠
- 炎利军
- 王凤娇
- 蔡康龙
- 卢海
- 唐明晖
- 朱文剑
- 杨景辉
- 郑媛媛
- 伍志方
- 姚超
- 庞古乾
- 张婷婷
- 张红梅
- 方标
- 李向红
- 王兆华
- 王刚
- 王啸华
- 王福侠
- 许长山
- 赵坤
- 邹大伟
- 郑艳
- 丁小剑
- 傅伟辉
- 刘慧敏
- 刘运策
- 吴振鹏
- 周小刚
- 姚叶青
- 姚成勇
- 张健
- 张小玲
- 张树民
- 戴建华
- 晋绿生
- 曹晓岗
-
-
周宗圣;
史跃玲
-
-
摘要: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宣城市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21日宣城市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空宽广低槽及中低层西南急流加强是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探空图上干下湿的“喇叭口”结构、高低层的冷暖温度平流及中低层的强上升运动,都有利于对流不稳定的维持发展,有利于多单体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的形成;地面在强对流风暴发展前有中尺度辐合线生成,中低层有钩状回波特征,伴有弱的中气旋,并出现风暴顶辐散,0°C线位于3.5 km左右,-20°C线高于6 km,强对流风暴发展高度偏低,因此并不利于大冰雹产生,但小冰雹发生概率很大。通过研究来提高本地对春季强对流的预报预警水平。
-
-
徐玥;
邵美荣;
唐凯;
张礼宝;
杜静;
王永超
-
-
摘要:
2021年6月1日和6月9日黑龙江省哈尔滨尚志市及阿城区和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分别发生双龙卷事件。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比分析二者的多尺度特征。结果表明:两次龙卷均发生在东北冷涡的东南象限,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中低层偏南气流有利于暖湿气流输送和垂直运动发展。6月1日和6月9日分别以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天气为主,6月1日水汽条件、垂直运动、0~1 km高度垂直风切变和抬升凝结高度更有利于产生强龙卷,且中尺度气旋维持时间更长。干线与地面辐合线为中尺度触发机制。雷暴冷池出流与中尺度暖锋形成的伪冷锋有利于龙卷的发展和维持。龙卷出现在地面伪冷锋与干线交界处的湿区一侧,冷池前沿,龙卷母云为超级单体。暖湿气流产生的入流缺口是钩状回波发展的前兆,中等到高强度的中尺度气旋在3 km高度产生并发展,5~10 min后触地,当钩状回波与中尺度气旋同时出现时龙卷产生。
-
-
苏永彦;
刘黎平
-
-
摘要:
为了比较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和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资料识别中气旋的差异,结合X波段相控阵天气雷达(XPAR)和S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SPOL)及地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019年4月19日发生在广州的一次中小尺度天气过程,结果显示:使用的识别算法可以正确识别出中气旋;XPAR的高时空分辨率数据可以弥补SPOL仰角层不足的缺陷,观测到更加完整的中气旋垂直结构,识别结果中的参数也比SPOL更加细致,更精准地揭示了中气旋的短时演变。研究结果表明XPAR对于强天气回波的观测识别性能相比SPOL具有持续时间更长、垂直结构更加精细、正负速度对差值更大、随整个天气过程演变更加细致等优势,有利于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快速发展、演变开展细致深入的研究。
-
-
贾旭轩;
李得勤;
冯呈呈;
张立鹏
-
-
摘要:
