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分布
物种分布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6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林业、普通生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101546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盐湖研究、生态科学、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年会暨展览会、第十二次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中药资源保护与产业化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2013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等;物种分布的相关文献由51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永全、房春晖、房艳等。
物种分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1546篇
占比:99.87%
总计:101683篇
物种分布
-研究学者
- 周永全
- 房春晖
- 房艳
- 刘红艳
- 刘萌萌
- 孙杰杰
- 戈海文
- 朱发岩
- 李泽建
- 艾尼瓦尔·吐米尔
- 丛义周
- 傅秀梅
- 刘艳
- 周振
- 周立志
- 姬婷婷
- 孙鹏超
- 孟雪松
- 张壮志
- 张文枫
- 张统
- 徐明锋
- 徐道炜
- 方小军
- 曹铭昌
- 曾晓起
- 李国强
- 李意德
- 李愿会
- 李慧君
- 李晓娜
- 李晓捷
- 李秀芳
- 李键
- 林勇明
- 林明献
- 林晗
- 欧阳志云
- 江鑫
- 洪滔
- 潘金华
- 焦文星
- 王倩
- 王刚
- 王效科
- 王祥福
- 王维枫
- 王荣女
- 王长云
- 甘淑
-
-
昌秋霞;
钟云芳;
张哲;
赵莹;
宋希强
-
-
摘要:
明确物种分布区范围是对物种进行有效保护管理的基础。为全面了解国内外物种分布区预测研究进展及热点,基于Citespace软件,以WOS核心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相关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归纳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研究热点与趋势。结果表明,中外物种分布预测研究发展历程大致相同,可分为初级探索阶段与高速发展阶段;生物入侵范围预测、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格局的影响、Maxent模型的应用等内容是初期的研究热点,基于R语言的多模型联合优化研究、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及扩散路径预测、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动态预测等研究方向是目前的研究趋势与热点。就物种分布预测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
-
裴顺祥;
法蕾;
杜满义;
辛学兵
-
-
摘要:
【目的】量化环境要素对山西省中条山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下物种分布影响,为进一步揭示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中条山油松人工林样地植物和土壤调查数据,分析环境因子对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影响。【结果】环境因子对灌木、草本、藤本物种分布的解释率(校正解释率)分别为45.7%(34.5%)、37.0%(20.4%)、43.4%(30.6%);油松林下物种分布主要受非生物环境影响,海拔和土壤通气性是影响该地区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灌木和藤本分布主要受海拔影响,草本分布主要受土壤通气性影响,且随着海拔、土壤通气性的升高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下降。【结论】地形(海拔)和土壤(土壤通气性)因子对区域群落生境的关键塑造作用所形成的环境筛是影响中条山油松人工林下物种分布的关键性因子。
-
-
崔乔;
何彤慧;
全晓塞;
陈向全;
何玉实
-
-
摘要:
为研究内陆盐沼植物群落的分布对土壤盐分的响应特征,选取鄂尔多斯盐湖盐沼区作为研究区,筛选了肉质耐盐植物群落、苔草植物群落和禾草植物群落3类典型植物群落,开展了土壤含水量、pH、电导率以及Na^(+)、K^(+)、Mg2^(+)、Ca^(2+)、Cl^(-)、SO_(4)^(2-)、CO_(3)^(2-)和HCO_(3)^(-)测定,分析了区内典型植物群落对土壤水盐因子的响应规律。探讨了3类植物群落之间土壤因子含量的差异性;采用相关性分析和CCA分析,评价了3类植物群落多样性及物种分布随土壤因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区内3类植物群落中,土壤盐分含量表现为肉质耐盐植物群落最高,苔草植物群落最低,禾草植物群落居中;植物多样性与土壤中含量最高的Na^(+)和SO_(4)^(2-)的相关性最显著;植物分布同时受到土壤盐分、水分和pH的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可为鄂尔多斯盐湖区土壤盐渍化改良和植被恢复提供理论支撑。
