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红螯螯虾

红螯螯虾

红螯螯虾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386篇,主要集中在水产、渔业、动物学、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2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640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河北渔业、科学养鱼、当代水产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七届世界华人虾蟹类养殖研讨会、第六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南方十三省区市水产学会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等;红螯螯虾的相关文献由620位作者贡献,包括顾志敏、杨慧赞、王瑞等。

红螯螯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2 占比:0.8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640 占比:99.13%

总计:24855篇

红螯螯虾—发文趋势图

红螯螯虾

-研究学者

  • 顾志敏
  • 杨慧赞
  • 王瑞
  • 包景文
  • 曹过
  • 沈夏
  • 袁霞
  • 吴志新
  • 林勇
  • 贾永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施懿; 文亮; 陈睿; 李纯; 刘小燕
    • 摘要: 1红螯螯虾简介红螯螯虾,主要指澳洲淡水龙虾,隶属拟螯虾总科滑螯虾属。外壳光滑坚硬,体色呈淡青绿色。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头胸部比一般克氏原螯虾稍大,该虾与同属其他滑螯虾区别的显著特征是其头胸甲背面前部有4条脊突,居中两条比较长和粗,从额角向后伸延;另两条较短小,从眼后棘向后延伸。
    • 陈国伟; 郑诚; 沈丽红
    • 摘要: 2021年在上海浦东新场镇某合作社开展河蟹套养红螯螯虾生态养殖试验,在河蟹基本放养模式基础上套养一定量的红螯螯虾能够提高饵料利用效率与单位池塘的产出,最终提高经济效益,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一、材料与方法1.河蟹池条件河蟹池1口,总面积共5亩,远离工业区,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渠分开配置,水质状况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池塘平均水深1.5米,池埂配置塑料板防逃设施。2.放养前准备工作及时清除池塘底部过多的污泥,使厚度保持在5~10厘米;使用生石灰全池泼洒的方法进行池塘消毒,使用量为100~150千克/亩。
    • 王元; 顾惠康; 顾柳滨; 向阳; 凌海
    • 摘要: 目前河蟹养殖模式主要为单养,为了降低河蟹单一品种养殖的风险、减小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提高综合养殖效益,笔者在河蟹池塘套养红螯螯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养殖情况介绍如下。一、前期准备1.池塘条件池塘为河蟹养殖池塘,要求交通便捷、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电力与进排水设施完善。
    • 周建聪; 蔡利; 杨静茹; 林先鑫; 顾志峰; 石耀华; 刘春胜
    • 摘要: 为了揭示温度和氨氮浓度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耗氧率(R_(O))与排氨率(R_(N))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和密闭流水法分析了不同温度和氨氮浓度条件下,3种规格红螯螯虾(小规格为S组、中规格为M组和大规格为L组)R_(O)和R_(N)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温度对红螯螯虾R_(O)和R_(N)影响显著(P<0.05),在温度为15°C~35°C时,R_(O)随温度升高而增加,35°C时,红螯螯虾的R_(O)达到最大值;其中,S组的R_(O)为0.777 mg/(g·h),显著大于其他2个组(P<0.05)。红螯螯虾R_(N)随温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30°C时达到最大值;其中,S组的R_(N)为0.061 mg/(g·h),显著大于其他2个组(P<0.05)。温度对红螯螯虾的氧氮比(O/N)值有显著影响(P<0.05)。氨氮浓度对红螯螯虾的R_(O)和R_(N)影响显著(P<0.05),在氨氮浓度为0~16 mg/L时,二者均随氨氮浓度的上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氨氮浓度为8 mg/L时,红螯螯虾的R_(O)达到最大值,S、M和L组R_(O)值分别为0.663、0.332和0.195 mg/(g·h);当氨氮浓度为12 mg/L时,R_(N)达到最大值,S、M和L组R_(N)值分别为0.123、0.049和0.034 mg/(g·h),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氨氮浓度对3种规格红螯螯虾的O/N值均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温度条件下,红螯螯虾R_(O)和R_(N)的Q10变化范围分别为1.102~3.361和0.346~3.417,且分别在25°C~30°C和30°C~35°C时达到最小。
    • 陈奕彬; 李色东
    • 摘要: 笔者经过多年的养殖探索,总结出红螯螯虾与南美白对虾成功混养技术要点,养殖成活率可达80%以上。现将技术要点做简单介绍,为实际生产提供参考。一、清塘与消毒1.晒先将水排尽,曝晒至池底变干(以沙土变白、污染物易于清除为准)。2.清清掉池底特别是排污区由于残饵、粪便、死虾、有机残骸等形成的污染物。3.冲用高压水枪或水泵抽水冲洗,洗至水不黑为止。
    • 李东宇; 潘志; 顾志峰; 袁显春; 刘旭成; 张孟才; 魏淼; 廖秀睿
