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直肠类癌

直肠类癌

直肠类癌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1年内共计219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06726篇;相关期刊141种,包括中国内镜杂志、临床消化病杂志、中国肛肠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3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第十四次全国中医肛肠学术交流大会、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10年度消化系病学术年会等;直肠类癌的相关文献由573位作者贡献,包括姚礼庆、周平红、徐美东等。

直肠类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6726 占比:99.80%

总计:106945篇

直肠类癌—发文趋势图

直肠类癌

-研究学者

  • 姚礼庆
  • 周平红
  • 徐美东
  • 钟芸诗
  • 陈巍峰
  • 马丽黎
  • 秦新裕
  • 蔡贤黎
  • 何国杰
  • 张轶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郭燕环; 罗东霞; 叶晓丹; 许选
    • 摘要: 目的 探讨直肠类癌内镜治疗护理中预见性护理对临床疗效、并发症及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2例直肠类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6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应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直肠类癌内镜治疗护理中应用预见性护理,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 李征
    • 摘要: 目的探究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直肠类癌患者10例,将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实现免疫组化标记,辅助诊断工作的开展,对病理进行有效分析。结果在巨检下结果表现为肿物外形结节状,部分呈现出息肉状,或是呈现出黏膜局限性增厚隆起,大小在0.2~3.2 cm之间,切面颜色为灰白色,或表现为淡黄色,界限清晰,其中8例患者的肿物位置在黏膜下层,1例患者表现为侵入肌层,另外1例侵及肠壁外脂肪组织中,可检测到肿大淋巴结。在镜检结果下显示,类癌细胞多相对较小,且不同细胞的形状,染色和大小等相一致,胞浆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为圆形,较为规则,染色质正常,少见核分裂情况,不存在坏死情况,血管较为丰富。癌细胞呈现出卵巢状和腺泡状排列情况。癌细胞组织,多在黏膜下层形成,其中有1例患者表现为癌组织侵入到细胞肌层和肠外脂肪组织中,并且1例患者呈现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就直肠类癌来说,其大多为低度恶性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源性肿瘤,患者可得到较好的预后效果。可在无转移患者中将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应用,而如果患者存在转移问题,可在术后给予患者化疗干预。
    • 李征
    • 摘要: 目的 探究直肠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直肠类癌患者10例,将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实现免疫组化标记,辅助诊断工作的开展,对病理进行有效分析.结果 在巨检下结果表现为肿物外形结节状,部分呈现出息肉状,或是呈现出黏膜局限性增厚隆起,大小在0.2~3.2 cm之间,切面颜色为灰白色,或表现为淡黄色,界限清晰,其中8例患者的肿物位置在黏膜下层,1例患者表现为侵入肌层,另外1例侵及肠壁外脂肪组织中,可检测到肿大淋巴结.在镜检结果下显示,类癌细胞多相对较小,且不同细胞的形状,染色和大小等相一致,胞浆中含有嗜酸性颗粒,细胞核为圆形,较为规则,染色质正常,少见核分裂情况,不存在坏死情况,血管较为丰富.癌细胞呈现出卵巢状和腺泡状排列情况.癌细胞组织,多在黏膜下层形成,其中有1例患者表现为癌组织侵入到细胞肌层和肠外脂肪组织中,并且1例患者呈现出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就直肠类癌来说,其大多为低度恶性弥散性神经内分泌系统源性肿瘤,患者可得到较好的预后效果.可在无转移患者中将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应用,而如果患者存在转移问题,可在术后给予患者化疗干预.
    • 崔佳宾
    • 摘要: 目的:分析内镜下套扎切除术(ESMRL)治疗直肠类癌的效果,探讨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1年5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确诊的68例直肠类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ESD组和ESMRL组.ESD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ESMRL组行ESMRL.比较两组手术指标、病理结果、手术前后血清胃动素(MTL)、炎症因子水平和免疫功能,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SMRL组内镜下完整切除率高于ESD组,术后标本直径大于ESD组,手术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ES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ES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MTL水平均下降,ESMRL组高于ESD组(P0.05).结论:病变深度限于黏膜下层行ESMRL治疗的直肠类癌患者内镜下完整切除率高,术后标本直径大,手术时间缩短,临床指标改善,病理完整切除率较高,炎症反应减轻,免疫抑制减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 刘榴; 陈媛媛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MR)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疗效及两种治疗方式间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4.1-2016.12于我院内镜中心行EMR及ESD治疗的直肠类癌患者共79人,回顾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随访结果.结果 79例中采用常规EMR治疗28例(35.4%),ESD治疗51例(64.6%).术后病理结果提示79例均无脉管转移.完整切除率EMR组42.9%,ESD组94.1%.两者间完整切除率ESD组高于EMR组(p<0.05).79例患者均术后3、6、12个月复查肠镜,此后每年复查一次肠镜,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平均随访时间(48.2±18.4)个月.
    • 徐永成; 余志金; 罗程; 陈惠新
    • 摘要: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甘油果糖和靛胭脂混合液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小类癌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5例直肠小类癌(直径≤10.0 mm)患者进行ESD,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黏膜下注射液配伍,研究组为玻璃酸钠40 mg+甘油果糖8 mL+0.2%靛胭脂0.4 mL,对照组为甘油果糖10 mL+0.2%靛胭脂0.4 m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注射液用量、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注射液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采用玻璃酸钠、甘油果糖和靛胭脂配制的混合液行直肠小类癌ESD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注射液用量,且不影响切除效果和并发症.
    • 徐永成; 余志金; 罗程; 陈惠新
    • 摘要: 目的 观察玻璃酸钠、甘油果糖和靛胭脂混合液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小类癌的疗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85例直肠小类癌(直径≤10.0 mm)患者进行ESD,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黏膜下注射液配伍,研究组为玻璃酸钠40 mg+甘油果糖8 mL+0.2%靛胭脂0.4 mL,对照组为甘油果糖10 mL+0.2%靛胭脂0.4 mL.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注射液用量、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注射液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随访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和复发.结论 采用玻璃酸钠、甘油果糖和靛胭脂配制的混合液行直肠小类癌ESD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注射液用量,且不影响切除效果和并发症.
    • 王亚丹; 郭春梅; 宿慧; 刘揆亮; 魏南; 刘红; 吴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内镜治疗方法治疗较小(病变大小≤1.0cm)直肠类癌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12月该院经肠镜检查且病理明确诊断为直肠类癌(病变大小≤1.0 cm)的患者49例,对患者的内镜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3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内镜下套扎切除术(EMR-L)组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以年龄、性别、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出血、穿孔、感染)和完整切除率等指标为变量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3种治疗方法的优缺点.结果 该研究共纳入49例小于1.0 cm直肠类癌,其中EMR组22例(44.90%),EMR-L组20例(40.82%),ESD组7例(14.28%),3种治疗方法年龄、性别和病变大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操作时间较EMR和EMR-L术操作时间长(均值1916.14、96.36和120.25 s,P<0.05),EMR术完整切除率较EMR-L和ESD术完整切除率低(72.73%、95.00%和100.00%,P<0.05),EMR-L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经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EMR组2例发生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治疗好转出院.入组病例均未发生复发、转移.结论 EMR-L治疗小于1.0 cm直肠类癌操作相对于ESD术简单,完整切除率较EMR术高,创伤小、术后处理简单、并发症少.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