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
社交恐怖症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23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6711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社会心理科学、健康生活、家庭医生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学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等;社交恐怖症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勤锋、路英智、唐秋美等。
社交恐怖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711篇
占比:99.14%
总计:26942篇
社交恐怖症
-研究学者
- 张勤锋
- 路英智
- 唐秋美
- 曹中昌
- 杨兴洁
- 杨司佼
- 林雄标
- 田明萍
- 胡纪泽
- 鲁龙光
- 侯凤莲
- 俞俊洪
- 刘畅
- 宋丽娜
- 左妮红
- 施旺红
- 李斌
- 李玉霞
- 李米
- 杨华渝
- 杨德森
- 梁翠娥
- 段蕾
- 汪敏华
- 潘博
- 王俊成
- 王建国
- 詹玲利
- 谢卫红
- 贺斌
- 赵耕源
- 趾祥
- 郝卫平
- 郭妮妮
- 郭平
- 雨飞
- 马志国
- B.Rzany
- Heger S.
- Sinkgraven R.
- Weber A.
- 一可
- 丁冬红
- 万喜
- 东子
- 严金
- 于永达
- 于纯宝
- 于颖泓
- 亢万虎
-
-
孙炜赟
-
-
摘要:
目的:对社交恐怖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与强迫症等的对照进行研究,分析其特异性因素.方法: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间,我院开展社交恐怖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特异性研究,从就诊患者中抽选出36例社交恐怖症患者,31例强迫症患者,并按照上述两组年龄等情况特征选择35例健康人作为临床实验对象,将其编为3组,进行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调查比较.结果:通过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调查统计,社交恐惧症患者与强迫组患者对比,其在"母亲惩罚、严厉"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组对比,社交恐怖者组患者在"父母惩罚、严厉"、"父母拒绝、否认"和"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上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社交恐怖症患者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上,父母缺乏情感关怀和理解,严厉惩罚和拒绝否认等都是造成社交恐怖症的重要因素,其中特异性因素为惩罚.
-
-
李彦泓
-
-
摘要:
目的:分析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的防御机制及相关因素的比较.方法: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总例数(选取人数)200例,患者收取时间在2018年度-2019年度,研究对象200例根据疾病不同方式分为两组,其中100例作为观察组(强迫症)、100例作为实验组(社交恐怖症),再选取同期正常人群100例作为对照组,将三组的防御机制、父亲教养方式、母亲教养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其不成熟型防御机制评分高、而成熟型因子评分较低,并且实验组社交恐怖症患者不成熟型防御机制显著高于观察组患者,(P<0.05).观察组、实验组在惩罚、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三组的父亲教养方式均不相同,在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中惩罚、过度保护、过分干涉为相关因素,(P<0.05).观察组、实验组在偏爱、拒绝方面均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三组的母亲教养方式均不相同,在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中偏爱、拒绝为相关因素(P<0.05).结论:强迫症与社交恐怖症与健康人的防御机制均不同,同时父母教养方式也大不相同.
-
-
-
-
张洁
-
-
摘要:
来访者,男,18岁,中职一年级学生,自诉在社交场合总是出现耳朵发红的情况,并伴有心慌、胸闷等反应。当耳朵发红时,总觉得别人都在嘲笑自己。为此,尽可能地回避与人交往,内心感到非常恐惧煎熬。
-
-
张学晖;
付文君;
杨艳丽
-
-
摘要:
目的:探讨社交恐惧症焦虑患者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为以后社交恐怖症的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在全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心理评估和分析,制定心理干预措施.采用空椅子技术、绘画心理治疗等方法,并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通过对焦虑患者进行心理干预,焦虑情绪减轻.结论:通过对社交恐惧症焦虑患者进行有效心理干预,效果好,患者回归社会.
-
-
强冬梅
-
-
摘要:
This case starts from the collection of data about an undergraduate with social phobia .Then we utilize'Correcting the Unreasonable Cognition'in Cognitive Therapy to reconstruct correct cognition and make a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the client by the '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herapy'in Behavior Therapy .After six months'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 we have obtained great effect:the undergraduate's symptoms of social phobia have disappeared and he has normal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life .%通过对某在校大学生社交恐怖症开展资料收集,运用认知疗法中的矫正不合理认知并重建正确认知,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对来访者的社交恐怖症状进行心理干预。经过半年多的咨询与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社交恐怖症状消失,能正常地人际交往和生活。
-
-
-
杨兴洁;
韩笑乐;
夏莉华;
张保华;
杨甫德;
陈冠军
-
-
摘要: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ersonality and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in social phobia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sensitive delusion of reference by comparing to the patients with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Method:Eighty-three case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and symp-tom checklist(SCL-90),including 28 cases of social phobia with sensitive delusion of reference,25 cases of so-cial phobia without sensitive delusion of reference and 30 cases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The results of the 3 group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Results:The differences of somatization factor,co-ercive factor,interpersonal sensitivity factor,anxiety factor,psychic syndrome factor and total score in SCL-90 in 3 groups were significant(P0. 05). The difference of E factor in EPQ in 3 groups was significant(P0. 05). Conclusion:Social phobia patients with sensitive delusion of reference have more similar personality and syptom characteristics with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patients.%目的:通过与强迫症患者比较,探讨伴与不伴敏感性关系妄想的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人格特征及症状特点方法:对83例伴与不伴敏感性关系妄想的社交恐怖症、强迫症患者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检测评定。对3组患者间的人格以及症状进行比较。结果:SCL-90结果中,总分、躯体化因子、强迫因子、人际敏感因子、焦虑因子、精神病因子在3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PQ结果中,3组间内外向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不伴有敏感性关系妄想的社交恐怖症患者相比,伴有敏感性关系妄想的社交恐怖症患者与强迫症患者有更加相似的人格特征,并且在症状的严重程度方面,也更有相似性。
-
-
杨东欣
-
-
摘要:
一17岁高二女生,因社交恐怖症前来就诊.建立咨访关系后,我选用理性情绪疗法和系统脱敏法对该求助者进行了完整咨询,共计13次.最后经多方评估,表明咨询效果良好.结论:理性情绪疗法与系统脱敏法结合治疗社交恐怖症行之有效.
-
-
-
吴珍
-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例社交恐怖症的咨询过程,包括个人一般资料介绍、主诉、咨询师观察、病因分析、评估与诊断、咨询目标的制定、咨询方案的制定、咨询过程以及咨询效果评估九个部分。来访者为男性,大一学生,自高中毕业前两个月起开始出现见人紧张,与人说话紧张的现象,后来发展到与异性接触紧张,接电话紧张。采用门诊森田疗法进行咨询后,焦虑、社交恐怖症状基本消失,通过回访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