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理欲观

理欲观

理欲观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8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3966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船山学刊、齐鲁学刊、求是学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04年当代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理欲观的相关文献由94位作者贡献,包括于钦明、张晓慧、熊吕茂等。

理欲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3966 占比:99.37%

总计:14055篇

理欲观—发文趋势图

理欲观

-研究学者

  • 于钦明
  • 张晓慧
  • 熊吕茂
  • 刘兴淑
  • 张品端
  • 张树俊
  • 李海霞
  • 李玉娟
  • 杨萍
  • 任万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根生
    • 摘要: 张岱以其文辞清丽、情真意切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为人所熟知,故学界对他个性自由、情欲解放的面向阐发甚多。实际上,张岱笃信良知,乃阳明学者,其理欲观并非如此简单。张岱的理欲观尽管带有他那个时代鲜明的特征和现实取向,但他并没有完全超出传统理学家所确立的理欲规范。一方面,张岱标举“痴情”以对抗当时弥漫于社会的自欺与伪善之风,高扬自然性情之真以拒斥僵化的道德礼教;另一方面,他仍严守“天理”“人欲”之二元对立,要求人制欲归理,不为血气缠扰,还性命之初,表现出“绝情”的面向。“痴情”与“绝情”是张岱理欲观的一体两面,也是理解其前后迥然有别的生活方式和态度的关键点。
    • 任彩霞
    • 摘要: 理欲现在儒家思想中一直备受关注.先秦时期,孔、孟、荀在解决理欲问题上秉持较为朴素的节欲观,宋明理学时期主张"存理灭欲"的严苛理欲观,清代以来,儒家学者们在反思批判中提倡"以理导欲"的适度理欲观.摸清儒家理欲观发展的历史脉络,有助于我们在道德理想与生活欲求中求得平衡,更好地促进个人道德发展.
    • 李家奇
    • 摘要: 戴震对程朱理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在批判中形成了以欲为本的理欲统一观——理存于欲,以理节欲.戴震之理欲观的形成首先体现在他对"理"的批判,他认为"理"并非理学家所倡导的至高无上的"天理",而是分理、.条理以及不易之则.理的含义既明,戴震紧接着提出"体情遂欲"的主张,认为"欲"就是人的正当欲求,即血气心知.戴震在反思程朱理学家所提出的"存理灭欲"的基础上,对理与欲的全新阐释,逐渐形成了理欲相互依存的独特的理欲观.戴震之理欲观的建构,推翻了 "理"的决定性地位,重新将"欲"正当化,是对前人特别是宋明时期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的大胆创新.同时,也对后世思想的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肖芬芳; 白欲晓
    • 摘要: 关于戴震的"理欲观",传统研究已经从学术批判与政治批判、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情感主义与智识主义这三个维度展开了丰富而具体的分析,但其中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究的疑难问题。而通过戴震思想所蕴含的修己与治人的维度,可以重新审视戴震的理欲观,并能对传统研究揭示的疑难问题作出新的诠释。首先,戴震以治人为出发点,不仅将程朱主观性和超越性之"理"改造成客观性和公共性之"理",还将程朱个体性和内在性之"欲"改造成社会性和客观性之"欲"。其次,戴震在修己层面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修身标准,提出"庸德"来作为日常生活中所有民众的修身标准。再次,戴震不以道德标准作士人和庶民的区分,而将宋以来儒士所体贴之天理视为"一己之意见",批判其带来的社会治理危害,开启以知识作为士人和庶民的区分标准,显露出不同于传统的近代意识。
    • 刘小玉
    • 摘要: 明末清初,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社会危机.在统治者进行理学统治、文化专制的环境下,理学家悉心考据使理学无力应对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导致一批思想家对宋明理学的反省和批判,酿成明清之际思想启蒙运动,戴震就是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戴震批判宋明理学"理欲对立、以理杀人"的观点,提出人性包含了对欲望的追求和满足.他从自然、必然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理存于欲、理欲统一"的理欲观,进而提出用合理的方式引导人欲使社会维持固有秩序.戴震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冲破了宋明理学的禁欲观念,在哲学上具有反权威、反传统的精神.他提出"理在欲中,以理节欲"的思想,将人们从封建礼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启蒙思想对后世的世俗生活和思想观念影响深远.
    • 王红立
    • 摘要: 王夫之在以"性者生理"为核心内容的人性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欲合一、以理导欲"的理欲观,彰显了深刻的精神哲学意义.这一观点终结了天理、人欲之间长期对立的格局,比较合理地解决了人伦规范与主体欲望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伦理—道德悖论,沟通了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 王红立1
    • 摘要: 王夫之在以“性者生理”为核心内容的人性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欲合一、以理导欲”的理欲观,彰显了深刻的精神哲学意义。这一观点终结了天理、人欲之间长期对立的格局,比较合理地解决了人伦规范与主体欲望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伦理—道德悖论,沟通了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 马金易
    • 摘要: 在朱熹看来,"道心"和"人心"是同一个"心",只不过是看待的角度不同.从追求满足自身欲望的角度看是"人心",从追求和实行天理的角度看则是"道心","道心"即为心的本体,是天理的体现.理欲之辩不是要求人们完全放弃私欲,而是要求人欲要在儒家伦理道德的范围之内."存天理,灭人欲"的工夫在于"学"与"敬",也就是"格物致知"和"克己复礼".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改变当时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现状,因而具有合理性的一面,但他的理欲观为私欲萌芽提供了生长空间和理论支撑,被历代的统治阶级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反人性"的利器,需要警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