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子老化

种子老化

种子老化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5046篇;相关期刊45种,包括西北植物学报、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种子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生理学会植物环境生理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协首届学术年会等;种子老化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卢新雄、夏方山、毛培胜等。

种子老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5046 占比:99.83%

总计:55137篇

种子老化—发文趋势图

种子老化

-研究学者

  • 卢新雄
  • 夏方山
  • 毛培胜
  • 乔燕祥
  • 李鸿雁
  • 陈晓玲
  • 周建萍
  • 李志勇
  • 王明亚
  • 闫慧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鲁海坤; 姜业成; 隋昕; 于芸泽; 于营; 郭靖
    • 摘要: 为探究蒙古黄芪种子贮藏过程中活力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揭示其老化机理、筛选适宜贮藏的含水量和温度,以不同含水量(3.7%,6.6%,9.8%)的蒙古黄芪种子为试材,于不同条件(室内、短期库、中期库、长期库)下贮藏12个月,测定种子发芽率和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贮藏条件和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发芽率均不断降低,在这4种条件下贮藏12个月后,含水量为9.8%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27.7%、39.3%、42.3%、47.3%;含水量为6.6%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32.3%、42.3%、44.0%、53.3%;含水量为3.7%的种子发芽率分别为35%、44.7%、49.7%、62.0%;贮藏过程中种子活性氧含量升高,SOD活性升高,APX活性不断下降,有毒物质MDA逐渐积累,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种子含水量和贮藏温度协同影响种子活力,低含水量且低温条件更有利于保持种子活力,大幅减小种子贮藏过程中发芽率的下降幅度。因此,蒙古黄芪种子适宜贮藏条件为:含水量3.7%、温度-18°C。
    • 解颖; 闫士元; 王桂花; 米福贵
    • 摘要: 以农牧老芒麦为材料,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探讨高温高湿(45°C,相对湿度100%)处理后种子响应老化的相关分子机制,以期为老芒麦种子生产、贮藏以及新种质创制提供依据。与对照组相比,共获得140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125个为上调基因,15个为下调基因。GO分类表明,差异基因主要参与代谢过程、膜的构成、催化活性功能。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31个通路中,主要涉及MAPK信号、氧化磷酸化通路等。
    • 钱文武; 黄志超; 朱慧森; 夏方山; 秦晓芳; 董宽虎
    • 摘要: 试验以贮藏5年自然老化的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午夜’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KNO_(3)(0%,1.0%,2.0%和4.0%)和抗坏血酸(0,0.5,1.0和1.5 mmol·L^(-1))引发0,1和2 d后,回干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活力指数、平均发芽天数、芽长、芽鲜重、根长和根鲜重等指标,探究其对草地早熟禾老化种子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浓度梯度KNO_(3)和抗坏血酸处理后,草地早熟禾老化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指数、根长、芽长和根鲜重均较未引发处理显著提高,平均发芽天数显著缩短,对芽鲜重的影响不显著;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出,0.5 mmol·L^(-1)抗坏血酸引发2 d缓解老化效果最佳,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25.24%和41.54%,平均发芽天数比对照缩短1.76 d。
    • 黄颖; 刘欢; 赵桂琴; 王绮玉; 罗建民; 姚瑞瑞
    • 摘要: 为研究自然老化(2~8年)和人工老化(温度45°C,相对湿度95%,24~96 h)对燕麦种子活力和遗传完整性的影响,比较两种老化方法的差异,本试验以皮燕麦(Avena sativa L.)‘陇燕3号’和裸燕麦(Avena nuda L.)‘白燕2号’为供试材料,研究种子活力、细胞膜透性和遗传完整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燕麦种子发芽率、活力指数和遗传相似系数均有所下降,电导率升高;ISSR-PCR共检测出108个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达78.70%,遗传相似系数在0.5045~0.9730之间;与自然老化相比,人工老化群体的遗传参数明显降低,人工老化96 h的燕麦与未老化燕麦的遗传相似系数仅为0.6812,遗传完整性被破坏,应试燕麦种质的临界发芽率在79.50%~84.00%之间。人工老化对2种燕麦种质遗传物质的损伤比自然老化更大,‘陇燕3号’比‘白燕2号’更耐贮藏,且2个燕麦品种的贮藏时间均不宜超过6年。
    • 王珺儒; 李兴; 吴志伟; 彭镰心
