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活苗
灭活苗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41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38762篇;相关期刊129种,包括甘肃畜牧兽医、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中国动物保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首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12次学术研讨会等;灭活苗的相关文献由98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杰、李秉鸿、赵坤等。
灭活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8762篇
占比:99.02%
总计:39147篇
灭活苗
-研究学者
- 刘杰
- 李秉鸿
- 赵坤
- 刘来利
- 李元新
- 沈志强
- 王必成
- 马辉
- 严隽端
- 付利芝
- 冯玲霞
- 徐登峰
- 时红攀
- 曹国文
- 李惠军
- 李琳
- 林甘
- 袁远
- 赵恒章
- 鲁承
- Muta.A
- 付朝阳
- 任卫科
- 任正平
- 任灵芝
- 何日文
- 余燕
- 侯卫东
- 刘伟
- 刘全
- 刘剑霞
- 刘娣琴
- 刘忠贵
- 刘洪云
- 刘玉华
- 刘瑞生
- 刘畅
- 刘金华
- 单虎
- 吴庭才
- 吴延功
- 周末
- 周鑫
- 唐满华
- 姜金庆
- 姬星宇
- 孙怡朋
- 孙英峰
- 崔峰瑞
- 常志顺
-
-
沈亚菊;
冯高乐;
邵高;
朱赞;
张志方;
夏天中;
林瑞平
-
-
摘要:
为了解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苗在不同温度下对免疫效果的影响,本试验将160羽27日龄黄羽肉鸡随机分成4个组,每组40羽,分别注射不同温度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H5N1 Re-11株+Re-12株,H7N9 H7-Re3株),评价其免疫抗体效价和免疫后不良反应。结果显示:接种29~31°C疫苗组受免鸡群应激反应较小,免疫28 d后剖检可见疫苗颗粒在注射部位及周边肌肉组织中分解吸收较好,免疫副反应优于其他温度组;首免14 d后4个组抗体均能达到免疫保护效价之上(>4log_(2)),4个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28 d时,29~31°C组的抗体平均滴度均低于23°C以下各温度组,但仍保持在保护效价之上,且4个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首免28 d和二免28 d,H5N1 Re-11株+Re-12株,H7N9 H7-Re3株抗体可达到峰值水平,在抗体产生时间和消长规律上表现一致。结果表明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苗在6~31°C时能保证免疫效果,29~31°C时疫苗吸收效果较好,且注射部位肌肉内疫苗颗粒残留与疫苗注射温度呈反比,温度越高残留越少。
-
-
汪梦竹;
蒲飞洋;
赵泽阳;
冯茜莉;
李易聪;
王慧慧;
马忠仁;
李倬
-
-
摘要:
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蓬勃发展,疫苗的品种日益丰富,生产方式也日益优化。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暴发以来,围绕COVID-19疫情防控与相关疫苗研发成为时下全球关注的焦点,各种类型疫苗的研究力度进一步加强。虽然传统灭活苗在COVID-19的预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其他新型疫苗在其他病毒类病原微生物的预防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传统疫苗以及新型基因工程疫苗在研发过程中的新发现、新特点,其中,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以及核酸疫苗均展现出研发的潜在价值;同时对各种不同类型疫苗目前的研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以及免疫策略的制定提供借鉴。
-
-
万明;
曹中赞;
于堃;
卢立志;
栾新红
-
-
摘要:
鸭疫里默氏菌病是严重危害鸭健康的细菌传染病之一,该病具有四季多发、传播途径广泛、其致病菌可在养殖场长期存在、经常继发或并发于其他疾病等特征.临床上,疫苗免疫是防控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重要方法.目前鸭疫里默氏菌疫苗主要有活疫苗、灭活疫苗、多价苗、联苗、菌体成分疫苗等,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因此研究更理想的疫苗是控制鸭疫里默氏菌病的重点.近年来,根据当地鸭疫里默氏菌血清型流行情况筛选当前流行血清型毒力较强的菌株研制灭活疫苗之外,还有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原生质体结合的联苗和菌体成分疫苗.本文综述了鸭疫里默氏菌疫苗的研究、应用及应用效果和前景,同时讨论了各类型疫苗的优缺点,以期为以后鸭疫里默氏菌病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
-
-
-
仲学峰
-
-
摘要:
免疫接种是预防赛鸽疫病的一项重要措施,主要是通过接种疫苗激发赛鸽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从而达到预防赛鸽病的目的。疫苗,我们习惯上把细菌、病毒等制成的预防特定疫病的生物制品通称为疫苗。疫苗的种类很多,按苗(毒)株的活性可分为活苗(弱毒苗、中等毒力、强毒力等)和灭活苗(死毒苗)两大类;按剂型又可分为冻干苗、水苗、油乳苗.
-
-
-
-
刘晓婧;
丛雁方;
魏波;
王宏华;
王艳玲;
蒋贻海;
袁延文;
张春革
-
-
摘要:
基于对市场现有佐剂产品的了解取不同佐剂产品作比较, 以禽类疫苗为例.选取鸡新城疫、禽流感 (H9亚型) 二联灭活苗 (Lasota株+WD株) 灭活后抗原液, 按不同佐剂的配苗比例分别配制灭活苗, 验证其免疫效果.将添加不同佐剂配制的灭活苗分别免疫7日龄商品肉鸡, 分6组, 每组30只, 其中1~5组分别免疫5种不同佐剂配制的禽流感灭活疫苗, 6组为空白对照, 各免疫0.3ml/只.分别于免疫后14、21、28、35d采血, 离心后取血清, 利用血凝抑制方法分别检测鸡新城疫和H9亚型禽流感血清抗体.计算抗体平均滴度.试验结果显示, MF59、GEL02和ISA70VG等新型佐剂较传统佐剂均能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且能使机体在短期内快速产生免疫应答反应并能很好的维持其抗体水平.
-
-
-
王传禹;
赵蓉;
张永仙;
任正平;
常志顺;
杨斌;
杨向东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
| 2006年
-
摘要:
本研究用自行分离和鉴定的鸭大肠杆菌地方致病菌株按适当的比例制备细菌悬液,灭活后加入佐剂,制备鸭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免疫接种雏鸭10 d后已产生较好免疫,14 d免疫力已很坚强;接种21 d后的攻毒保护率为96.67%(29/30).田间应用:在宜良县8个鸭场及周边地区,先后免疫接种36.4万只雏鸭,对鸭大肠杆菌病的保护率平均达97.36%,商品肉鸭出栏率由83.44%提高到94.86%,收到明显的效果.
-
-
-
郭雨丝;
陈颖钰;
赵刚;
郭爱珍
- 《第七届全国牛病防制及产业发展大会》
-
摘要:
牛支原体病是由牛支原体引起的,以肺炎、结膜炎、关节炎、中耳炎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牛支原体的致病机理和毒力相关因子还不是很清楚,但有研究发现可变表面脂蛋白、黏附因子等可能与致病相关.目前国内外用于确诊牛支原体病的主要方法包括病原体的分离鉴定、核酸诊断和血清学检测等;牛支原体疫苗(灭活苗)被认为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可检测的IgM、IgG1、IgG2、和IgA等抗体反应.预防该病可通过加强牛群引进及饲养管理,对已发病牛群进行疫病控制与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来实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