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影改编

电影改编

电影改编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083篇,主要集中在电影、电视艺术、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0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39篇;相关期刊460种,包括蒲松龄研究、文学教育、大众文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26期中国电影学博士论坛等;电影改编的相关文献由978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庆超、周仲谋、陈伟华等。

电影改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0 占比:30.6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2439 占比:69.25%

总计:3522篇

电影改编—发文趋势图

电影改编

-研究学者

  • 赵庆超
  • 周仲谋
  • 陈伟华
  • 龚金平
  • 刘琼
  • 刘畅
  • 卢忱
  • 周建华
  • 母华敏
  • 滕朝军

电影改编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施严
    • 摘要: 王朔的中篇小说《动物凶猛》是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灵感来源,讲述的是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关于青春的故事.小说是以一个中年人的视角回忆过去,讲述的是一群年轻人带着兽性的青春.虽然小说和电影同样在表现青春情怀,但是两部作品的主题存在差异.本文试从矛盾冲突、人物塑造、观念表达的角度入手,分析不同的情感倾向,展现不同形态艺术作品的不同魅力.
    • 蔡宜然
    • 摘要: 侯咏导演的电影《茉莉花开》一改小说《妇女生活》的悲剧色彩,在影片中加入积极色彩,将挽歌唱成赞歌。本文从电影改编本身入手,看《茉莉花开》如何在小说基础上完成主题蜕变,构建新的女性成长故事;同时再结合其他文学改编作品,探讨改编背后导演意志的强大作用;最后研究《茉莉花开》改编的优缺点,探讨文学作品改编电影的评价标准。
    • 史永杰
    • 摘要: 传统研究通常用小说中的“铅笔盒”来区分香雪和凤娇们,因为它是作为学习的工具,是知识与学问的象征。但实际上,不管铁凝怎样刻意崇高化“铅笔盒”,我们依然能找出这个“宝盒子”的虚荣特征,直至连环画和电影改编的《哦,香雪》,“铅笔盒”才逐渐走出模棱两可的存在,香雪也才稳稳的被定位为:追求学问、渴望现代文明的农村觉醒者。
    • 昝沛妍
    • 摘要: 《日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史的代表作,自刊出以来曾多次被改编为电影、音乐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影片《日出》于1985年上映,电影剧本由曹禺及其女儿万方亲自改编并发表于1984年第三期《收获》。该影片通过多种媒介景观,呈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城市形象,展现了多种力量交织的城市空间。在大众媒介、电影创作者、艺术评论家等多方面的舆论导向推动下,逐渐生成一套具有固定模式和逻辑的城市审美准则。
    • 韩君燕
    • 摘要: 近年来,大量的网络小说被改编为电影,文本和影像两种表达形式如何实现跨越和统一也逐渐成为网络小说改编电影必须面对的难题。本文尝试从借助技术提升实现的现实感与临场感;电影与文本情节改编的取舍;网络小说对电影题材内容的补充价值三方面,对网络文学改编电影比较、分析,试图探查网络文学实现影像转换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缺陷,并尝试构建网络小说改编电影中艺术形式的跨越与弥合路径。
    • 马言
    • 摘要: 根据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成的电影常因为语意的流失及与原著的差异而遭到批判,创作主体也表达了自我的无奈。要知道,电影改编是在基本遵循原著基础上的自我创新,小说中人物、服饰、饮食、屋舍、车驾、山水等具有史实性的内容,都在电影中获得充分的展现,而心理、情感则难以直接呈现。这是因为小说与电影叙事语言不同,进而造成不同表意符号之间的不可通约,但这并不否定电影独立的艺术地位和价值。
    • 陈思博
    • 摘要: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也是文学的艺术,电影和文学都有各自独特的光辉,但二者又无法割裂,是相辅相成的。纵观电影史上许多经典的电影作品,都不乏主创人员在其中投入的人文关怀,而这种人文关怀也是一种可供探讨的文学价值。文学性在电影中的表现力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电影的精彩呈现提供了独特的经验。这种经验会为观众带来一定程度上的思考空间,让观众能够在一个镜头或者是一段台词中找到对于自己、对于生命的贴切阐释。拟从文本之初的电影改编、视听语言中的文学意韵、文学母题在电影中的衍生、经典影片中的文学发现四个维度,探究影视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种种关联及电影表现中的文学价值。
    • 黄思哲
    • 摘要: 相较于初版小说,电影《青春之歌》和后续的小说修改本都增加了“林道静在农村经受考验”的情节。相似的情节在电影改编中被给予了较高的赞誉,小说的修改部分却深受诟病。通过对两者的互文性阅读,笔者发现,由于电影容量的限制,电影的叙事主线更为凝练,加之镜头的快节奏组接,补写情节得以完美嵌入整体叙事。而小说的修改虽紧随电影逻辑,但忽略了两种媒介之间的叙事差异,在文本表达时直接借用电影场景、强行介入阶级意识,更加暴露了杨沫从未有过农村革命经验、从未上过中学的文笔缺陷。因此,读者无法与作者所创作的文学空间共情,只觉真实不足、牵强有余。评价两极的背后,是电影叙事与文学叙事介质、逻辑、个性的裂隙差异。
    • 张筱玲
    • 摘要: 2021年10月22日,改编自张爱玲的经典作品《第一炉香》上映,上映前该作品受到广泛的瞩目与关注,一则源自读者对张爱玲作品的强烈认同而产生的对改编的期待;二则是对该电影制作团队本身的认可。拥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等众多头衔的王安忆担任该片编剧.
    • 韩天应
    • 摘要: “互联网+”理念营造了更为开放、综合性更强的文化环境,现代文化产物可以借由互联网技术进行重新加工、传播,并根据文化本身的独特定位转向不同的区域与空间,从而满足受众对于文化、对于相关文化作品的消费需求。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开始在现代文学创作中崭露头角,其所具备的超现实主义与理想化创作特点逐渐显露出来之后,正在与IP电影这一新素材相互碰撞。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思考在“互联网+”下网文IP与电影改编的融合现状,探讨带动双方有效融合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