利用葵花8号(Himawari-8)卫星资料、沈阳SC天气雷达数据、ERA5再分析资料及常规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2019年7月3日辽宁开原强龙卷的卫星云图、雷达回波演变及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开原强龙卷发生在东北冷涡底部,低层850 hPa有明显的暖湿气流,形成了“下湿上干”的垂直结构。3日17:00龙卷初生地0—6 km有22.8 m·s^(-1)、0—1 km有7.6 m·s^(-1)强垂直风切变。龙卷生成之前,初生地西侧比东侧气温偏高,存在2—5°C地面温度差。生成后,移动路径东侧形成明显冷池,最低温度19°C,与西侧温差最大达11°C。龙卷生成时可见光云图上对流风暴的云砧水平尺度明显增大,云顶升高、亮温降低。雷达回波演变特征表明,龙卷对流风暴的发展经历了由多单体非强风暴发展到多单体强风暴再发展到超级单体风暴三个阶段,龙卷在最强等级时有对流单体的合并。开原龙卷风暴在三个阶段都有中气旋,17:11中气旋向下伸展到低层,反射率因子出现指状回波。
-
-
耿世波;
才奎志;
王瀛;
周福然;
肖光梁;
黄海亮;
柴晓玲
-
-
摘要:
综合利用多普勒雷达、地面自动气象站以及风廓线等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7月3日发生于辽宁开原的超级单体风暴伴随EF4级强龙卷环境条件、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过程发生于低层暖湿高层冷干强的热力不稳定环境条件下,在地面干线汇合流场形成地面辐合线附近触发湿对流并发展为伴有龙卷的超级单体风暴。龙卷发生于低层钩状回波附近,多普勒雷达上呈现经典超级单体风暴雷达回波特征,低层强的垂直风切变将水平涡度转化为对流风暴中垂直涡度,强上升运动使得顺流涡度倾斜拉伸,从而龙卷发生前17 min在多普勒雷达2.4°仰角首先出现中气旋结构,随后风暴向南移动过程中,风暴的后侧下沉气流(RFD)将中低层的涡度“压低”致使龙卷接地,因此龙卷发生后1 min在0.5°仰角也出现强中气旋并有类龙卷涡旋特征(TVS),中气旋最强时的旋转速度达到28 m·s^(-1)(强中气旋标准),因此本次龙卷符合“自上而下”I型龙卷特征。由于环境干燥空气夹卷造成水滴强烈蒸发和冷却,使得地面出现了1 h降温达10°C的强冷池,过强的冷池可能在促使龙卷消亡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致使龙卷持续了约30 min后消亡。
-
-
王清川;
刘艳杰;
周涛;
东高红;
黄浩杰;
李娜
-
-
摘要:
根据常规观测、北京和天津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等资料,对2020年6月25日夜间发生在河北省廊坊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前部高空槽叠加地面冷锋系统是此次超级单体风暴发生的背景条件,高CAPE值、强垂直风切变以及适当的0°C层和-20°C层高度等为其发展、维持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超级单体属于右移强风暴,发展演变过程中回波形状不断变化,中气旋特征持续存在,回波垂直结构呈现回波墙—回波悬垂和有界弱回波区—三体散射和旁瓣回波等典型超级单体雷达回波特征。55 dBZ及以上强回波迅速向高层伸展后迅速下降并配合较低的强回波质心高度,预示地面将出现大冰雹和灾害性大风;VIL最大值达到55 kg/m^(2)可以作为本地发布冰雹预警的指标,发布冰雹预警时间可以提前12 min;将VIL值升到40 kg/m^(2)作为地面灾害大风预警指标,发布雷暴大风预警的提前量为24 min。三维空间图像可以直观地展现出超级单体的空间结构。
-
-
于怀征;
龚佃利;
朱君鉴;
陆桂荣;
吴炫;
王凤梅;
卢绪兰;
万克利
-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加密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8月16日发生在日照一次龙卷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环境物理量和涡旋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面β中尺度辐合线和高空冷涡是此次龙卷发生的主要影响系统,较湿的近地面层、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为龙卷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地面辐合线上的γ中尺度涡旋在显著深厚湿对流潜势下触发了对流,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CAPE)和较强的0~3 km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初生对流的发展、合并,形成超级单体风暴。龙卷发生时,超级单体风暴低层右前侧出现钩状回波、入流缺口。较强的风暴单体、深厚持久的中气旋、中气旋强中心和底部迅速下降并重合、气旋性涡旋加强、最大风切变跃增、多个时次体扫出现龙卷涡旋特征(tornadic vortex signature,TVS)是地面龙卷发生的主要特征。对龙卷风暴单体移动起主导作用的因子在不同时段有所不同,前期主要受平流的影响;风暴单体合并的过程中,风暴移动受传播和平流的共同影响;风暴单体完全合并后,引导气流对风暴的移动又起主要作用。
