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养技术
混养技术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19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农业经济、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52644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河北渔业、科学养鱼、当代水产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等;混养技术的相关文献由558位作者贡献,包括邓厚群、于忠诚、任方旭等。
混养技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2644篇
占比:99.73%
总计:153054篇
混养技术
-研究学者
- 邓厚群
- 于忠诚
- 任方旭
- 刘德永
- 唐玉华
- 宋传民
- 宋长太
- 张水波
- 李为学
- 李才根
- 林立明
- 王树海
- 吴世凯
- 周丽斌
- 姜琴
- 徐承旭
- 杨春
- 毛国庆
- 江金潮
- 汪凤敏
- 熊良伟
- 王兴礼
- 王大建
- 王建国
- 王忠民
- 王权
- 肖启东
- 蔡建中
- 赵城南
- 郭亮
- 陈步丹
- 陶桂庆
- 随洪信
- 于千桂
- 付家隆
- 刘刚
- 刘小平
- 刘新洁
- 刘桂友
- 刘瑞兰
- 刘艳春
- 吴永君
- 周志新
- 周盘良
- 孙志周
- 孙志新
- 宫修清
- 崔玉龙
- 张枫
- 张永旺
-
-
陈奕彬;
李色东
-
-
摘要:
笔者经过多年的养殖探索,总结出红螯螯虾与南美白对虾成功混养技术要点,养殖成活率可达80%以上。现将技术要点做简单介绍,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一、清塘与消毒1.晒先将水排尽,曝晒至池底变干(以沙土变白、污染物易于清除为准)。2.清清掉池底特别是排污区由于残饵、粪便、死虾、有机残骸等形成的污染物。3.冲用高压水枪或水泵抽水冲洗,洗至水不黑为止。
-
-
罗国武;
王广军
-
-
摘要:
罗非鱼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能够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提高单位养殖水体的经济产出;还可通过鱼摄食病虾这一途径有效控制对虾发病死亡,对虾成活率较高;而且鱼虾混养,一般只投罗非鱼料,而对虾以摄食罗非鱼残饵与天然藻类、浮游动物为主,这样不但充分利用了饲料,还能有效控制饲料对水体的污染,维持好鱼虾的生长环境,实现生态健康养殖。
-
-
朱小发
-
-
摘要:
近年来,随着池塘高效集约化、高密度混养技术的不断提高,池塘的种苗、饲料、施肥等投入不断增加,经过长时间养殖,池塘底部的淤泥也在不断增厚。通常池塘淤泥的厚度>60 cm,一些集约化鱼塘淤泥厚度甚至达到120 cm。当池塘中有害微生物的数量急剧增加时,会破坏池塘中原本的酸碱平衡,酸度的升高会破坏水质,进而导致鱼类自身抵抗力下降,最终造成鱼类疾病暴发和流行,影响池塘的养殖产量。
-
-
陈梅
-
-
摘要:
cqvip:随着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和养殖数量的增多,使各种水生物疾病的发生概率逐渐增大,制约了对虾养殖生产和发展。如何有效预防对虾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已成为养殖业不可回避的问题。1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的成因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通常可以根据不同的养殖需要,选择混合品种的不同型号。而对于不同品种的鱼类,在混合养殖中的病害防治原则也有所不同。
-
-
-
陈昌瑞
-
-
摘要:
近年在福建省大田山区发展的"沼-萍-鱼"淡水鱼类混养模式,有效解决了的养殖尾水不达标问题,并能大幅减少配合饲料的投入量,降低养殖成本,具有投入少、生态、环保等优势。现将在大田县百盛家庭农场的养殖示范结果总结如下,供养殖户参考。
-
-
夏正东
-
-
摘要:
随着南美白对虾在我国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各种养殖病害的发生的概率逐渐增加,对水产养殖者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效益,并且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这已成为对虾养殖生产和发展的最主要制约因素.而如何有效防止养殖病害的发生和危害,已成为对虾养殖生产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
-
周世明
-
-
摘要:
2017年万州区在推广藕田混养黄鳝泥鳅技术中,莲藕产量达1200kg/亩,黄鳝产量达580kg/亩,泥鳅产量达450kg/亩,采取这种混养技术,实现了黄鳝泥鳅与莲藕的互生共养。现就藕田黄鳝泥鳅混养技术介绍如下。1.藕田选择与修造藕田选择时,要求土壤疏松肥沃,水源充足无污染,排灌方便,电源靠近,单个田块在2亩左右。
-
-
张君
-
-
摘要:
