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263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15528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生态科学、生态学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2008年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第12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等;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文献由1058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华、欧阳志云、陈法霖等。

土壤微生物群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8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15528 占比:99.94%

总计:415772篇

土壤微生物群落—发文趋势图

土壤微生物群落

-研究学者

  • 郑华
  • 欧阳志云
  • 陈法霖
  • 马驿
  • 丁红
  • 于赐刚
  • 卢晓强
  • 张智猛
  • 徐扬
  • 戴良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建波; 付晓玲; 刘晓佳; 倪红伟
    • 摘要: 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循环的关键过程,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其中凋落物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野外原位分解袋的方法,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凋落物分解的进程,土壤微生物群落20:00、17:1isoω9c、17:0 anteiso、17:1 anteiso、22:0 iso、19:0 cycloω7c、18:1ω9c含量升高、 而14:0、16:0、19:0 cycloω9c、18:1ω7c、16:010-methyl含量降低;(2)与凋落物分解120 d相比,凋落物分解390 d后,土壤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磷脂脂肪酸含量均有所增加,说明凋落物分解为土壤微生物提供了养分;(3)凋落物分解390 d后,土壤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比值和19:0 cycloω7c/18:1ω7c比值均发生显著变化.
    • 万洪琼; 韦性霞; 雒爱红; 王旭霞; 顾梦鹤
    • 摘要: 我国农业已逐步由粗放型经营转变为集约型经营,绿色低碳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生物炭是一种新型生物材料,主要以农业废弃物为原材料经高温加工而成,富含碳元素及其他植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孔隙结构发达,表面积巨大,对土壤具有修复作用。生物炭的优良性质使其近年来在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和关注。重点综述了生物炭对土壤性质(pH和田间持水量)、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热点进行了简要归纳,通过思考和分析,对生物炭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今后生物炭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 王学霞; 曹兵; 邹国元; 张佳佳; 王甲辰; 刘东生; 陈延华
    • 摘要: 为探究控释肥残膜累积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控释肥残膜(聚氨酯)累积量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差异。试验设不加聚氨酯残膜膜壳(CK)、添加聚氨酯残膜140 kg·hm^(−2)(CR1)、280 kg·hm^(−2)(CR2)、560 kg·hm^(−2)(CR3)和1400 kg·hm^(−2)(CR4)5个处理。结果表明:与CK相比,聚氨酯残膜施入土壤120 d后,CR4处理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土壤含水量(SM)和玉米地下生物量(BGB)及CR3处理土壤NO_(3)^(−)-N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土壤pH、速效钾(AK)、总氮(TN)、速效磷(AP)、NH_(4)^(+)-N含量无显著差异。聚氨酯残膜处理提高了细菌和真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数量、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和丰富度(Ace、Chao)指数,CR4处理与CK间差异显著(P<0.05),不同聚氨酯残膜处理下的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无显著差异,但改变了基于门、属水平上的群落组成。随土壤聚氨酯残膜添加量的增加,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伯克氏菌属(Burkholderia)相对丰度增加,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相对丰度减少,CR4处理与CK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CK相比,聚氨酯残膜处理提高了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CR3处理其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聚氨酯残膜处理分别降低了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增加了被孢霉属(Mortierella)相对丰度,CR4处理与CK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Mantel检验结果显示,DOC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P=0.003),AP、SM和BGB对细菌群落结构也具有显著影响(P<0.05)。真菌群落结构与土壤DOC、TN和SM呈现显著相关(P<0.05),其中DOC影响最大。由此,短期内聚氨酯残膜添加通过改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水量、玉米根生物量等因子提高了细菌群落多样性,影响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
    • 司马鑫琪; 钟佳辉; 张延慧; 谭怡颖; 王江; 杨雪芳; 孙大生
    • 摘要: 化感物质衍生物吡喃酮防除杂草效果好,且对作物有较高的安全性,为了明确化感物质衍生物吡喃酮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试验设置低(0.25 mg/kg,正常施用)和高(2.5 mg/kg,模拟高质量分数污染)2个吡喃酮添加水平,同时设不添加为对照(CK),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吡喃酮处理7、60 d后土壤细菌16S rRNA的V3+V4区域和真菌ITS1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吡喃酮处理7、60 d后,黑土细菌和真菌的Shannon和Chao1指数与CK相比均无显著变化。培养7 d后,低质量分数吡喃酮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真菌葡萄穗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高质量分数吡喃酮处理显著提高了细菌绿弯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培养60 d后恢复至对照水平。培养60 d后,低质量分数处理显著提高了真菌葡萄穗霉属、镰刀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篮状菌属的相对丰度;高质量分数处理显著提高了真菌镰刀菌属和真菌葡萄穗霉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细菌鞘氨醇单胞菌属、细菌Haliangium和真菌篮状菌属的相对丰度。吡喃酮对黑土其他优势菌门、菌属均无显著影响。正常施用吡喃酮对黑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陆志成; 温远光; 周晓果; 王磊; 孙冬婧; 朱宏光; 李景文
    • 摘要: 本研究以岩溶地区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丛(HL)、灌丛(SL)、灌乔林(SAF)、次顶极乔林(SCAF)和顶极乔林(CAF)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关联分析,探究森林恢复能否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由HL阶段的最低值8.44种持续增至SCAF阶段的32.67种,至CAF阶段又降至17.33种。(2)随着森林的恢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显著增加,土壤pH值显著降低,由HL阶段的7.51降至CAF阶段的6.45,而土壤容重呈“V”形变化,HL最高,SAF最低,CAF次高。(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生物量氮(MBN)和生物量磷(MBP)含量均随着森林的恢复而显著增加,其中MBC和MBN含量分别由HL的(425.53±51.05)mg·kg^(-1)、(61.26±16.96)mg·kg^(-1)持续上升,至SCAF达到峰值,分别为(1015.36±46.69)mg·kg^(-1)、(310.45±11.90)mg·kg^(-1),至CAF又分别回落到(901.95±75.29)mg·kg^(-1)、(242.55±26.60)mg·kg^(-1);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也呈类似的规律,随着森林恢复持续增加。(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除物种丰富度指数外,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同一多样性指数两两间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5)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多种调控路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共同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90%的变异。综上所述,岩溶地区森林的恢复能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有利于加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 郜鹏畅; 林长起; 刘丽英; 林根根; 彭绍云; 熊伟; 黄锦祥; 王熠; 王海燕; 冯柳俊; 区晓琳; 陈志彪