    • 摘要: 在长期的苦荞栽培过程中发现,苦荞种子活力随贮存年份增加下降较快,严重影响苦荞的产量及质量稳定。选取4°C贮藏的不同年份、多品种(滇宁1号、九江苦荞、美姑1号)自然老化的苦荞种子,通过对其进行脂质过氧化、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以及黄酮类物质的测定,研究苦荞种子老化相关物质的变化规律。老化苦荞种子的芦丁含量随老化程度的增加而降低,槲皮素含量随着老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随老化程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自然老化对不同品种苦荞种子生理生化的影响,为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的可行性、操作性以及实用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李欣勇; 黄迎; 张静文
    • 摘要: 以风车草种子为材料,探讨了温度、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水分、低温层积及人工老化处理对其休眠及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风车草为萌发喜光性植物,适宜浅播,最佳萌发温度为20°C/35°C或25°C/35°C;风车草存在浅度生理休眠,赤霉素(GA3)、氟啶酮(FL)、褪黑素(MLT)和低温层积均可破除其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p<0.05);风车草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较弱,在10%PEG胁迫后的种子萌发率已显著低于对照(p<0.05);风车草种子在人工老化24 h后萌发率显著下降,老化192 h后萌发率仅为25%,表明风车草种子抗老化能力较弱.
    • 李欣勇; 黄迎; 金雪; 刘国道
    • 摘要: 本研究以碎米莎草种子为材料,探讨了温度、光照、植物生长调节剂、水分、低温层积及人工老化处理对其休眠与萌发特性的影响,以揭示其休眠机制、破除方法及萌发关键环境因子,以期在农业生产中为碎米莎草的综合防治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碎米莎草为萌发喜光性植物,最佳萌发温度为20°C/35°C或25°C/35°C;(2)碎米莎草存在浅度生理休眠,氟啶酮(FL)和褪黑素(MLT)均可破除其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P<0.05);(3)碎米莎草种子只在20%PEG重度水分胁迫后萌发率显著下降(P<0.05)并低于50%,所以水分不是限制其萌发的主要因素;(4)碎米莎草在老化168h后发芽率才低于50%,表明碎米莎草种子有较强的抗老化能力;(5)碎米莎草具有休眠循环特性,低温可诱导其进入次生休眠.研究认为,播种前深耕、播种早播或越年生作物品种是田间防控碎米莎草的有效方法.
    • 姜孝成; 周诗琪
    • 摘要: 种子代表高等植物生活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种质多样性资源保存的重要载体.种子在贮藏过程中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了解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的分子机制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数量性状位点分子标记技术、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组学技术和基因工程等在种子活力或抗老化能力的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通过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改良种子的活力或抗老化能力提供理论指导.
    • 王玉; 黄潇; 郝清玉
    • 摘要: 种子雨老化将影响种子的萌发,从而影响植被天然更新及恢复。采用自然老化和人工老化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木麻黄种子老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木麻黄种子置于海口木麻黄海防林不同微生境中进行自然老化,共设置12个处理;人工老化在实验室进行,共设置6个处理。结果表明,1)实验室自然存放条件下,木麻黄种子在27周内无老化迹象,种子发芽率的变化范围为42.0%~72.0%;2)悬挂在树干上的种子发芽率显著高于实验室对照组发芽率(p凋落物中>腐殖质中;3)水分反复胁迫显著加速了种子老化(p<0.05)。综上所述,木麻黄原生境高温,晴天-雨天交替变化导致水分生态因子的震荡波动是加速木麻黄种子老化的影响因素之一。
    • 高璐瑶; 李倩; 周雪梅; 王勇; 黄科; 王永勤
    • 摘要: 植物脂氧合酶(lipoxygenases,LOXs)是一类非血红素和含铁的脂肪酸双氧合酶,在脂类氧化过程起到关键作用,对种子老化过程有一定影响.洋葱(Allium cepa)种子为短命种子,对实际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研究LOX基因对洋葱种子发育及老化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洋葱为实验材料,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对AcLOX2(Gene Bank登录号:KX427168.1)cDNA全长进行克隆;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其基因序列特征;亚细胞定位研究其表达部位;利用qRT-PCR明确AcLOX2在洋葱种子不同时期、不同部位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cLOX2全长3087 bp,包含272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908个氨基酸;亚细胞定位揭示AcLOX2位于线粒体中;时空表达模式分析表明,AcLOX2在所有测量的组织中均有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衰老时间呈正相关.本实验初步证实了AcLOX2在种子老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洋葱种子短寿命机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