-
-
李云峰;
王燕;
徐宁;
李佳颖;
何平;
孟繁蕴
-
-
摘要:
目的:木贼(Equisetum hyemale L.)作为传统中药,药用历史悠久,本研究目的在于明确木贼在中国境内适宜生长的区域,为开发、保护木贼的野生资源及其人工培育、生产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实验数据参考依据。方法:基于已获得的75个木贼地理分布和47个生态因子,运用最大熵值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对木贼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进行预测,同时对其生境进行分析。结果:木贼在我国分布广泛,适宜分布区面积为327km 2,其中甘肃、陕西南部,贵州、重庆大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山东、辽宁、吉林东部为适宜生长区。结论:MaxEnt模型能够精确的对木贼潜在分布区进行预测,木贼在我国分布广泛,药材资源较为丰富。
-
-
-
-
摘要:
意大利国家研究委员会地中海农林系统研究所(ISAFOM)参与的国际团队开展一项欧洲森林亚冠层微气候温度研究,结果显示亚冠层的气温与自由大气的温度具有明显差异,该研究将有利于更准确地模拟冠层下的生物过程和模式,以及物种分布。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上。在森林中,树冠起到隔热和缓冲次冠层小气候条件的作用,从而影响生物和生态过程。
-
-
李作森;
买吾拉江·衣沙克;
艾尼瓦尔·吐米尔
-
-
摘要:
为查明达坂城山区地衣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在研究区不同海拔设置样地,开展了野外调查和室内鉴定分析。结果表明,达坂城山区地衣共有68种,隶属11目23科38属。其中,茶渍目、微孢衣目和黄枝衣目包含45个种(66.18%),占优势地位。地衣种类组成优势科、优势属和单属科、单种属情况明显,表现出达坂城山区地衣区系的特殊性和单一性。达坂城山区地衣主要由岩面生和地面生地衣种类组成,岩面生地衣占总种数的72.06%,地面生地衣占总种数的27.94%。壳状地衣在研究区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叶状地衣和鳞片状地衣。该地区地衣共生藻类型主要为共球藻和球形绿藻,适应该地区干旱的生境条件。该地区地衣的分布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山地草原带的地衣种类最多,共47种,占总种数的69.12%;亚高山草甸带27种,占总种数的39.71%;高山草甸带25种,占总种数的36.76%。
-
-
周振;
李慧君;
马文;
方小军;
张星;
张统
-
-
摘要:
为减缓水合肼废水对环境的危害,在氯盐介导的环境下,采用铁电极激活过硫酸盐降解水合肼废水。研究了电流强度、Na_(2)S_(2)O_(8)与水合肼的摩尔比、NaCl背景离子强度、初始pH及初始水合肼浓度对水合肼降解率的影响,通过参数优化,获得了最佳运行条件:电流强度0.11 A、Na_(2)S_(2)O_(8)与水合肼的摩尔比2.5、初始pH=6.5、NaCl背景离子强度50 mM,此时30 min水合肼的降解率达到99.5%。活性自由基猝灭试验显示,·OH和·SO_(4)^(-)参与了该过程中水合肼的降解,且主导活性自由基是·OH。
-
-
苏永新;
龚益广;
王锋;
徐明锋;
何春梅;
梁育兴;
王凯;
李春永
-
-
摘要:
采用多响应置换检验、指示种分析等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桉树-阔叶树复层林中不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组成和指示植物,揭示不同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低桉树密度林的物种多样性和个体数稍微高于中、高桉树密度林,中等桉树密度林的均匀度高于其他两者;3种林分的个体数主要组成均为优势种,但物种主要组成为常见种和偶见种;在种面积曲线拟合的结果中,同等面积下,不同桉树密度林分拟合的物种数大小主要为低>中>高;在单因素方差分析中,物种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个体数等指标在不同桉树密度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在多响应置换检验分析中,物种组成与分布在不同桉树密度间有极显著差异;所有林分共有7种指示植物,其中低、高桉树密度林分的指示植物分别有5种、2种,而中等桉树密度林分没有指示值和p值达到标准的指示植物。当桉树密度处于一定范围内时,桉树-阔叶树复层林可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水平。
-
-
李冬森;
颜文博;
王子星;
王琦;
曾治高;
巩会生
-
-
摘要:
2021年5月在秦岭南坡陕西省城固县小河镇柳树店村(北纬33°29′20.7″,东经107°7′57.5″,海拔705 m)采集到臭鼩Suncus murinus(Linnaeus,1766)标本1号。该物种为陕西省兽类分布的一个属、种新纪录。标本腰部两侧各有一臭腺,标本采集地生境为农林群落交错区。本次陕西臭鼩的发现丰富了该物种在秦岭山脉的分布点,将现有的分布点连接成线,同时为臭鼩的分布界线由原长江沿线扩展到了秦岭山脉提供了证据,提示作为东洋界物种,臭鼩的分布在我国已经到达了东洋界的最北界线。
