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育》
《福建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84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4篇、专利文献18969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政协天地、福建教育、福建教育研究等;
《福建教育》的相关文献由169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亿钦、鞠维强、本刊记者等。
《福建教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969篇
占比:98.52%
总计:19253篇
《福建教育》
-研究学者
- 王亿钦
- 鞠维强
- 本刊记者
- 福建省教育厅新闻中心1
- 魏登尖
- 任勇
- 刘菊春
- 卢永霞
- 吴炜旻
- 孙双金
- 李武
-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1
- 缪剑峰
- 翁乾明
- 邱学华
- 阎晶晶
- 陈巧亮
- 陈艳
- 颜翠清1
- 鲍道宏
- 黄磊
- 龙超凡
- 丁声扬
- 付进华
- 任建龙
- 何燕林1
- 余少谦
- 余英
- 余跃明
- 冷玉斌
- 刘仁增
- 刘华
- 刘向红
- 刘学文
- 刘景蕉
- 刘海云
- 卢声怡
- 叶伟敏
- 叶杨
- 吴少丹
- 吴新华
- 吴清平1
- 吴珠玲
- 吴琳玉
- 吴群玲
- 吴艳青
- 周一贯
- 周尚清
- 周成平1
- 姚跃林
-
-
邱桂华
-
-
摘要:
无论是我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学校教科研的质量提升,抑或学校的整体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福建教育》。《福建教育》助我成长与《福建教育》结缘很迟,也很偶然。那是2017年秋季,我写了一篇《整合教材内容、创设语境,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文章。那是我三年的努力与经验,我希望有机会发表,一位朋友建议我向《福建教育》投稿。
-
-
李冰霖
-
-
摘要: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福建教育》成了我生命中血肉般至敬、至要、至亲的刊物,不是之一,而是唯一!提笔之际,诸多往事历历在目,以致心潮澎湃,情不能抑!给了我整个春天回想起来,对《福建教育》充满向往,应该是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1996年8月,我从偏远山区乡村小学调入城乡接合部的一所学校。因接收了不少新颖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前辈林老的引领下),又教了十年书,有了些许体悟,这时候,我读起《福建教育》的文章来,常常颇有感触,产生共鸣。于是,读它便成了日常习惯。
-
-
戴红宇
-
-
摘要:
晚清理学复兴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其进入教育领域后,既推动了教育的学校化,但也阻碍了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晚清福建学校教育的变革,呈现出亦新亦旧的特征:一方面强调对旧式学校的改革,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拘泥于旧的人才培养要求,力图以“旧学”规范“新学”、以“中学”规范“西学”。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文化,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在教育中的表现。从晚清福建教育改革的实践来看,其在批判传统“经学中心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并未建构起相对完备且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当时的学校教育并不能承担起“文化熔炉”的作用,中西文化之间的矛盾在此后集中爆发,并在客观上造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断裂,呈现出“托克维尔悖论”。可见,文化认同教育不是孤立的,必须要以必要的文化自觉为支撑。
-
-
-
曾珍珠
-
-
摘要:
作为一名乡镇园的老师,总免不了会担心自己的专业水平不够。因此每个月我总会翻阅《福建教育》,看看专家们说了什么,外面的幼儿园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在品读了2021年2月刊(2021年第7期)《关注》栏目的话题“品味意想不到的儿童视角”,看了几位专家老师们的文章,我深有感触,回忆自己不算长的教学生涯,也有不少令我感动的事件。
-
-
蔡平
-
-
摘要:
许多教师都明白,教育教学要从儿童立场出发,但行动时却难以坚守。是什么阻碍其中,让我们知行不能合一?读了《福建教育》2020年9月刊(2020年第36期)成都大学陈大伟教授的《警惕“知识的诅咒”,尽力理解他人》一文,我似乎找到了一些原因。文中提到这样一个观点,“某一件事情,如果你知道了、你会了,你就会把这件事情看得很容易并用这种心理去推断他人”。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