翘嘴红鲌和甲鱼都是目前水产市场颇受消费者欢迎的水产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郧南区潘家湖水产养殖场在2019年拿出了45亩池塘开展翘嘴红鲌成鱼和甲鱼的混养技术试验,获得了亩平收入8710元的较好效益,亩净增加收入2560元。现以一口5.3亩的池塘为例,将其混养试验过程与结果总结如下:一、池塘条件与改造1.池塘条件池塘环境安静,位于渔场东侧的八口池塘,总面积为45亩,水源为潘家河水库水,水质符合国家渔业养殖用水标准。
-
-
林建忠
-
-
摘要:
武平县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处,有丘陵山坳池塘约6000亩,近年来,为充分利用养殖水体资源,挖掘丘陵山坳池塘的生产潜力,我县尝试利用丘陵山坳池塘特点,按照养殖技术规范在"四大家鱼"高产高效养殖基础上,根据鱼鳖在池塘中生态位置的不同,以仿野生养殖鳖的方式进行鱼鳖混养。
-
-
佟延南;
王德强;
李芳远
- 《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吉丽罗非鱼是上海海洋大学李思发教授研发的海水罗非鱼新品种,具有理想的耐盐性和生长速度,适合盐度10~25水体养殖,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咸水和海水养殖资源.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在海南省海口市三江农场对虾养殖场进行2年两造吉丽罗非鱼和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 Boone)混养试验.试验结果:吉丽罗非鱼平均亩·产764.0kg,南美白对虾平均亩产103.0kg;该养殖模式利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增产增收,促进海南低位池塘单纯养虾模式向鱼虾混养模式过渡和转型,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
-
严正凛
- 《2012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前广泛采用的贝类养殖方式是网笼养殖,但是其在笼内放养一定时间后,一些海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会在贝壳表面和养殖箱笼的表面附着,从而影响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贝类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污损生物对养殖贝类和养殖器具的危害,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不同的海域,附着生物各不相同.本研究以杂交鲍[即皱纹盘鲍大连群体与盘鲍(H discus discus)日本群体的杂交及其后代]与甲虫螺(Can,tharus cecillei)为研究对象,研究两者混养下附着生物的防除效果及杂交鲍的生长情况,以及不同混养方式对鲍存活率的影响。本试验旨在寻求鲍螺混养的最佳比例,以提高鲍养殖的产量和缩短鲍养殖的周期。
-
-
王大建;
张新军;
汤天堂;
赵城南
- 《2007年全国海水养殖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河鲀的种类很多,目前人工养殖的河鲀主要是红鳍东方鲀,俗称"挺巴鱼",其肉质鲜嫩,美味可口,营养极为丰富,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开展人工养殖具有生长快、经济效益大等优点。为了综合利用养殖水体,在对河鲀与对虾的生活习性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笔者把河鲀与对虾进行混养,对虾以河鲀残饵、粪便为饵料,既提高了饵料利用率,又有利于水环境的安全稳定;河鲀能够将患病害的虾吃掉,防止疾病蔓延,且其体表分泌的黏液能够抑制水中病菌的滋生;由于日本对虾的昼伏夜出,故二者的活动与摄食基本上互不影响。所以,河鲀与对虾能够互利共生,大大提高生产效益。
-
-
马晓娜;
刘鹰;
李甍;
孙国祥
- 《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养殖废水进行了牡蛎和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研究了大西洋鲑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氮磷营养盐、COD和悬浮颗粒物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方式较牡蛎和龙须菜单独处理养殖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其中,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比为1∶2(牡蛎540g,龙须菜150g)时,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处理效率最佳,其对氨氮、硝氮和总磷去除效率分别为69.08%、57.97%和47.34%,对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7.16%和73.17%.