    • 摘要: 为了确定影响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抱卵量、总卵湿质量等抱卵性状的主要可度量性状,实验测量100尾抱卵虾的性状参数,开展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相关分析显示,红螯螯虾各可度量性状之间以及可度量性状与其抱卵量和总卵湿质量的相关性均为正相关,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红螯螯虾头胸甲宽和体质量是影响其抱卵量的主要性状;红螯螯虾的第一腹节宽对其总卵湿质量有决定性作用。以上研究结果可以为红螯螯虾亲本性状选择和形态辅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 廖秀睿; 杨金灵; 魏淼; 李娇妮; 潘志; 石耀华; VASQUEZ Herbert Ely; 刘春胜; 顾志峰; 郑兴
    • 摘要: 以经过曝气的透明自来水为养殖水体作为实验对照组,通过添加人工色素调控养殖水色(黄色、蓝色、绿色),探究了养殖水色对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稚虾存活、生长和体色的影响。结果显示,对照组、黄色和蓝色实验组的成活率均约50%,绿色实验组的较低(33.33%,P0.05)。养殖水色调控可显著改变稚虾体色:蓝色实验组稚虾体色偏向蓝色(△E=21.35),黄色(△E=18.23)和绿色(△E=17.35)实验组稚虾体色偏向黄色。红螯螯虾不同部位之间体色差异显著,背甲明度(L^(*))显著低于大螯和尾部;背甲红度(a^(*))高于大螯和尾部;尾部黄度(b^(*))高于大螯和背甲。蓝色水体可明显提高背甲的b^(*)。
    • 许祥; 王澳林; 张乃达; 刘辉; 姜玉声
    • 摘要: 目前,我国养殖的主要经济螯虾类有克氏原螯虾和红螯螯虾两种。本文将从养殖生物学、养殖技术方面对这两种虾进行总结与比较分析,旨在为我国螯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一、养殖生物学1.形态特征两种螯虾的形态特征差别明显,且同种类雌雄个体之间形态也有差异,具体见图1和表1。
    • 谢仰杰; 党一钊; 翁朝红; 李港杰
    • 摘要: 红螯螯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中国,已在中国多个省份养殖成功,成为中国的新兴淡水养殖种类,近年发展迅速。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和养殖密度的不断提高,病害问题逐渐显现。红螯螯虾的疾病主要由病原引起,营养缺乏和水质不良也会引起疾病。已报道的红螯螯虾的病原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氏体、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等。红螯螯虾对许多病原敏感,但尚未发现广泛传播的流行性疾病。对红螯螯虾病害的种类、危害和防治方法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可为红螯螯虾的养殖提供参考。
    • 喻召雄; 陶先法; 贾睿; 侯诒然; 李子万; 董寅; 李冰; 朱健
    • 摘要: 【目的】研究2种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耕层下部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的影响及相关微生物对矿化作用的响应机制,为稻虾共生模式中虾类对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及制定氮肥施用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测定分析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RC)与稻—罗氏沼虾共作模式(RM)耕层下部(10~20 cm)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相关参数、土壤氮素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并分析微生物群落与矿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末期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有所下降,初期RC模式与RM模式间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末期RC模式全氮含量显著低于RM模式(P<0.05,下同);试验末期RC模式中土壤累积氮矿化量、矿化势、可矿化氮比例分别为131.21±2.12 mg/kg,242.62±5.18 mg/kg,(0.31±0.01)%,分别显著高于RM模式的119.85±1.36 mg/kg,217.51±1.83 mg/kg,(0.28±0.01)%。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至试验末期,RC模式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RM模式,2种模式间群落结构组成有显著差异,RC模式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M模式,而脱硫杆菌门、粘菌门、硝化菌门相对丰度则显著低于RM模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累积氮矿化量、矿化势、可矿化氮比例与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而与拟杆菌门、脱硫杆菌门、粘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虾类的生活习性不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导致2种稻虾共作模式耕层下部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产生差异。在江苏省靖江市,与稻—罗氏沼虾共作模式相比,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更强,矿化势等相关参数更高,具有较高的供氮潜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