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积碳

积碳

积碳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493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01072篇;相关期刊311种,包括黑龙江科技信息、农机使用与维修、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中波技术交流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多相流学术会议、第四届宝钢年会等;积碳的相关文献由2980位作者贡献,包括安玉坤、王忠庆、刘中民等。

积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0 占比:0.53%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1072 占比:99.45%

总计:101629篇

积碳—发文趋势图

积碳

-研究学者

  • 安玉坤
  • 王忠庆
  • 刘中民
  • 林松源
  • 翟丽杰
  • 陆安慧
  • 黄志勇
  • 孙国兴
  • 朱江
  • 解学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黎明; 岳海荣; 刘长军; 钟山; 马奎; 梁斌; 唐思扬
    • 摘要: 采用化学还原法与研磨法,分别制备Pd/TiO_(2)与Pd/TiO_(2)-ZnO催化剂,用于光催化CO_(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通过Raman、TGA技术研究光照后催化剂上积碳生成情况,利用XRD、HRTEM、XPS技术表征催化剂活性中心颗粒大小范围与价态范围,采用ESR、UV-Vis DRS、UPS技术考察催化剂光学性质与能带结构,通过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分析Pd/TiO_(2)-10%ZnO光催化CO_(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加入ZnO,不会对Pd/TiO_(2)催化剂原有活性中心Pd颗粒大小范围、Pd^(0)与Pd^(2+)比例范围产生影响,但是会与Pd/TiO_(2)之间构成异质结,提高光生载流子分离效率,促进光照条件下羟基自由基生成。ZnO的加入,也促进了乙烷直接裂解产生积碳,导致体系中氢气含量增加。
    • 盖希坤; 杨丹; 朱继成; 骆美宇; 马清祥; 邢闯; 吕鹏; 张良佺
    • 摘要: CH_(4)-CO_(2)重整反应能实现CH_(4)和CO_(2)两种气体的利用,对控制温室效应、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低成本、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的重整催化剂是研究焦点。分别采用浸渍法和研磨-晶化法制备了负载型Ni/Q10(孔径10 nm的无定形SiO_(2))和嵌入型Ni@S1(Silicalite-1)催化剂,并用于CH_(4)-CO_(2)重整反应。采用XRD、BET、IR、H_(2)-TPR、NH_(3)-TPD、XRF、XPS、SEM、TEM和TG技术手段对催化剂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研磨-晶化法能有效调控Ni@S1催化剂中活性金属Ni的粒度和分散度,增强活性金属相与载体的相互作用。嵌入型结构能减少催化剂积碳,在700°C反应6 h后,5%Ni@S1催化剂的积碳量仅为5%Ni/Q10催化剂的46.83%。采用微型固定床连续反应对催化剂进行了活性评价(CH_(4)/CO_(2)/Ar=44.0/47.2/8.8、进料流速F_(in)=40 mL/min、反应温度T=700°C),发现反应6 h后,CH_(4)在5%Ni@S1和5%Ni/Q10催化剂的瞬时转化率分别为72.82%和67.24%,与初始转化率相比分别降低了1.05%和7.99%;CO_(2)瞬时转化率分别为79.06%和76.69%,与初始转化率相比分别降低了1.16%和4.54%。嵌入型Ni@S1催化剂在CH_(4)-CO_(2)重整反应中的活性和稳定性优于负载型Ni/Q10催化剂。
    • 王友涛; 王思安; 冯旭; 陈阳; 潘维浩; 宋金龙
    • 摘要: 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的零组件常产生积碳和油垢,影响发动机性能和设备安全,故常需清洗。但现有的化学清洗技术和机械清洗技术存在操作难、污染高、效率低、易刮伤零件等缺点。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干冰射流清洗技术,分别对发动机活塞顶部积碳和变速箱换挡盖油垢进行清洗。结果表明:发动机表面积碳在干冰射流的撞击下极易脱落,清洗效率达95%以上;油垢在干冰射流的撞击下也极易脱落,仅需约131 s的时间就可以把面积为50 cm2的油垢清除干净。因此,干冰射流清洗技术在发动机积碳和变速箱换挡盖油垢的清洗方面具有重大应用前景。
    • 田辉; 华栋; 曼茂立; 刘春哲; 李国君; 张兄文
    • 摘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阳极积碳是制约其高效稳定运行的瓶颈问题,文中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在实验领域对SOFC积碳问题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积碳产生速率数学模型的意义。搭建了由气路管道,气体流量控制器,开启式真空气氛管式电加热炉等仪器设备组成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积碳测试实验台;介绍了实验用片状阳极材料的制备,以及积碳实验的详细步骤。基于对镍/氧化钇稳定氧化锆(Ni/YSZ)金属陶瓷阳极上一氧化碳(CO)积碳特性的实验结果分析了: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CO/CO_(2))混合气体组分对CO歧化反应积碳特性影响;②温度对CO歧化反应积碳特性影响;③甲烷(CH_(4))裂解与CO歧化对积碳特性的影响。本文最后基于化学反应动力学,推导了不同温度下CO歧化反应积碳速率数学计算模型,并运用实验结果对其进行了验证。本文研究有助于探索SOFC积碳产生的机理,同时为以天然气为燃料的SOFC运行参数最优化控制提供了依据。
    • 廖丽芳; 张正东; 蓝平; 许庆利; 刘文晋易; 颜涌捷
