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B
COB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3年内共计2827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电工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735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机电工程技术、中国照明电器、照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一届全国LED产业与技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COB的相关文献由3040位作者贡献,包括苏佳槟、龚文、黄巍等。
COB
-研究学者
- 苏佳槟
- 龚文
- 黄巍
- 曾伟强
- 王孟源
- 王跃飞
- 王芝烨
- 冯云龙
- 周志勇
- 李金龙
- 陈智波
- 徐炳健
- 李建胜
- 王志成
- 石超
- 董挺波
- 董达胜
- 周明
- 夏正浩
- 夏雪松
- 张立光
- 曹葵康
- 李宗涛
- 唐佳
- 李善良
- 王晖
- 范林林
- 孙婷
- 杨帆
- 欧阳响堂
- 段吉安
- 谢智寅
- 郑瑛
- 曾照明
- 李明珠
- 毛卡斯
- 肖国伟
- 黄飞
- 李主海
- 李云刚
- 李恒彦
- 林威
- 罗明浩
- 刘熙雷
- 卢胜强
- 史现伟
- 吕志杰
- 唐双文
- 孟庆婷
- 屈俊海
-
-
温作杰;
李炳乾;
张荣荣;
杨明德;
刘建平;
夏正浩;
冯振聪
-
-
摘要:
为了提高COB封装LED光源的抗硫化性能,利用环氧树脂和高折硅胶优异的防渗漏性能,设计了分别带有环氧树脂和高折硅胶保护涂层的COB LED光源,并使用高温加速方法对新结构光源的抗硫化性能进行了实验探究。结果表明,涂覆环氧树脂保护层的光源并没有产生硫化现象,涂覆高折硅胶保护层的光源发生了轻微硫化,相较于未涂覆保护层的光源其抗硫化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还对增加涂层前后光源的光色参数进行了测量,发现增加涂层后,光源的色温等参数会有一定程度的改变,需要在光源设计或使用时提前考虑。
-
-
张园园;
周炳海
-
-
摘要:
针对客户反馈的关于56ASD机种存在不良率高问题,采用六西格玛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其在COB制程中的生产流程,通过界定、测量、分析、改进、控制五个阶段,分析引起不良的主要因素是灰尘,识别灰尘存在的潜在因子,通过FMEA确定根本原因并加以改善,使该机种在后续生产中良率有了很大的提升,减少了因此不良而产生的报废,节约了成本.
-
-
-
王薇;
李涛;
陶璐璐;
王梦
-
-
摘要:
本文采用浸渍-干燥法和化学还原法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制备了非晶态硼化钴合金-还原石墨烯(CoB-RGO)/棉织物柔性复合电极.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对CoB-RGO/棉织物复合电极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Co2+浓度为0.14 mol/L时非晶态CoB呈相互交错开放型3D片状结构.与非晶态CoB/织物和RGO/织物复合电极相比,非晶态CoB-RGO/棉织物复合电极表现出更为理想的电化学性能.当电流密度为0.25 mA/cm2,非晶态CoB-RGO/棉织物复合电极的比电容为218.8 F/g.此外,非晶态CoB-RGO/棉织物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受折叠次数和折叠角度的影响较小,表明其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
-
张博文;
孙莉萍
-
-
摘要:
光模块因其实现光电转换功能,而在当今整个光通信网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100G光模块协议规范及设计标准,介绍了一种100G QSFP28 CWDM4光收发模块的设计方案,分析了其工作原理,并在传统BOX接收端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COB技术的接收端设计方案,并通过测试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优化和测试的结果表明,基于COB技术的接收端设计方案可行,且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滞回,在工作温区灵敏度优于-11.5 dB,其各项性能指标符合协议的标准,能够满足100G以太网的传输需求.
-
-
康茂
-
-
摘要:
为了能更准确地测试COB (chip on board) LED各项参数,COB器件必须在接近工作温度85 °C时再进行相关测试.设计出一种在加热系统中,集耐高压测试、分光测试和微点亮识别不良和包装等多功能的一体机,实现COB加热测试自动化生产,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检测精度高.为了兼容大部分的COB尺寸,上料采用图像识别自动上料,探针、对齐机构采用可调整设计,方便快速换产.经实际应用证明,该设备自动化程度高、测试准确、生产效率高、运行稳定,满足客户生产需求.
-
-
-
杜元宝;
张耀华;
张日光;
林胜
-
-
摘要:
如何实现LED光源的调光、调色是实现LED智能照明的关键.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新型荧光粉涂敷调光、调色COB封装结构的设计,该设计采用蜂窝式的排列方式,可以在同一个光源、同一个发光面内实现不同色温的自由变换,同时确保色温变化的同时光源出光角度维持不变.该封装结构采用新型荧光粉涂敷封装设计,与传统LED光源器件相比具有耐高温、出光均匀、高可靠性等优势.
-
-
毛炳雪;
冼洁强;
黄水华;
关志华
-
-
摘要:
本文分别采用刷锡与点锡工艺制备出了倒装COB光源,并对两种工艺的COB产品性能及可靠性进行了评估.X-Ray探测仪检测表明点锡工艺制备的COB焊接层空洞大而集中,空洞率显著偏高.热阻测试结果表明空洞导致热阻偏大,散热效果差,结温显著偏高,进而导致光衰老化严重,最终导致COB产品光电性能发生变化.采用刷锡工艺,锡膏涂覆均匀一致,得到的COB产品经高温老化1000 h后,光维率保持在95.6%,高温高湿老化1000h后,光维率仍保持在95%以上,产品性能稳定可靠.
-
-
-
朴永哲;
山下光雄;
室冈义胜;
范圣第
- 《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
| 2005年
-
摘要:
化学合成维生素B12 需要经过70 多步化学反应,因此维生素B12 的生产只能通过微生物发酵并结合适当的后期化学修饰来完成。为了提高维生素B12 的生产能力,笔者尝试了在丙酸菌上表达了与维生素B12 合成有关的hem, cob和cbi等10 个基因(组)。在丙酸菌转化株中,表达了cobA, cbiLF或cbiEGH时维生素B12 的产量分别比对照株提高了1.7, 1.9 或1.5 倍,而cobU和cobS的表达对丙酸菌维生素B12 的产量无明显影响。此外还成功地构建了丙酸菌的多基因表达系统,它们包括从Rhodobacter sphaeroides的hemA和丙酸菌的内在基因hemB和cobA。多基因表达系统转化株的维生素B12 产量达到1.7mg/L,比对照丙酸菌提高了2.2 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