-
-
刘懿枢;
马中元;
余剑浩;
彭莎;
桂园园;
张萍
-
-
摘要:
为了更好地监测预警超级单体回波,文章使用MICAPS常规天气图、地面自动气象站数据、FY4A云图、雷电数据、雷达回波数据等资料,采用天气学、雷达气象学等方法,对2022-03-16的1次超级单体风暴特征进行了分析。文章详细介绍了天气形势,对雷达回波特征的拼图产品和PUP产品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以期为研究超级单体回波产生强天气的预报预警提供分析依据。
-
-
赵海军
-
-
摘要:
2018年8月19日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省临沂市遭受龙卷袭击。通过实地灾情调查,给出了该龙卷的影响范围、灾害分布和强度评估等,综合考虑不同标识物和致灾过程,评估本次龙卷强度为EF3级。分析龙卷发生的环境和天气雷达特征,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低抬升凝结高度(≤300 m)、强低层垂直风切变(≥18×10^(-3)s^(-1))、强相对风暴螺旋度(≥350 m~2/s~2)和较低对流有效位能(≤400 J/kg)的有利环境条件下;龙卷超级单体嵌于台风右侧螺旋雨带内,龙卷发生在中气旋与风暴后侧下沉气流区相接一侧,与龙卷涡旋特征位置对应;龙卷及地时中气旋向下延伸加强,同时风暴顶及单体质心迅速下降;若探测到低层中等强度中气旋时应发布龙卷预警,则此次过程的龙卷预警时间提前量为15~20 min。
-
-
谷山青;
王凤娇;
孟宪贵;
朱君鉴
-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探空、区域气象观测站、ERA5、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18年8月14日台风“摩羯”在鲁北平原引发的1个EF2级龙卷的环境背景和雷达回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龙卷发生时台风“摩羯”已减弱为温带气旋并停止编号。(2)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下重叠度较好的急流轴,低空强的垂直风切变和风暴相对螺旋度等,构成龙卷风暴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3)龙卷母风暴属于小型超级单体风暴,低层反射率因子具有钩状回波形态;在速度剖面上具有龙卷涡旋轴线和小尺度风场辐合特征,对应谱宽剖面上有谱宽大值区。(4)降低雷达系统中气旋探测算法和龙卷涡旋探测算法部分适配参数阈值后,系统提前60 min给出中气旋特征,提前7 min给出龙卷涡旋特征(tornado vortex signature,TVS);中气旋顶高、最大切变高度快速上升和下降的过程对应小尺度涡旋的增强和触地,最大切变值骤降对应龙卷快速释放能量。
-
-
张婷婷;
王凤娇
-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利用滨州新一代天气SA雷达对2015-2016年的中气旋产品进行统计,分析了鲁西北地区中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中气旋顶高、底高、发展厚度、切变值等特征量及特征量极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中气旋的出现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集中出现在6-9月,其中6月出现的次数最多;约70%的中气旋发生在午后至傍晚;空间分布上,滨州西北方位出现的频次最多,且中气旋发展最为深厚,偏东方向出现频次最少;(2)伴随短时强将水的中气旋的各类特征高度值比伴有冰雹的的中气旋的特征高度值要低,多数的中气旋在初始阶段和消亡阶段都伴有HGT和BASE或HGT与TOP重合的现象;(3)中气旋持续时间平均在28min左右,生命史超过30min的中气旋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且以冰雹天气为主;(4)不同的强对流天气最强切变相差较大,冰雹过程中的中气旋最强切变值平均最强,且最强切变值超过30×10-3·s-1的中气旋均出现在冰雹为主的天气过程中.