-
-
周振;
方小军;
马文;
李慧君;
赵涛;
张统
-
-
摘要:
伴随我国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航天工业产生的甲基肼推进剂废水对环境的危害逐渐凸显。为提升甲基肼废水的去除效能,采用电Fenton激活过硫酸盐去除甲基肼废水。研究了Na_(2)S_(2)O_(8)与甲基肼摩尔比浓度、电流强度、初始pH、背景离子种类及初始甲基肼浓度对甲基肼降解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_(2)S_(2)O_(8)与甲基肼摩尔比浓度为2.0、电流强度0.05 A、初始pH=5、NaCl背景下,甲基肼10 min内的降解率为96.4%。自由基捕获结果证明,·OH和·SO_(4)^(-)是电Fenton强化过硫酸盐去除甲基肼体系中的主导活性自由基。
-
-
-
-
-
-
张有瑜;
周立志;
王岐山;
邢雅俊
- 《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第九届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广泛收集了安徽省繁殖鸟类的分布资料,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物种生境适宜性分析,预测物种的分布范围并获得数字化的分布图。以404.685km2的425个栅格作为安徽省繁殖鸟类分布格局分析的基本地理单元,基于栅格内的物种分布型组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鸟类地理分布区大致以大别山北缘-巢湖一线为界分为两大组,东洋型物种在整个安徽境内比例均占60%以上,同时呈现由北向南递增的格局;而基于栅格内的物种组成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上可将鸟类分布分成三组,与安徽省气候带的划分基本一致,在区域尺度上可分为7组,显示出与地形地貌之间的密切联系。rn 鸟类热点区分析表明,安徽省所有繁殖鸟类、列入我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繁殖鸟类、列入CITES附录Ⅰ、Ⅱ中的繁殖鸟类及列入IUCN红色物种名录受胁等级的繁殖鸟类的丰富度热点区分别为:皖南山区、休宁山区和青阳、江淮丘陵区、休宁山区。总丰富度热点区与列入各名录的繁殖鸟类丰富度热点区不完全一致,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对鸟类分布造成的影响。
-
-
-
-
-
马强
-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2013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项目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捕鱼港优化区内,通过水位调控和带水刈割相结合的方法,对捕鱼港示范区内400多亩的互花米草进行治理,经过一年的治理,地上部分的灭除率达95%以上,因此水位调控和带水刈割相结合的方法对互花米草的治理卓有成效.尽管互花米草治理措施及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通过鸟类监测发现,互花米草治理区鸟类种类和数量均有增加,特别是水鸟的种类和数量有大幅度的增加.捕鱼港优化区已经成为保护区内鸟类最为集中的区域,一些珍稀濒危鸟类,如黑脸琵鹭、白琵鹭、鸳鸯等也在优化区内栖息.综合鸟类调查的结果,捕鱼港优化区能够在夏季为繁殖夏候鸟提供筑巢地;而在迁徙季节每天的高潮位时则能够为一定数量的鸻鹬类鸟类提供停歇地;同时更吸引到了大量的越冬雁鸭类在其区域内栖息;应该说营建水鸟补充栖息地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较好地达到了主要作为雁鸭类补充栖息地,同时兼顾鸻鹬类鸟类一定需求的建设初衷.
-
-
马强
-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2013年长江湿地保护网络年会》
| 2013年
-
摘要:
本项目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捕鱼港优化区内,通过水位调控和带水刈割相结合的方法,对捕鱼港示范区内400多亩的互花米草进行治理,经过一年的治理,地上部分的灭除率达95%以上,因此水位调控和带水刈割相结合的方法对互花米草的治理卓有成效.尽管互花米草治理措施及工程对大型底栖动物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通过鸟类监测发现,互花米草治理区鸟类种类和数量均有增加,特别是水鸟的种类和数量有大幅度的增加.捕鱼港优化区已经成为保护区内鸟类最为集中的区域,一些珍稀濒危鸟类,如黑脸琵鹭、白琵鹭、鸳鸯等也在优化区内栖息.综合鸟类调查的结果,捕鱼港优化区能够在夏季为繁殖夏候鸟提供筑巢地;而在迁徙季节每天的高潮位时则能够为一定数量的鸻鹬类鸟类提供停歇地;同时更吸引到了大量的越冬雁鸭类在其区域内栖息;应该说营建水鸟补充栖息地的效果已经初步显现,较好地达到了主要作为雁鸭类补充栖息地,同时兼顾鸻鹬类鸟类一定需求的建设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