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碳烟

碳烟

碳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754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1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52325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车用发动机、柴油机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6年APC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等;碳烟的相关文献由1602位作者贡献,包括宋崇林、吕刚、刘野等。

碳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1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52325 占比:99.76%

总计:152690篇

碳烟—发文趋势图

碳烟

-研究学者

  • 宋崇林
  • 吕刚
  • 刘野
  • 上官文峰
  • 林赫
  • 黄震
  • 尧命发
  • 刘天霞
  • 刘海峰
  • 郑尊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马鹏; 黄骞; 闫恒; 纪任山; 李水清
    • 摘要: 煤粉燃烧过程中生成的碳烟对炉内辐射换热过程有显著影响,在随烟气进入大气后,会引发温室效应,同时危害人体健康。为研究煤粉燃烧过程中易挥发矿物质元素钠对碳烟生成的影响,本实验制备了一系列不同钠含量的煤样,使用一种新型两级平焰燃烧器,将煤粉颗粒给入燃烧器,利用激光诱导白炽光测量了酸洗煤及载钠煤的沿程碳烟空间分布,同时使用扫描电迁移粒径仪测量了热解阶段生成的细颗粒物数浓度分布。结果表明:碳烟在煤粉燃烧初期出现,约31 ms后达到峰值,随后减弱消失。碳烟信号峰值对应的煤粉颗粒停留时间与按照10%最大火焰信号强度定义的煤粉着火特征时间近似相同,表明碳烟的生成氧化过程与煤粉着火过程密切相关。碳烟的光学测量结果与颗粒物采样结果均表明:随着煤样中钠含量增加(0~0.641%),生成的碳烟量明显增加,而煤粉点火几乎不受影响。这表明载入钠元素会促进燃煤初期碳烟生成。
    • 唐程; 孙平; 刘军恒; 嵇乾; 黄超
    • 摘要: 为了降低柴油机碳烟的氧化温度,采用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了KNO_(3)和KOH负载的nK-Ce_(0.5)Mn_(0.5)O_(2)(n=0.05、0.20、0.50)催化剂.利用热重(thermogravimetric,TG)、程序升温氧化(temperature programmed oxidation,TPO)等试验来研究其对柴油机碳烟催化氧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ter,XRD)对TPO试验前后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钾盐负载催化剂使得柴油机碳烟的起燃温度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0.50KOH-Ce_(0.5)Mn_(0.5)O_(2)在NO环境下对碳烟的氧化活性最好;在10次TPO循环试验之后,0.20KNO_(3)-Ce_(0.5)Mn_(0.5)O_(2)催化剂保持着高催化活性和良好的稳定性;KNO_(3)的衍射峰基本保持不变,而KOH的衍射峰消失,KNO_(3)负载的催化剂稳定性能优异;通过制备性能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有效降低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对温度的需求,进一步降低排放.
    • 卫超; 胡超; 荣鼐; 王海涛; 陈真真
    • 摘要: 柴油机尾气中的碳烟危害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研制高性能的催化剂是柴油机碳烟处理的重要任务。利用胶晶模板法制备出一系列铜掺杂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采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氢气程序升温还原、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研究铜负载量对催化氧化碳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的催化剂呈现出多孔结构,铜负载于钴锰尖晶石结构之中;铜负载量的增加能有效改善催化氧化碳烟的性能;3次循环后催化剂能保持稳定的结构和优异的催化性能。
    • 崔鹏; 刘军恒; 谈秉乾; 孙平; 嵇乾; 王攀
    • 摘要: 为深入探讨不同气氛下的热老化对碳烟表面各类官能团以及碳烟氧化特性的影响,首先,对柴油机碳烟进行热老化预处理;其次,通过热重试验和化学反应动力学计算分析不同热老化后碳烟的氧化特征;最后,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不同热老化后碳烟表面官能团分布规律和元素组成。结果表明,热老化后碳烟起燃温度和活化能明显增加,其中O_(2)/NO_(2)/N_(2)气氛中热老化的碳烟起燃温度和活化能最低,分别为842.15 K和165.29 kJ·mol^(-1);热老化后碳烟表面碳氢官能团的支链化程度和含量下降,NO_(2)参与热老化的碳烟表面碳氢官能团相对含量最高;热老化后的碳烟表面O元素含量下降,在O_(2)/NO_(2)/N_(2)气氛下热老化的碳烟O/C摩尔比值最高为0.15;热老化后碳烟碳原子杂化程度降低且表面—C—OH和—C=O官能团含量均有所降低,热老化气氛中依次加入O_(2)和NO_(2)后的—C—OH官能团含量分别下降到0.21%及0.53%,而—C=O官能团含量分别增加至4.98%及5.98%。
