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传输
电能传输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3年内共计2789篇,主要集中在电工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2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14476篇;相关期刊128种,包括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科技传播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2014中国·唐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与工程应用研讨会、2013中国科学院电磁场前沿学术论坛、2013第一届工程建设标准化高峰论坛等;电能传输的相关文献由433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波、麦瑞坤、何正友等。
电能传输—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4476篇
占比:99.91%
总计:214662篇
电能传输
-研究学者
- 张波
- 麦瑞坤
- 何正友
- 疏许健
- 朱春波
- 李聃
- 黄学良
- 谭林林
- 江彦伟
- 王智慧
- 孙跃
- 唐春森
- 李阳
- 丘东元
- 夏晨阳
- 杨庆新
- 苏玉刚
- 张献
- 王超
- 王维
- 戴欣
- 黄润鸿
- 宋凯
- 魏国
- 魏芝浩
- 李勇
- 逯仁贵
- 薛明
- 钟文兴
- 陈乾宏
- 任小永
- 张之梁
- 徐立刚
- 柯光洁
- 陈为
- 喻易强
- 王军华
- 金亮
- 龙海岸
- 李劲松
- 李砚玲
- 陈希有
- 韩冲
- 姬志刚
- 邓其军
- 颜长鑫
- 周洪
- 姬志强
- 廖志娟
- 徐德鸿
-
-
王小峰;
张洋;
江智洲;
金轶航
-
-
摘要:
1目标和概述1.1面临的挑战输电线路是电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能传输的重要通道,保障输电线路稳定运行至关重要。但输电线路分布广、线路长、长期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运行,不仅要经受正常机械载荷和电力负荷的作用,而且还受到各方面外来因素的干扰,尤其是随着城市的建设,施工现场越来越多,大型施工机械由于与附近线路安全距离不足,经常造成导线放电引发停电和安全事故,这些隐患因素如不及时发现和消除,将会严重威胁电网系统稳定运行,对于电网用户而言如何提高线路运维管理效率面临着如下挑战.
-
-
陈熙平;
刘钦;
李双全
-
-
摘要:
0引言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电能传输、分配的重要电气设备,因其在运行中的铁损和铜损,导致变压器产生大量热量,热量以传导、对流、辐射的方式向外扩散。变压器过热将导致绝缘材料老化,影响变压器的机械强度、带载能力和使用寿命。为保证变压器安全经济的运行,大型变压器必须加装冷却器以控制变压器温度在一定范围内。
-
-
李海明;
姜超;
闫宇;
丁傲;
黄峻航
-
-
摘要:
新能源主要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及核能等绿色清洁能源。目前我国开发的新能源中风能和太阳能增速较快。分布式接入即是将各个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风能、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接入并网将以分布形式为主,从而减小电能传输过程中产生的损耗,有助于电网就近补偿功率变化,降低因负荷增大导致的电网膨胀效应。
-
-
乐程毅;
贝斌斌
-
-
摘要:
建立基于模糊分区调度和信息融合的电网规划模型.量化评价电网规划调度效能.结合评价结果,对新能源接入电网规划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对接入电网进行优化.仿真试验结果显示,借助此方法的在新能源接入条件下的传统电网规划效率具有较高的置信度,可以获得良好的规划效果.效能评估优于传统方式,可加强电能调度能力,并让电能实现更加高效的传输,有效保障电网的平稳运行.