-
-
张婷婷;
王凤娇
- 《山东气象学会2017年年会》
| 2017年
-
摘要:
利用滨州新一代天气SA雷达对2015-2016年的中气旋产品进行统计,分析了鲁西北地区中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中气旋顶高、底高、发展厚度、切变值等特征量及特征量极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中气旋的出现有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集中出现在6-9月,其中6月出现的次数最多;约70%的中气旋发生在午后至傍晚;空间分布上,滨州西北方位出现的频次最多,且中气旋发展最为深厚,偏东方向出现频次最少;(2)伴随短时强将水的中气旋的各类特征高度值比伴有冰雹的的中气旋的特征高度值要低,多数的中气旋在初始阶段和消亡阶段都伴有HGT和BASE或HGT与TOP重合的现象;(3)中气旋持续时间平均在28min左右,生命史超过30min的中气旋主要出现在午后至傍晚,且以冰雹天气为主;(4)不同的强对流天气最强切变相差较大,冰雹过程中的中气旋最强切变值平均最强,且最强切变值超过30310-32s-1的中气旋均出现在冰雹为主的天气过程中.
-
-
刘慧敏;
康磊;
张建康;
陈红梅;
白玥
- 《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FY-2E卫星云图、榆林CINRAD/CB天气雷达回波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陕西北部榆林市区2013年8月4日18-20时一次伴随飓风、大冰雹、强降水的中气旋回波结构和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北部上空处于华北冷槽后部强冷平流与低层850hPa暖平流叠加区域,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和前倾槽结构,有利于产生强对流天气:(2)中气旋产生在高对流有效位能和较强垂直风切变环境场.(3)与中气旋相联系的经典超级单体由带状回波发展而来,在带状回波的西端,由于辐合较强,对流云的中层6km处回波率先得到发展,低层回波向钩状发展,最终形成弱有界回波区,并形成发展完好的中气旋.(4)超级单体形成后,又有新的单体合并,导致超级单体变得更强大,中气旋的高度进一步降低,造成地面以灾害性大风、大冰雹、短时暴雨为主要特征的强烈天气.
-
-
蒋义芳;
吴海英;
郑媛媛;
王啸华;
王易
- 《2017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分析了2016年6月23日盐城强龙卷过程.研究表明:这次盐城阜宁、射阳EF4级龙卷发生于副热带高压北侧西南暖湿气流与东北低涡后部南下的冷空气交汇的形势背景下;龙卷发生前,中低层西南气流急剧加强,促进了大气层结不稳定的发展;低层切变低涡发展、地面气旋建立为龙卷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风场中,阜宁至射阳一线地面风向转变以及偏东风的增大,促进地面涡度的局地发展和集中,有利于龙卷发生.强龙卷天气由发展强盛的超级单体风暴所导致,该超级单体风暴具有显著的有界弱回波区、前侧入流缺口、低层钩状回波,风暴内长时间伴有强的中气旋,并间或探测到龙卷涡旋特征.龙卷产生的临近时刻,雷达反射率因子骤增到75dBZ,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快速增长到80kg/m2,中气旋向下向上伸展,最大伸展高度和最大气旋切变分别达8km和(61-79)×10-3s-1,超强风暴及其深厚持久中气旋特征导致了此次EF4级龙卷发生.
-
-
刘青松;
宋树刚;
李俊;
郝明坤;
张欣
- 《2017年全国重大天气过程总结和预报技术经验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利用空军中期落区预报业务系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对2016年6月23日发生在阜宁的强龙卷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西风带系统携带干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外围西南暖湿气流交汇于黄淮东部,造成该区域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对流层中低层高温高湿,地面风场气旋性辐合以及强的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为此次强龙卷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与非龙卷类强天气相比,此次强龙卷的发生对热力、能量条件要求较低,但大气环境的抬升凝结高度很低,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非常强.此次强龙卷的多普勒雷达观测特征表现为一个龙卷超级单体的移动演变过程,在反射率因子方面,龙卷出现之前,强回波顶高度、回波质心高度、最大反射率因子所在高度都在激升,而它们的快速下降和龙卷几乎同时发生,在龙卷超级单体的成熟阶段,其强回波核高度相对较低,属于低质心结构,回波形态上有清晰的钩状回波、入流槽口、回波悬垂等特征.在径向速度场上,此次龙卷超级单体由低层至高层均为气旋式辐合结构,中气旋的发展要落后于龙卷超级单体强度的发展约10min,龙卷发生时,中气旋的顶高、最大旋转速度出现激增,其旋转半径以及最大旋转速度高度骤减,中气旋的最大旋转速度、最大切变均位于风暴的低层或底部.径向速度场在龙卷发生前约30min监测到TVS,可以对下游地区的预警提供有用信息.
