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渣

磷渣

磷渣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642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建筑科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99807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水泥工程、水泥技术、粉煤灰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八届水泥技术交流会、第十一届全国轻骨料及轻骨料混凝土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轻骨料混凝土产制与应用技术研讨会、2010年中国砖瓦工业协会年会暨2010年中国(南昌)国际砖瓦节能论坛等;磷渣的相关文献由1248位作者贡献,包括卢忠远、孙振平、曹建新等。

磷渣—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0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99807 占比:99.63%

总计:100173篇

磷渣—发文趋势图

磷渣

-研究学者

  • 卢忠远
  • 孙振平
  • 曹建新
  • 杨林
  • 苏英
  • 严云
  • 徐迅
  • 朱教群
  • 王迎斌
  • 程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道魁; 张延年; 顾晓薇; 陈昊; 韩东; 贾子涛
    • 摘要: 为实现铁尾矿固废材料的再生利用,提高工业固废利用率,以铁尾矿、磷渣、脱硫灰作为掺合料部分代替水泥制备混凝土,研究三元体系下钙相固废与铁尾矿协同作用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测试不同水胶比、铁尾矿研磨时间、掺合料掺量及掺合料比例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土抗压强度与水胶比呈正相关关系,机械研磨提高了铁尾矿的比表面积,有利于铁尾矿表面与自由水发生水化反应,30%掺量混凝土后期抗压强度较20%掺量下降不大,在铁尾矿比表面积为1589.3 m^(2)/kg,铁尾矿、磷渣、脱硫灰分别占胶凝材料的6%、16%、8%时制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最高,28 d抗压强度达到40.9 MPa。通过采用压汞法(MIP)和背散射电子成像技术(BSE)研究了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掺合料的掺入优化了混凝土的孔隙结构,促进了界面过渡区的发展。铁尾矿、磷渣、脱硫灰三元体系在30%掺量下对混凝土强度影响较小,可代替水泥制备混凝土。
    • 李群峰; 轩红钟; 沈江平
    • 摘要: 通过在水泥生料中加入不同掺量的黄磷渣,采用马弗炉和同步热分析仪探究不同组成生料的易烧性和失重特性,采用X射线衍射仪、偏光显微镜对熟料煅烧过程中的矿物组成和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磷渣的掺入有利于生料中碳酸钙的提前分解,降低分解温度。在生料煅烧过程中,黄磷渣的掺入有利于氧化钙与C;S的结合形成C;S,易烧性得到改善。黄磷渣的掺入对水泥熟料矿物的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随着黄磷渣掺量的增加,水泥熟料中C;A含量降低,液相量增加,液相粘度降低,均有利于硅酸盐矿物的生长,C;S向C;S方向进行反应。
    • 任雪娇; 阎崔蓉; 罗中秋; 张建辉; 母维宏
    • 摘要: 以磷渣(PS)、高炉矿渣(BFS)、复合碱激发剂(复配钠盐(CN)+氢氧化钙(CH))制备的磷渣基胶凝材料作为砷钙渣(AL)固化剂,研究其固化量对固化过程中材料性能和微观结构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固化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S、BFS、CH质量比为70∶20∶4,CN添加量固定为PS、BFS和CH总质量的2%,AL固化量(质量分数)分别为5%、10%时,磷渣基胶凝材料抗压强度分别达67 MPa和78 MPa,较无砷组(32 MPa)显著增强,且砷浸出质量浓度均低于1 mg/L。当AL固化量为40%时,固化体抗压强度为20 MPa,砷浸出质量浓度为4.34 mg/L,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的限制浓度5 mg/L,说明磷渣基胶凝材料对AL有较好的固化效果。表征分析结果表明,AL可改变磷渣基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未添加AL时,材料水化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添加AL后,主要水化产物为水化硅酸钙、水化铝硅酸钙、水化铝硅酸钠和钙矾石。AL经固化后,固化体中有Ca_(2)As_(2)O_(7)、Ca_(5)(AsO_(4))_(3)OH和Ca_(5)(AsO_(4))_(2)·4H_(2)O等难溶性钙盐生成,这些沉淀化合物和未反应AL经胶凝材料水化产物包裹胶结形成更高强度的致密整体,进而有效抑制砷的溶出。
    • 刘冬梅; 王玮琦; 彭艳周; 史宏宇; 李东升; 王斌
    • 摘要: 为实现磷石膏、磷渣固废材料的再生利用,提高工业固废的利用率,以磷石膏、磷渣作为主要原料,采用水玻璃、水泥熟料和磷石膏共同激发磷渣活性制备磷石膏—磷渣基复合胶凝材料。分别探讨磷石膏掺量、水玻璃掺量和磷渣粉磨制度对磷石膏—磷渣基复合胶凝材料强度的影响;并运用SEM、XRD分析磷石膏—磷渣基胶凝材料硬化体的微观结构及组成形貌。结果表明:磷石膏掺量低于50%时,复合胶凝材料各龄期强度与磷石膏掺量成反比;当m(磷石膏)∶m(磷渣)∶m(熟料)=20∶72∶8,水玻璃掺量为1.5%时,胶凝材料28 d抗压、抗折强度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3、6.3 MPa;较单独粉磨磷渣与水泥熟料而言,混合粉磨制度会产生“微介质效应”,有利于提高复合胶凝材料强度;复合胶凝材料主要水化产物为C—S—H凝胶与钙矾石,钙矾石与未溶解的磷石膏作为骨架被生成的C—S—H凝胶包裹、充填、交织在一起,形成致密结构;复合胶凝材料用于替代水泥作为矿区充填材料时推荐磷石膏掺量为20%~40%。