    • 摘要: 以长汀低效林改造治理地为研究对象,对该区进行植物群落调查和土壤微生物群落测定,分析其随治理时间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治理年限不断增加,乔木层物种单一稳定,物种数量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物种数量逐渐减少;乔木层生长状况随着治理时间增加有大幅提升,灌草层的生长状况与植物种类密切相关;随着治理时间的增加,群落垂直结构及优势种分化明显,马尾松和芒萁占据优势地位,群落趋于稳定状态。②土壤真菌、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变化与治理时间关联性较低,更多与植被恢复状况及土壤生化性质有关。
    • 张彧娜; 周晓果; 温远光; 朱宏光; 王磊; 邵文哲; 陈秋海
    • 摘要: 为揭示不同人工植被修复模式对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氯仿熏蒸提取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研究人工构建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PDOP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PAFP和MADP,PAFP显著高于MADP。(2)三种人工林土壤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总PLFA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DOP土壤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总PLFA含量均高于PAFP和MADP,PAFP高于MADP。PDOP的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的PLFA含量显著高于MADP。MADP的真菌细菌比显著高于PDOP,但与PAFP无显著差异。(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pH和C:N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从三种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在喀斯特地区MADP并未显示出酸性土地区混交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势,但混交林的真菌细菌比最高,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林辉; 刘艳玲; 罗海凌; 王彤; 林占熺; 苏德伟; 林兴生; 林冬梅
    • 摘要: 【目的】分析种植芦竹属菌草对土壤养分、酶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种植芦竹属菌草对土壤的改良作用。【方法】对种植芦竹属6个品种菌草前后土壤养分、酶活进行检测,采用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结果】芦竹属6个不同品种菌草种植后,与未种植芦竹的空白对照地相比,种植绿洲1号、绿洲9号土壤中速效磷(8.20 mg·kg^(-1)、8.72 mg·kg^(-1))、速效氮(22.63 mg·kg^(-1)、18.20 mg·kg^(-1))、有机碳(13.83 g·kg^(-1)、10.48 g·kg^(-1))和总氮(0.84 g·kg^(-1)、0.71 g·kg^(-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4 mg·kg^(-1)、14.47 mg·kg^(-1)、5.27g·kg^(-1)、0.38 g·kg^(-1))的含量(P<0.05);且种植芦竹属菌草后的土壤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绿洲1号和绿洲9号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脲酶活性与土壤速效磷、速效氮、有机碳和全氮等均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蔗糖酶与几种土壤养分无显著的相关性。种植芦竹后,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评估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绿洲1号和绿洲3号的Ace指数、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微生物多样性细菌Ace指数和Chao指数与蔗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微生物多样性真菌指数Shannon指数与ACP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在贫瘠的土壤条件下种植芦竹属菌草,能够起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积极作用,为种植芦竹属菌草(尤其是绿洲1号、绿洲3号和绿洲9号)的推广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
    • 喻召雄; 陶先法; 贾睿; 侯诒然; 李子万; 董寅; 李冰; 朱健
    • 摘要: 【目的】研究2种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耕层下部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的影响及相关微生物对矿化作用的响应机制,为稻虾共生模式中虾类对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机理研究及制定氮肥施用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对比试验,测定分析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RC)与稻—罗氏沼虾共作模式(RM)耕层下部(10~20 cm)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相关参数、土壤氮素含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并分析微生物群落与矿化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试验初期相比,末期土壤全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有所下降,初期RC模式与RM模式间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末期RC模式全氮含量显著低于RM模式(P<0.05,下同);试验末期RC模式中土壤累积氮矿化量、矿化势、可矿化氮比例分别为131.21±2.12 mg/kg,242.62±5.18 mg/kg,(0.31±0.01)%,分别显著高于RM模式的119.85±1.36 mg/kg,217.51±1.83 mg/kg,(0.28±0.01)%。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至试验末期,RC模式Shannon指数显著低于RM模式,2种模式间群落结构组成有显著差异,RC模式中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著高于RM模式,而脱硫杆菌门、粘菌门、硝化菌门相对丰度则显著低于RM模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累积氮矿化量、矿化势、可矿化氮比例与放线菌门、绿弯菌门、变形菌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而与拟杆菌门、脱硫杆菌门、粘菌门、硝化螺旋菌门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虾类的生活习性不同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导致2种稻虾共作模式耕层下部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氮的矿化作用产生差异。在江苏省靖江市,与稻—罗氏沼虾共作模式相比,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中有机氮的矿化作用更强,矿化势等相关参数更高,具有较高的供氮潜力。
    • 摘要: 日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土壤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联合多组学分析和同位素标记法,揭示了生物炭调控熏蒸剂消毒后土壤微生物群落恢复及土壤氮代谢的机制。研究表明,土壤消毒对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影响因熏蒸剂种类及土壤类型而异,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及丰度在2个月内可恢复至对照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