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校
点校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544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3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2291篇;相关期刊335种,包括文史知识、读书、中国学校体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第十一次大肠肛门病学术研讨会等;点校的相关文献由49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继光、汪少華、李桂花等。
点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2291篇
占比:99.42%
总计:92828篇
点校
-研究学者
- 杨继光
- 汪少華
- 李桂花
- 郭齊1
- 刘祖国
- 宋汉瑞
- 崔文印
- 李淑燕
- 王天海
- 邵春驹
- 黎業明1
- 于文博
- 任連明
- 任鹏波
- 佟辉1
- 刘青松
- 唐生周
- 宋立民
- 宏图
- 尹波1
- 康俊杰
- 张俊之
- 张妍
- 张秀清
- 张竞艳
- 張宗友
- 徐俊
- 徐永春
- 方健1
- 方光禄
- 本刊记者
- 朱晓明
- 李暢然1
- 李逸安
- 杨坚
- 王义耀
- 王其和
- 王勇
- 王祖霞
- 王立东
- 申淑华
- 胡云晖
- 舒韶雄
- 范艳丽
- 袁津琥
- 赵守俨
- 赵素青
- 车承瑞
- 邵杰
- 邹金贤
-
-
杨海文
-
-
摘要:
“杀之三宥之三”一语,出自苏轼的名作《省试刑赏忠厚之至论》。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如下: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第1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页)两宋有关苏轼“何须出处”的典故,亦出自于此。诸如赵令畤《侯鲭录》即有所记载,孔凡礼点校如下:东坡先生召试直言极谏科时,答《刑赏忠厚之至论》有云:“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
-
王延红
-
-
摘要:
古籍点校是对古籍标点、校订的简称。在点校古籍的过程中,点校者会融合编辑、校对、批注、点评等方法,将古籍整理成内容可靠、便于进一步阅读和研究的出版物。一本精良的点校本古籍的点校过程和方法对当今的图书编校工作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汝企和先生点校的《续编两朝纲目备要》自1995年7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以来,因点校质量高,备受学界好评。2013年11月重印,足以证明该点校本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文章谨以《续编两朝纲目备要》点校本为例,就古籍点校对图书编校工作的启示加以详细分析和说明。
-
-
赵海涛
-
-
摘要:
周锡山于1988年6月在点校整理本《续侠义传》的“后记”中提到此书的相关情况:“《续侠义传》十六回,为赵景深先生(1902-1985)藏书。景深师仙逝后,据其生前所愿,全部藏书皆捐献给其任教之复旦大学图书馆。此书亦已同归彼处”,“此书未署作者姓氏名号及出版、刻印者。线装四册,刻印字体精美。框高四寸八分,宽三寸。叶十行,行二十三字。中缝有书名《续侠义传》和回数、页码。从书品、纸张和刻印字迹等分析,当系晚清刻本。公、私藏书未见著录,古典小说版本研究著述也从未提及此书”,又说“本书系孤本,无他本可校,故举凡个别错字,皆据文意径改”。但据当代藏书家黄裳(1919-2012)于《来燕榭文存二编》中的记载来看,此书应非孤本,其作者很有可能就是晚清名臣张佩纶(1848-1903)。
-
-
杨永福
-
-
摘要:
点校说明:一、《新编麻栗坡特别区地志资料》系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根据云南省政府采访边地资料的指令,由当时的麻栗坡对汛督办署派人搜集整理汇编而成,共分上、中、下三卷,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晚清民国时期麻栗坡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种类及习俗、政治、经济、教育以及文化遗迹等方面的情形。
-
-
叶方碧
-
-
摘要: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主要作用有如下三种:①表示停顿;②表示语气;③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文言文最本初的面貌是没有标点的,标点是由后人为方便阅读而点校的。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的一项基本能力。平时,我们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在于能通过熟读,“因声求气,涵泳诗韵”,培养文言文语。
-
-
邸召鑫
-
-
摘要:
《梦蕉亭杂记》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近代史料笔记,对研究近代词汇、历史有着重要意义,然收入中华书局《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点校本存在着文字、释例等方面的错误,因此,很有对其进行一番校勘的必要.
-
-
-
-
摘要:
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史学家、编辑家。曾参与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及编辑出版工作,是点校本《史记》的主要参与者和责任编辑,被誉为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并独立承担了《后汉书》的点校工作,为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
-
-
-
摘要:
宋云彬(1897—1979),浙江海宁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文史学家、编辑家。曾参与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点校及编辑出版工作,是点校本《史记》的主要参与者和责任编辑,被誉为点校本"二十四史"责任编辑第一人,并独立承担了《后汉书》的点校工作,为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纪念宋云彬先生,继承和发扬其精神,宋云彬先生后人将其生前所藏82件书画作品,举行专场义拍,并将拍卖所得全部捐出,用以设立"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对古籍整理出版优秀成果和编辑人员进行奖励。
-
-
绿茶;
郑培凯(口述)
-
-
摘要:
郑培凯出生、成长于台湾,儿时生活条件良好。三岁左右时,他在母亲启蒙下开始阅读小人书,中学时开始接触中国古代文学,并独立点校、阅读《资治通鉴》,拥有良好的古文功底。先是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后兴趣转向历史。1970年后留学美国,先后师从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余英时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