    • 赵国民; 王强; 盛炎民; 封竹青; 金正源; 戴磊; 宋杨; 王宁宁
    • 摘要: 通过研究磷渣的成分及掺量对熟料的烧成影响规律,设计磷渣生料配料方案并应用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摸索磷渣生料烧成精细化操作,降低熟料热耗,同时提高熟料质量。研究结果表明:适量的磷渣对生料的易烧性有显著影响,在磷渣掺量达到4%时,生料的易烧性就已很好;掺磷渣配料制备的水泥熟料,一方面硅酸三钙提早形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熟料率值KH,提高硅酸三钙的含量,可以使磷渣熟料的早期强度和后期强度得到提升。
    • 管艳梅; 陈伟; 孙道胜; 刘开伟; 李萍
    • 摘要: 多孔微晶玻璃具有导热系数低、力学性能好、抗腐蚀性强等优点,是一种隔热、吸声的轻质功能材料.为拓展多孔微晶玻璃的制备原料范围,同时大宗量、高附加值利用工业废渣-磷渣和煤矸石.本文以磷渣和煤矸石为原料,采用烧结法制备多孔微晶玻璃.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阿基米德法,对制备的试样进行表征,研究发泡剂碳酸钙掺量对体系析晶、发泡和宏观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碳酸钙掺量不影响体系析晶相的种类,但体系析晶度随碳酸钙掺量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碳酸钙掺量为2%~6%(质量分数)时,增大掺量,利于发泡.体系中气孔孔径增大且趋于均匀,试样孔隙率增大,体积密度降低.但随着掺量进一步增大,体系发泡效果降低.当碳酸钙掺量为4%~8%(质量分数)时,可获得体积密度为0.86~0.92 g/cm3,孔隙率为60.7%~70.3%,抗压强度为7.89~15.11 MPa,性能较优的硅灰石多孔微晶玻璃.本研究以工业废渣为原料,降低了多孔微晶玻璃的制备成本,同时为工业废渣利用提供一种途径借鉴,具有深远的资源和环保意义.
    • 张汉泉; 许鑫; 胡超杰; 周峰
    • 摘要: 中国磷化工产业规模庞大,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在磷化工生产过程中每年会产生数千万吨的磷尾矿、磷石膏、磷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目前,这些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和消纳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处理和利用这部分资源,对于整个磷化工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磷化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现状,本文详细介绍了磷化工固体废弃物的产出、理化性质、堆存危害、处理技术,阐述了磷尾矿、磷石膏、磷渣三种典型磷化工固体废弃物在工业、农业、水泥、建筑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利用技术现状,总结了我国磷化工固体废弃物现有利用技术中存在的综合利用率不高、产品转化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实现资源全部循环利用等问题,最后针对未来磷化工固体废弃物处理发展路线,从技术可行性方面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以期我国磷化工固体废弃物大量堆积现状能够得到有效改善,综合利用技术有所突破.
    • 沈乾洲; 刘军辉; 樊小帅
    • 摘要: 分析了工业磷矿渣废料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在利废的同时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为工业废渣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 肖虎成; 苏英; 王迎斌; 马梦阳; 贺行洋; 曾三海
    • 摘要: 为了研究超细磷渣-水泥体系的水化过程,测试了普通磷渣、9μm、4μm和2μm超细磷渣-水泥体系的胶砂抗压强度、电阻率和水化热,并根据水化热研究了其水化动力学.结果表明:磷渣粒径越小,其活性指数越高;当磷渣粒径为2μm,掺量为30%时,28 d活性指数可达125.3%;掺入磷渣会抑制水泥的水化,但随着磷渣粒径的减小,其水化速率逐渐增加,电阻率逐渐增大;磷渣掺量越多,结晶成核与晶体生长NG阶段反应历程越长,相边界反应I阶段反应历程越短;磷渣粒径越小,复合胶凝材料在结晶成核与晶体生长NG、相边界反应I和扩散D过程中的反应速率常数K1'、K2'、K3'均呈现增大的趋势,结晶成核与晶体生长过程最明显.
    • 邓磊; 蔡攀
    • 摘要: 采用磷渣进行配料,按生料中P_(2)O_(5)为0%、0.1%、0.2%、0.3%、0.45以及0.5%的含量掺入磷渣,经过充分混合后,分别制成T0、T1、T2、T3、T4和T5,在1400°C、1450°C下煅烧,进行游离钙、XRD、岩相及强度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磷渣的加入,生料的易烧性得到改善,C_(3)A的含量逐渐降低。同时,当P_(2)O_(5)的含量达到0.5%时,C_(3)S晶形由M3型转变为M1型。掺入磷渣后熟料岩相结构得到改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