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煤矸石山

煤矸石山

煤矸石山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7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5036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中国水土保持、洁净煤技术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浙江省地质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年全国矿山开采损害防治与数字矿山学术会议、中国煤炭学会成立五十周年高层学术论坛等;煤矸石山的相关文献由840位作者贡献,包括胡振琪、张成梁、赵平等。

煤矸石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4.87%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5036 占比:94.70%

总计:5318篇

煤矸石山—发文趋势图

煤矸石山

-研究学者

  • 胡振琪
  • 张成梁
  • 赵平
  • 王晓军
  • 许丽
  • 陈胜华
  • 程巍
  • 赵艳玲
  • 张翘楚
  • 郝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解璐毓
    • 摘要: 本文综述了人工复垦造林技术,分析了煤矸石山的立地条件和植物筛选原则,介绍了潞安王庄煤矿三座复垦年限分别为11年的西矸石山、6年的北矸石山、3年的深沟壑矸石山的基本情况、煤矸石山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常用的乔灌木及草本花卉、植物配植模式及生态群丛、煤矸石山施工注意事项,以期对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 崔彦鹏
    • 摘要: 为确保煤矸石能够根除,屯兰矿主要将煤矸石进行集中堆放。以屯兰矿南梁矸石山和周寨沟矸石为例,在研究其矸石分类的基础上,为解决煤矸石山对环境生态的破坏问题,从煤矸石山的选址、防火治理、边坡处理等方面加强提出防治措施,并对最终的防治效果进行总结。
    • 何晓磊
    • 摘要: 文章主要针对煤矸石堆放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进行了探究,按照距离矸石山的不同位置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煤矸石堆放对土壤的影响程度与范围。为使结果更具说服力,横向设置两组类似的样品点,互相印证分析。结果表明:现状条件下,王庄煤矿煤矸石堆放引起的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级为安全,煤矸石附近土壤未受到镉、汞、砷、铜、铅、锌等重金属污染。
    • 高彤; 张永波; 柴丽霞; 陈俊兴
    • 摘要: 为预防煤矸石山氧化发火,抑制矸石山自燃升温,基于热管相变传热原理,在煤矸石山现场开展热管降温效果的单管试验,研究煤矸石山温度分布规律和热管对其内部温度的冷却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热管能够有效降低煤矸石山内部温度,达到抑制升温、预防自燃的目的。60 d内,降温最大值在深度4 m位置,最大值为27°C,平均降温0.45°C/d。水平方向上,矸石与热管距离越近,降温效果越明显,最大控温半径可达3 m,最佳控温半径为2 m;垂直方向上,降温效果随深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小,蒸发段所在深度为降温效果最佳深度范围。
    • 谢斐; 杨再超; 李芳; 田华松; 匡其羽
    • 摘要: 为了解喀斯特地区煤矸石山自然恢复植物群落组成情况,采用经典样方法对六盘水五个煤矿区煤矸石山自然恢复定居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经野外记录、标本采集、拍照和分类鉴定。结果发现:六盘水煤矸石山自然恢复定居植物有26科46属50种,其中优势种为戟叶酸模(Rumex hastatus)、亮叶桦(Betula luminifera)、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和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优势群落是戟叶酸模群落(Rumex hastatus Com.),亮叶桦+戟叶酸模群落(Betula luminifera+Rumex hastatus Com.)和五节芒群落+斑茅(Miscanthus floridulus+Saccharum arundinaceum Com.)。研究表明以上三类自然恢复定居的植物群落能较好地适应喀斯特煤矸石山恶劣生境。
    • 马杰; 张秀; 徐敏; 刘萍
    • 摘要: 以重庆市綦江区某典型煤矸石山周边农用地为研究区,通过分析土壤和玉米重金属含量,掌握其污染特征,应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明主要污染影响因素,并评估通过当地玉米摄入重金属的健康风险。9个土壤-玉米协同点位采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首要重金属污染物为镉(Cd),平均含量为2.39 mg/kg,9个土壤采样点位中Cd污染等级评价为极强污染和重度污染的点位分别占比56%和33%;次要污染物为铬(Cr),Cr污染等级评价为轻微污染的点位占比1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d含量和汞(Hg)含量、铅(Pb)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d、Hg、Pb主要受到煤矸石长期堆存的影响,砷(As)、Cr可能受到农业活动影响。研究区玉米中Cd生物富集系数远大于Hg、As、Pb、Cr。人体健康风险评价表明,各重金属健康风险靶标危害系数(THQ)值均小于1,表明食用当地玉米不会对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 张薇