-
-
-
-
孙国富
-
-
摘要:
一、专业解析(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什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主要研究与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与应用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电能的产生(如可再生能源发电、水/火力发电),电能传输与管理(如电网公司、供电局等),电气装备(如电机、变压器、变频器、开关与专业仪器等)的设计与应用,电气化交通设备(如电动汽车、电力牵引、电力推进等)的控制等。
-
-
杨颖
-
-
摘要:
发明背景及思路1881年,西门子发明了架空网有轨电车系统,钢轨作为负极,电子作为正极,电流从接触网通过受电工、钢轨回流。在100多年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城镇化对有轨电车对该方式提出质疑和挑战。主要问题是景观差、占地多;电能传输损耗大;再生能量利用率低;轨道杂散电流腐蚀。此外,电流从钢轨上流过,就算绝缘处理,下雨时也不可避免地流进土壤,对底下管线造成影响。
-
-
-
-
-
摘要:
高压电工装备绝缘作为(超/特)高压交、直流输电的关键基础,是保障高压交直流电缆、气体绝缘输电管道、电力变压器、高压套管等电力设备安全稳定运行的根本。高压电工装备绝缘技术研究始终是电气工程领域的前沿基础课题。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快速推进,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与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的电能传输对高压电力装备提出更高挑战,绝缘系统面临复杂电压波形、更高电场强度、更高运行温度、强机械应力等更为严苛的运行工况,对电工装备绝缘设计与制造提出了巨大挑战。加之高压交直流电缆、高压套管等高端电工装备绝缘材料长期依赖进口,导致我国高压电工装备绝缘材料开发、设计与制造依然受制于人。
-
-
冷志伟;
陈希有
- 《CTATEE’2011--2011年全国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一种基于E类功率放大器的非接触式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CPT)拓扑,分析了其运行的基本原理,并主要针对感应充电等实际应用场合中,充电负载会出现大范围变动的情况,本文从负载的角度出发,进行对原、副边补偿阻抗网络的选择和系统各参数的设计,并给出了基于最优负载下的具体设计方法。理论和实验结果表明,在负载大范围变动时,无须外加复杂的控制电路,依靠系统本身的阻抗响应即可实现特定的功率传输特性,同时保持较高的传输效率。
-
-
周阳;
李虎;
刘霞
- 《2014中国·唐山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与工程应用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感应耦合电能传输(Inductively Coupled Power Transfer,简称 ICPT)技术是实现无接触电能传输的重要方式之一,由于其采用电磁耦合的方式进行电能传输,消除了摩擦和磨损,提高了系统的输电方式多样性、安全性、可靠性及使用寿命.其中拾电器是其关键结构.本文磁芯结构材料选择和磁芯绕组结构形状的选择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对比分析了各类磁芯结构的性能.在此基础上,对S型磁芯结构的耦合性能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气隙和垂直位移对拾电器耦合性能的影响.
-
-
-
- 《2013第一届工程建设标准化高峰论坛》
| 2013年
-
摘要:
针对目前人们关注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概述了实现无线电能传输的三种方式,分析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工作原理,提出了无线供电技术适用于在智能建筑中推广应用的思路,列举了两个应用案例: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装置、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的无线电能传输,最后对本文内容进行了小结,认为推广无线供电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有利于增加和丰富智能建筑的功能和涵盖的内容,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加快智能化家居建设的进度。
-
-
CHE-Xiaoxu;
车晓旭;
SHEN-Yanling;
沈彦伶;
WU-Pengfei;
吴鹏飞;
ZHAO-Chuanpeng;
赵传鹏;
YANG-Lei;
杨磊
- 《2013中国科学院电磁场前沿学术论坛》
| 2013年
-
摘要:
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融合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磁场耦合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利用电源侧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耦合到负载侧的线圈,进而将电能传递给负载,灵活、高效、安全地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克服了传统电能传输的许多缺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本课题基于等效电路理论,通过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构建等效参数对磁耦合谐振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四种不同的电容补偿模式,包括串联-串联(Primary Series-Secondary Series,PSSS)补偿,串联-并联(Primary Series-Secondary Parallel,PSSP)补偿,并联-串联(Primary Parallel-Secondary Parallel,PPSS)补偿,并联并联(Primary Parallel-Secondary Parallel,PPSP)补偿并进行理论分析.
-
-
张哲
-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电气专业委员会2012年电气学术交流会议》
| 2012年
-
摘要:
在结合海上风力发电特点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用于海上风电的交流输电技术、基于PCC的传统直流输电技术和基于VSC的轻型直流输电技术等电能输送及其并网方式的特点,并从经济性和技术性上对其进行分析比较,指出了经济选择范围;同时对风电场内部集电线路的不同布局方式特点及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目前最优的经济选择.
-
-
翁振明;
张友军;
王阿敏;
项家希;
陈可;
冯笑笑
- 《中国电源学会第十九届学术年会》
| 2011年
-
摘要:
三相π型VRCPA(相位和幅值可控电压调节器)由三个单相Buck交流单元和—个三相Boost交流斩波器组成,无前级LC滤波器。前级Buck交流单元用于调节输出电压的相位,后级Boost交流斩波器用于调节输出电压的幅值,从而实现对输出电压相位和幅值的分别连续调节。利用三相对称关系,可使三次谐波电压相互抵消,因此无需三次谐波陷阱,电路结构更加简洁。三相VRCPA可被用于控制电网中的电能传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
-
-
房诚;
王龙;
谢子明;
孟昭辉;
徐佳毅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2015年度学术交流会》
| 2016年
-
摘要:
提出了一种基于非接触电能和数据传输技术的海洋浮标系统,利用电磁耦合原理,在同一根钢缆上传输电能和数据.使用纳米晶作为电磁耦合器件的磁芯材料,并与常用的铁氧体进行了比较,减小了电磁耦合器件体积,提高了传输效率.建立了浮标系统电能与数据传输的模型,采用电阻与电感串联来等效钢缆的阻抗,利用电路的谐振原理,补偿无功功率.进行了实验测试,对比了纳米晶和铁氧体磁芯的传输效率,验证了利用谐振原理对无功功率进行补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