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评估
科研评估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信息与知识传播、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5440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评价与管理、大学图书馆学报、情报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第十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等;科研评估的相关文献由22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楠、王辉、罗珺文等。
科研评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55440篇
占比:99.74%
总计:55585篇
科研评估
-研究学者
- 王楠
- 王辉
- 罗珺文
- 刘兴凯
- 刘素清
- 刘超
- 周群英
- 姜志宽
- 姜思羽
- 孙继林
- 左小娟
- 常文磊
- 廖日坤
- 张丽华
- 张琰
- 张艳敏
- 张辉菲
- 李晓明
- 李漫红
- 李锋亮
- 杨光钦
- 杨凌春
- 柴振荣
- 梁东荣
- 武夷山
- 汪君
- 游越
- 王小理
- 王建阳
- 王忠灿
- 王旭
- 王永山
- 田丹
- 胡泽文
- 艾春艳
- 袁军鹏
- 贺莲
- 赵映前
- 赵飞
- 车丽
- 郑淼
- 陆根书
- 陈敏
- 陈玉魁
- 黄应堂
- Jan Youtie
- Philip Shapira
- 丁海德
- 严会超
- 仇鸿伟
-
-
宋艳辉
-
-
摘要:
随着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评价制度作为重要一环,其改革工作也在持续推进中。科研评价作为判断学术成果价值的重要过程,科研评价制度应趋向于科学化、合理化。相比之下,一些西方国家对于科研评价的探索工作先于我国。比如,美国高校的评价制度最早引入“同行专家评议”,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引文计量法、社会评价法,通常是由第三方专门的评价机构进行客观独立的评估;欧洲高校评价制度多以国家为主导,科研评估主要针对研究机构,包括高校在内的整体科研评估,而不仅仅是面向学者个人的科研评价。
-
-
-
-
摘要:
唐莉,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公共政策博士,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行政系教授;研究领域为政策评估、科技创新政策,当前关注议题为全球科技治理、人才流动、科研诚信与科研评估、话语权测度与建设;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等项目,共同主持过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纳米研究中心的中国纳米技术产业化项目以及美国戈尔创新项目。
-
-
黄飞燕
-
-
摘要:
文章对南方科技大学图书馆科研评价服务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在“双一流”建设和破“五唯”的双重背景下开展科研评价服务提供参考。文章基于学校人才评价、科研管理、科研评价的目标和制度设计,分析嵌入业务流程的服务框架;讨论支撑学校一流人才引进与考评、科研成果管理与评价的服务,探究不同情境下文献计量指标的遴选和使用;从高校数据治理框架、合理使用科学计量学、面向研究影响力的生命周期3个方面提出发展对策。
-
-
王楠;
罗珺文
-
-
摘要:
从评估目标、评估方法、评估标准、评估流程等维度对美英荷三国开展的非学术影响评估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发现,近年来美英荷等国家都陆续在科研评估制度中引入了“非学术影响”这一全新的评估维度,以发挥其社会价值导向功能,且各国在探索非学术影响评估的实践中形成多样的评估模式与特色。从国际比较中获得的经验为我国高校探索科研评估制度改革与创新提供了三点启示:第一,引入非学术影响评估,构建充满活力的科研生态体系;第二,进一步优化评估方案,强化非学术影响评估的社会价值导向功能;第三,开展多维度的元评估,营造并形成良好的评估文化。
-
-
汪君;
周群英
-
-
摘要:
英国科研评估活动"科研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简称REF)"第二轮评估于2021年5月正式开始.本轮科研评估是在上一轮2014年科研卓越框架的基础上,在专家遴选制度、跨学科评估、评估标准比重以及投诉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有所改革,呈现出卓越、公平、多元的新动向.以此建议中国的科研评估可以在评估机构的选择、专家任命、评估指标制定及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发挥好科研评估指挥棒的积极作用,提升中国科研研究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
-
汪君;
周群英
-
-
摘要:
英国科研评估活动“科研卓越框架(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简称REF)”第二轮评估于2021年5月正式开始。本轮科研评估是在上一轮2014年科研卓越框架的基础上,在专家遴选制度、跨学科评估、评估标准比重以及投诉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有所改革,呈现出卓越、公平、多元的新动向。以此建议中国的科研评估可以在评估机构的选择、专家任命、评估指标制定及跨学科研究方面做出创新性变革,发挥好科研评估指挥棒的积极作用,提升中国科研研究水平与国际竞争力。
-
-
王梅;
颜红丽
-
-
摘要:
一、英国科研评估体系的发展(一)从RSE到RAE:英国科研评估体系的改革英国在对全国高等教育机构进行科研评估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英国经济形势不断恶化,政府对高等教育投资减少。为了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英国于1986年和1989年施行了两次科研选择性评估(简称RSE),并将其作为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科研评估制度也随之确立。
-
-
-
刘艳敏
-
-
摘要:
1960年,尤金·加菲尔德创办了科学信息研究所,之后提出"影响因子"的概念,然后这一概念几经调整,一直影响到现在.1963年,科学信息研究所建立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之后又逐步建立了其他索引工具.SCI及影响因子在其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对国内的科研评估、科研导向和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正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为科研工作和期刊的评价提供了量化的数据,推进了国内期刊的国际化;负面影响的表现形式很多,根源在于国内对其运用时的简单化和绝对化,及由此造成知识外流和科技期刊追求高影响因子导向.本文对上述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读者对SCI和影响因子形成正确的认知.