    • 摘要: 以浸渍法制备的Ni/Al_(2)O_(3)为催化剂,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对生物油水蒸气重整制氢过程的积碳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反应温度的升高,积碳速率和整体积碳率先升高后降低,在600°C左右积碳速率和整体积碳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3.68 mg/(g·h)和24.89%。随水碳摩尔比的增加,积碳速率和整体积碳率逐渐降低,当水碳摩尔比从1增加到4时,积碳速率降低了72.79%,整体积碳率下降了72.77百分点。催化剂积碳分析结果表明,积碳和烧结是造成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催化剂积碳主要以丝状碳形式存在。
    • 黄镡; 程莹东; 王金龙; 肖进
    • 摘要: 为研究不同清洁剂对积碳生成的影响规律,选取市场上常见的聚醚胺、聚异丁烯胺各3种清洁剂试样在金属片积碳试验台架上进行试验,研究清洁剂种类及其质量分数和温度对汽油积碳的影响,并在喷油器积碳生成台架上测试喷油量。结果表明:聚醚胺在温度为120~150°C时,清洁效果良好,在160~200°C时没有清洁效果;聚异丁烯胺在120~200°C具有一定的清洁效果,在120~150°C清洁效果不如聚醚胺;汽油中聚醚胺的质量分数对积碳的清洁效果影响较大,其质量分数为0.02%时清洁效果最佳;汽油中聚异丁烯胺的质量分数对清洁效果的影响相对较小,其质量分数为0.01%时清洁效果最佳;按照聚醚胺与聚异丁烯胺质量比为1:2进行复配的清洁剂具有良好的清洁效果。汽油中复配清洁剂的质量分数为0.02%、温度为160°C时喷油器积碳生成试验结果表明:复配清洁剂汽油积碳生成后喷油量比积碳生成之前下降5.86%,聚醚胺汽油、聚异丁烯胺汽油、基础油对应的下降率分别是6.45%、5.13%、8.76%。
    • 田辉; 华栋; 曼茂立; 刘春哲; 李国君; 张兄文
    • 摘要: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阳极积碳的发生是制约其高效稳定运行的瓶颈问题,文中介绍了阳极积碳对SOFC的影响,回顾了国内外研究此问题的三个典型方向及其进展;在此基础上,利用用户自定义子程序(UDF)与流体动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建立的SOFC完整极化数值模型,对一板式SOFC的反应特性与积碳特性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文中首先给出了数值模拟的控制方程、极化模型及积碳模型,介绍了边界条件及方程离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求解国际能源协会(IEA)的标准算例,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最后对板式SOFC定常积碳特性的数值研究结果显示:在燃料入口处SOFC积碳产生速率较大,沿燃料气体流动方向积碳速率迅速减小;积碳的产生受CH_(4)含量的影响较大,而受温度、H_(2)、H_(2)O以及CO气体浓度因素影响较小。本文研究有助于探索SOFC积碳产生的机理,同时为以天然气作燃料的SOFC运行参数最优化控制提供了依据。
    • 周建伟; 裴毅强; 张延峰
    • 摘要: 在一台缸内直喷汽油机上采用喷油器温度测试装置,进行了不同参数对喷油器温度影响的研究以及喷油器温度对积碳形成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负荷增加,密封环上游和密封环处的温度明显降低;密封环下游温度先增大后略有下降;头部温度增加至132~147°C,但远小于汽油90%蒸馏温度(190°C).燃油对喷油器有极高的冷却作用;燃烧相位推迟,喷油器温度小幅降低;喷油器温度与水温呈线性关系.在小负荷下喷油器头部容易形成积碳,提高头部温度有助于减少积碳的形成.
    • 刘长洋; 卞刘振; 郜建全; 彭继华; 彭军; 安胜利
    • 摘要: 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Sr、Ni共掺杂的La_(0.7)Sr_(0.3)Fe_(0.9)Ni_(0.1)O_(3-δ)(LSFNi)电极材料,研究了CO在LSFNi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LSFNi与La_(0.8)Sr_(0.2)Fe_(0.8)Ni_(0.2)O_(3-δ)(LSGM)电解质和Gd_(0.2)Ce_(0.8)O_(2-δ)(GDC)之间具有良好的化学兼容性,同时LSFNi材料在5%H_(2)-Ar下的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850°C时电导率达到0.85 S/cm。当以CO为燃料时,LSFNi-GDC/LSGM/LSFNi-GDC对称全电池在850、800、750和700°C下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达到470、288、196和130 mW/cm^(2)。对称全电池在CO下的极化电阻分别为0.64、1.01、1.83和3.82Ω·cm^(2)。与H_(2)燃料相比,CO电化学氧化的电荷转移过程和吸脱附过程较为困难,导致以CO为燃料的电池性能略低于以H_(2)为燃料时的性能。此外,对称电池在850°C和600 mA/cm^(2)的放电电流下电池的电压从0.719 V衰减到0.657 V,电池的衰减速率约为0.003 V/h。
    • 雷依婷; 张超; 徐善志; 刘敏; 史轩
    • 摘要: 失活催化剂的气化再生过程是化工过程工业化连续运行的关键,其直接受到微观孔隙结构和焦炭分布特性的影响。本文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耦合相更新模型,研究了孔隙尺度上焦炭气化行为引起的孔隙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评估了焦炭楔形分布对焦炭气化反应特性和传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焦炭楔形分布条件下,气化反应导致轴向孔喉结构,且喉部不断右移。局部孔喉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焦炭气化反应速率。本研究深入理解了焦炭气化行为引起的微观孔隙结构和传质特性的耦合作用,也为焦炭气化效率的提高提供了借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