-
-
方标;
张逸;
严小冬;
周长治
- 《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6年
-
摘要:
利用铜仁新一代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5年5月14日夜间发生在梵净山东侧的特大暴雨天气过程中的雷达径向速度图像和速度二次产品VWP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在降水前、降水发生发展和减弱的不同阶段,VWP图上均表现出相应的图像特征,在降雨发生前,图像上ND区域出现一楔形,并且快速减弱;降雨发生发展时,8km以下出现暖平流,以上是冷平流,且风速随高度增大;当高层大风区向下传递,而中层出现ND区域,降雨将结束.中气旋的发生发展有利于短时强降雨发生发展,径向速度PPI图上不同高度层都出现逆风区是短时强降雨发生前兆,而逆风区持续预示短时强降雨也持续.
-
-
黄先香;
植江玲;
炎利军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广州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气象观测和NCEP再分析等资料,分别从环流背景、物理量特征、多普勒雷达资料和中尺度风场等方面,对2014年6月3日广东佛山的龙卷风天气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龙卷为超级单体龙卷;500hPa虽为槽后西北气流控制,但中低层辐合切变风场及200hPa高层的辐散"抽吸"作用为此次超级单体龙卷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中层干冷气流与低层暖湿平流的叠加及低层高湿、增温为超级单体风暴发展提供了对流不稳定条件、水汽和热力不稳定条件,冷空气入侵和近地面边界层中小尺度辐合系统为其提供了触发机制;物理量场中,K指数普遍在40°C以上,SI指数低于2.0°C,SWEAT指数在300以上,TT指数在45以上,清晰地反映了大气的极端不稳定:2500J.kg-1以上的强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以及较强的0-1km低层垂直风切变为龙卷产生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多普勒雷达捕捉到此次龙卷过程中的中气旋特征,其中强度图上可达60dBZ,速度图上在1.5°和0.5°仰角上速度对清晰,符合中等到强中气旋的特征;地面中尺度风场表明,有利的天气形势背景下,地形在近地层辐合线和地面小尺度涡旋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
-
杨璐
-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201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了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探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分析讨论了2014年台州3.19冰雹过程,从大尺度背景、雹暴产生的物理环境和中尺度特征三个方面对本次冰雹产生的原因和物理条件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1)高空活跃的东北冷涡及其后侧副冷槽、地面热倒槽和冷锋、高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为本次过程提供了合适的环流条件;(2)位于600hPa和450hPa的0°C层和-20°C层,快速增长的CAPE和垂直风切变为本次雹暴提供了合适的环境条件;(3)本次冰雹天气过程中有三次强风暴过程:依次为超级单体风暴、多单体强风暴和超级单体风暴,17时45分,雹暴发展成熟,最强回波高达66dBz,台州降大冰雹.(4)雷达图像中冰雹特征明显,在强度图中出现V型缺口、逗点状回波、有界弱回波区、S波段三体散射和入流缺口等强冰雹回波特征;速度图中出现了持久的中气旋和低层微下击暴流:(5)在本次雹暴过程中,VIL出现三次跃增,VIL的跃增特性对于判断冰雹的增长非常有效.
-
-
张红梅;
张维
- 《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
| 2014年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NCAR 1.0°×1.0°再分析资料和龙岩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SA)等资料,对2014年3月29日龙岩市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低空西南急流和超低空偏南风急流为冰雹落区输送丰沛的水汽,增强不稳定能量;①中高层干侵入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③降雹区处于中高两层温度强中心和低层弱暖平流相叠加区域;④适宜的0°C层和-20°C层高度和厚度,有利于冰雹的产生;⑤雷达回波特征显示冰雹的反射率因子强、径向速度辐合、垂直累积液态水高、回波顶高、强回波核在0°C等温线以上等特点;并具有强回波悬垂、回波墙、有界弱回波、弱回波、弓形回波、前倾结构、中气旋等超级单体风暴的回波特征;从速度场上可以更早的得到对流风暴信息,可以更早的进行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