-
-
王鑫哲;
王应宽;
肖振红
-
-
摘要:
为学习借鉴英国科技成果质量评估知识和经验,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研究英国的科研质量评估方法体系,分别介绍英国大学的科研评估考核(RAE)、科研卓越框架(REF)以及科研影响评分系统(RAISS)三种科研评估体系。重点研究英国科研卓越框架评估体系(REF)的创新特征,分析基于REF评估结果的科研质量拨款模式及其具体操作方法。科研卓越框架(REF)是英国在以往六次大规模科研评估基础上进行了较大改革的全新科研评估制度,旨在进一步推动国家科技创新,提升大学科研的国际竞争力。文章总结英国科研卓越框架的基本特征及其创新,进而探析评估体系改革的内在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提出借鉴英国科研评估体系的有益经验推动中国科技创新和科研工作内涵式发展的建议。研究结果对于中国的科技评价体制机制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将有助于推动建立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完善中国的科研经费分配办法也具有现实意义。
-
-
常文磊;
仇鸿伟
- 《2011中国教育国际化论坛》
| 2011年
-
摘要:
借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将英国科研评估制度置于英国高等教育场域之中,着重分析英国大学行动者所拥有的经济、文化及社会资本优势及其转化,并考察了不同行动者对于科研评估所采取的实践策略.对于高等教育研究来说,应用场域理论的分析框架大有裨益,但是应该避免随意贴标签的行为.
-
-
-
郑淼;
王小理;
孙继林
- 《第七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同行评议作为对学术活动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已经被当代主要国家广泛采用,在科学决策和资源分配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三家国外科研机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和德国马普学会(MPG),对其评估体系中同行评议的应用范围、评估程序、评估内容和评审人员组成等进行综合分析,并对同行评议实践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评述。
-
-
戚湧;
李千目;
孙海华
- 《第七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指标信息重叠、人为判断带来的主观性和对样本的依赖性等不足,本文以分类评价为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认识螺旋上升的规律出发,建立反馈性评估,将群组层次分析方法引入到相关性判定中,设计了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提出基于多决策评估的标杆管理方法,将多决策竞争性基准要素指标引入到提升策略中,充分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对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
-
戚湧;
李千目;
孙海华
- 《第七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指标信息重叠、人为判断带来的主观性和对样本的依赖性等不足,本文以分类评价为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认识螺旋上升的规律出发,建立反馈性评估,将群组层次分析方法引入到相关性判定中,设计了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提出基于多决策评估的标杆管理方法,将多决策竞争性基准要素指标引入到提升策略中,充分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对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
-
戚湧;
李千目;
孙海华
- 《第七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指标信息重叠、人为判断带来的主观性和对样本的依赖性等不足,本文以分类评价为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认识螺旋上升的规律出发,建立反馈性评估,将群组层次分析方法引入到相关性判定中,设计了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提出基于多决策评估的标杆管理方法,将多决策竞争性基准要素指标引入到提升策略中,充分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对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
-
戚湧;
李千目;
孙海华
- 《第七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为了克服传统评估方法存在的指标信息重叠、人为判断带来的主观性和对样本的依赖性等不足,本文以分类评价为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从认识螺旋上升的规律出发,建立反馈性评估,将群组层次分析方法引入到相关性判定中,设计了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提出基于多决策评估的标杆管理方法,将多决策竞争性基准要素指标引入到提升策略中,充分体现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对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评价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
-
牛强;
潜伟
- 《第二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01年
-
摘要:
科研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评估的作用就是通过环境的作用,使科研机构系统的结构得以优化,有利于达到较高的产出投入比.举例说明了简单的线性评估不能反映出科研和科研机构内在的优化程度.描述了非线性评估的发展方向:按照多尺度原则考察和看待科研系统中两因素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
-
-
牛强;
潜伟
- 《第二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01年
-
摘要:
科研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评估的作用就是通过环境的作用,使科研机构系统的结构得以优化,有利于达到较高的产出投入比.举例说明了简单的线性评估不能反映出科研和科研机构内在的优化程度.描述了非线性评估的发展方向:按照多尺度原则考察和看待科研系统中两因素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
-
-
牛强;
潜伟
- 《第二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01年
-
摘要:
科研复杂系统具有非线性的特征.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评估的作用就是通过环境的作用,使科研机构系统的结构得以优化,有利于达到较高的产出投入比.举例说明了简单的线性评估不能反映出科研和科研机构内在的优化程度.描述了非线性评估的发展方向:按照多尺度原则考察和看待科研系统中两因素协调控制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