-
-
马晓娜;
刘鹰;
李甍;
孙国祥
- 《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养殖废水进行了牡蛎和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研究了大西洋鲑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氮磷营养盐、COD和悬浮颗粒物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方式较牡蛎和龙须菜单独处理养殖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其中,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比为1∶2(牡蛎540g,龙须菜150g)时,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处理效率最佳,其对氨氮、硝氮和总磷去除效率分别为69.08%、57.97%和47.34%,对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7.16%和73.17%.
-
-
马晓娜;
刘鹰;
李甍;
孙国祥
- 《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养殖废水进行了牡蛎和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研究了大西洋鲑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氮磷营养盐、COD和悬浮颗粒物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方式较牡蛎和龙须菜单独处理养殖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其中,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比为1∶2(牡蛎540g,龙须菜150g)时,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处理效率最佳,其对氨氮、硝氮和总磷去除效率分别为69.08%、57.97%和47.34%,对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7.16%和73.17%.
-
-
马晓娜;
刘鹰;
李甍;
孙国祥
- 《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养殖废水进行了牡蛎和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研究了大西洋鲑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氮磷营养盐、COD和悬浮颗粒物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方式较牡蛎和龙须菜单独处理养殖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其中,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比为1∶2(牡蛎540g,龙须菜150g)时,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处理效率最佳,其对氨氮、硝氮和总磷去除效率分别为69.08%、57.97%和47.34%,对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7.16%和73.17%.
-
-
马晓娜;
刘鹰;
李甍;
孙国祥
- 《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养殖废水进行了牡蛎和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研究了大西洋鲑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氮磷营养盐、COD和悬浮颗粒物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方式较牡蛎和龙须菜单独处理养殖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其中,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比为1∶2(牡蛎540g,龙须菜150g)时,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处理效率最佳,其对氨氮、硝氮和总磷去除效率分别为69.08%、57.97%和47.34%,对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7.16%和73.17%.
-
-
王年斌;
崔维喜;
苏鹤声;
周泓;
马志强
- 《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
| 2000年
-
摘要:
对虾、扇贝和鱼的混养,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关系,建立了新型的物质利用体系.本文利用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补充试验,通过对总有机碳(TOC)、沉积有机物(SOM)、化学耗氧量(COD)、pH值以及对虾成活率(SUR)等项目的监测,考察了对虾与扇贝和鱼的构成对水化学因子和对虾存活的影响,揭示并探讨了对虾、扇贝和鱼在围隔养殖中相生相养的新型生态关系.结果表明:鱼因子与TOC、SOM和COD成正相关;与pH值和SUR成负相关.并且与TOC和COD的相关关系较显著;与pH值和SUR的相关性极其显著.扇贝因子与TOC、SOM和SUR成正相关;与COD成负相关.但只与SOM的相关性显著,最优水平为SC.即,混养鱼类数量应为对虾数量的20℅;扇贝数量为对虾的60℅~70℅.优化组合后,池内沉积指数下降74.9℅;总有机碳下降52.2℅;经济生物载荷量提高了83.3℅,生态容量可提高266.7℅.并运用多元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二元正交多项式回归方程.
-
-
王年斌;
崔维喜;
苏鹤声;
周泓;
马志强
- 《2000年中国水产学术年会》
| 2000年
-
摘要:
对虾、扇贝和鱼的混养,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关系,建立了新型的物质利用体系.本文利用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补充试验,通过对总有机碳(TOC)、沉积有机物(SOM)、化学耗氧量(COD)、pH值以及对虾成活率(SUR)等项目的监测,考察了对虾与扇贝和鱼的构成对水化学因子和对虾存活的影响,揭示并探讨了对虾、扇贝和鱼在围隔养殖中相生相养的新型生态关系.结果表明:鱼因子与TOC、SOM和COD成正相关;与pH值和SUR成负相关.并且与TOC和COD的相关关系较显著;与pH值和SUR的相关性极其显著.扇贝因子与TOC、SOM和SUR成正相关;与COD成负相关.但只与SOM的相关性显著,最优水平为SC.即,混养鱼类数量应为对虾数量的20℅;扇贝数量为对虾的60℅~70℅.优化组合后,池内沉积指数下降74.9℅;总有机碳下降52.2℅;经济生物载荷量提高了83.3℅,生态容量可提高266.7℅.并运用多元正交多项式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二元正交多项式回归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