    • 刘海峰; 张朔; 张鹏; 尧命发
    • 摘要: 针对柴油替代燃料TRF20(80%正庚烷+20%甲苯体积比混合物),分别掺混甲/乙/丁醇燃料,在燃烧器上建立部分预混层流火焰.采用平面激光诱导荧光和双色激光诱导炽光对火焰中生成的碳烟前驱物多环芳烃以及碳烟进行光学诊断研究,得到了多环芳烃的荧光强度、分布以及碳烟的体积分数、粒径,分析了稀释甲苯对多环芳烃生成影响以及醇类结构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柴油替代燃料TRF20中分别掺混甲/乙/丁醇后,从混合燃料的成分角度讲,甲苯含量的稀释是碳烟前驱物多环芳烃以及碳烟降低的最主要原因,从掺混的三种醇类分子结构的角度讲,柴油替代燃料TRF20中掺混正丁醇减少碳烟前驱物多环芳烃和碳烟体积分数的效果最佳.掺混丁醇后碳烟粒径最小,其次是掺混乙醇,掺混甲醇的粒径最大且只是略低于TRF20燃料.
    • 温伯霖; 杜毅帆; 舒荣禄; 曹莉萍; 张存社; 王悦; 王伟
    • 摘要: 采用熔盐法生长莫来石晶须对堇青石进行表面改性,以堇青石/莫来石晶须复合材料为基体,采用溶胶凝胶浸渍法制备了LaCoO_(3)整体式cDPF(C/M/LC)和LaCo_(0.9)Mn_(0.1)O_(3)整体式cDPF(C/M/LCM),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等手段对整体式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在载体表面均匀分布,Mn的引入可以显著提高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且不改变钙钛矿本身的结构。超声振动处理表明,催化剂层与载体结合牢固,60 min超声处理后,失重为4.6%。催化性能测试证明,LaCo_(0.9)Mn_(0.1)O_(3)整体式cDPF对碳烟的催化活性更高,其T_(10),T_(50),T_(90)分别为329,417,516°C。
    • 陈浩; 梁宇询; 李金鸽; 冯永超; 刘新宇; 郝学信
    • 摘要: 某车型发动机在试验过程中,出现多起碳烟排放超标问题。为解决此问题,通过对故障车辆进行数据检测、分析可能原因,最终锁定故障原因为喷油器喷油异常导致,以此对喷油器进行方案论证和试验验证,锁定碳烟异常原因,为后续类似排放问题以及风险规避提供有效解决方案,为喷油器喷油设计提供宝贵经验。
    • 钟汶君; 袁起飞; 相启龙; 颜飞斌; 何志霞; 王谦
    • 摘要: 针对戊醇/正十二烷二元燃料,在定容燃烧弹系统中,采用高频背景光消光法和OH*化学荧光发光法开展了二元燃料碳烟生成特性和燃烧特性可视化研究,探究了戊醇掺混于高活性燃料后对碳烟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戊醇的加入可以有效降低燃油碳烟的整体浓度,且添加戊醇会小幅延长碳烟的初始生成时刻和生成位置,戊醇的含氧特性相对于低活性对碳烟生成的影响更大。环境温度的提升会显著增大燃油的碳烟生成区域和生成质量,在较低环境温度时戊醇的掺混可以有效降低碳烟生成量,而在较高环境温度时采用戊醇掺混的同时需配合高喷射压力才可以有效降低碳烟浓度。
    • 张韦; 李泽宏; 陈朝辉; 孙富贤; 杨喜力; 彭益源
    • 摘要: 柴油机排气温度低于873 K时难以直接氧化碳烟,使得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要实现低温、高效率的再生面临严峻考验.为了明确DPF内O_(2)-NO_(2)快速氧化碳烟的反应机制,基于量子化学与化学动力学,采用微观机理结合宏观分析的手段,探究了O_(2)-NO_(2)协同氧化碳烟的机理,并对碳烟的氧化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表明:O_(2)-NO_(2)对碳烟的活性位有竞争吸附作用,NO_(2)的吸附能明显高于O_(2),但O_(2)与碳烟更易形成C(O)及活性O^(*).NO_(2)易与O_(2)产生的C(O)反应,生成的NO3-可有效氧化活性C*,实现O_(2)-NO_(2)对碳烟氧化的协同效应;中等温度为742 K时,O_(2)与芘基(A4-)反应生成A4O的量保持最多,且O_(2)与NO_(2)摩尔分数比为1/2时,A4-的10 s再生效率最高可达78.1%,NO_(2)摩尔分数越大,则更易于触发协同反应机制,A4-的氧化速率也越快.
    • 杨国庆; 席剑飞; 王生福; 顾中铸; 蔡杰
    • 摘要: 采用CoFlame程序模拟研究了高压下H_(2)/CO稀释剂对乙烷/空气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H_(2)和CO添加之后,火焰温度均略有增加,且碳烟体积分数随着H_(2)/CO稀释比的增加而降低。H_(2)的添加使得碳烟表面生长区域的H自由基浓度增加,减少了初始碳烟颗粒成核及表面生长的活性位点数,导致脱氢加乙炔(HACA)反应中氢提取速率减缓以及碳烟颗粒表面生长速率减缓。CO的添加使得苯(A1)和芘(A4)摩尔分数减少,减缓了碳烟成核速率,导致碳烟的生成受到抑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