    • 摘要: 针对神东矿区煤矸石土地复垦及排矸场的生产环境修复工作,以期从根本上改变该矿区排矸场的现有地貌景观,为其他类似地质环境的治理恢复提供科学参考和借鉴。
    • 郝迎宾
    • 摘要: 煤矸石山是煤矿开采中必然产物,对环境生态影响较大.文章阐述了煤矸石的物理化学特征,揭示了煤矸石中有害物质对大气、土壤、水等生态环境污染机理,基于煤矸石山的环境污染属性提出了煤矸石山短期灾害治理与防控和长期彻底消灭煤矸石的对策,其中受充填工艺及路基材料制备成本高、难以普遍推广应用的问题,建议政府出台相关奖助资金政策,助推行业、企业消灭煤矸石山的积极性.
    • 杨鑫光; 李希来; 王克宙; 李志炜; 马盼盼
    • 摘要: 煤矿开采过程伴随着大量煤矸石和废弃物的堆积,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危害,恢复受损煤矿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许多研究者从煤矸石山土壤和植被恢复技术、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各有侧重地提出相应恢复措施,对于指导当地生态恢复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绝大部分研究综述均未深入分析煤矸石山生态恢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未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长期稳定性考虑设置恢复路径。基于此,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归纳出煤矸石山恢复过程中的地质安全、土壤环境、植被恢复、种群繁衍、生态系统稳定等方面关键问题,从恢复前后逻辑关系和生态系统整体性考虑,设计出边坡稳定性处理及整形、土地复垦、物种选择、人工建植、土壤种子库形成、种群繁衍与更新、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性评价、补充措施等一整套煤矸石山生态恢复的主要路径和方法,对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恢复的基本途径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为煤矸石山生态系统恢复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 孙涛; 宋世杰; 常青; 王晨晨; 张艳杰; 彭芮思; 王艺
    • 摘要: 煤矸石地表堆积是我国东部煤矿区生态环境破坏的典型形式,造成堆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防控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以河北峰峰矿区某在用煤矸石山周边(方圆300 m以内)浅层土壤(垂直深度4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定Cu、Cr、As、Pb这4种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含量,基于生物活性系数(MF)和生态风险评价编码法(RAC)计算与评价4种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及生态风险,剖析4种土壤重金属形态组成与生物有效性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煤矸石的堆存具有提高周围土壤中Cu、Cr、As、Pb有效态质量分数和降低残渣态质量分数的效应,且与距煤矸石山的水平距离成反比,当水平距离达到或接近300 m时,该效应基本消失。(2)土壤总有机碳(TOC)质量分数与4种重金属有效态质量分数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6,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p<0.05),是影响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空间变化特征的主要因素。(3) 4种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的空间变化特征可分为2个类型,Ⅰ类为“MF值一般大于3,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如Cu、Cr,Ⅱ类为“MF值一般小于3,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同质性”,如As、Pb。(4)当距煤矸石山水平距离分别小于80和40 m时,土壤重金属Cu、Cr的MF平均值超过中等风险水平阈值的60%,应予以重视。建议综合考虑煤矸石山存续状态、土壤重金属累积效应及生物有效性空间变化特征等因素,制定煤矸石堆积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精准防控及安全利用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