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森林恢复

森林恢复

森林恢复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经济、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37008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青少年日记、生态学报、国际木业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四届绿洲论坛 、2011第九届Esri中国用户大会、福建省遥感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首届闽赣遥感科技论坛等;森林恢复的相关文献由27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世荣、姜春前、张旭东等。

森林恢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37008 占比:99.64%

总计:37142篇

森林恢复—发文趋势图

森林恢复

-研究学者

  • 刘世荣
  • 姜春前
  • 张旭东
  • 田甜
  • 白彦锋
  • 赵鹏宇
  • 张远东
  • 谭子幼
  • 马姜明
  • 丁易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志成; 温远光; 周晓果; 王磊; 孙冬婧; 朱宏光; 李景文
    • 摘要: 本研究以岩溶地区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草丛(HL)、灌丛(SL)、灌乔林(SAF)、次顶极乔林(SCAF)和顶极乔林(CAF)为研究对象,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关联分析,探究森林恢复能否促进整个生态系统的恢复,为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随着森林的恢复,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由HL阶段的最低值8.44种持续增至SCAF阶段的32.67种,至CAF阶段又降至17.33种。(2)随着森林的恢复,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显著增加,土壤pH值显著降低,由HL阶段的7.51降至CAF阶段的6.45,而土壤容重呈“V”形变化,HL最高,SAF最低,CAF次高。(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生物量氮(MBN)和生物量磷(MBP)含量均随着森林的恢复而显著增加,其中MBC和MBN含量分别由HL的(425.53±51.05)mg·kg^(-1)、(61.26±16.96)mg·kg^(-1)持续上升,至SCAF达到峰值,分别为(1015.36±46.69)mg·kg^(-1)、(310.45±11.90)mg·kg^(-1),至CAF又分别回落到(901.95±75.29)mg·kg^(-1)、(242.55±26.60)mg·kg^(-1);土壤微生物群落磷脂脂肪酸(PLFA)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也呈类似的规律,随着森林恢复持续增加。(4)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除物种丰富度指数外,不同恢复阶段植物群落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同一多样性指数两两间均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5)结构方程模型进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多种调控路径,植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共同解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90%的变异。综上所述,岩溶地区森林的恢复能促进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有利于加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
    • 陈熙
    • 摘要: 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设计中采用社区参与式磋商机制方法,使项目更加符合实际;应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建立了森林经营模型,有效促进了项目区森林恢复;设计了完善的保护环境措施,维护了生态环境;注重苗圃升级和种植材料开发,有效改善了湖南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高价值造林树种苗木短缺的局面;构建了"计划、资金、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科技研究与推广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扶持农民合作社22家,增强了合作社综合实力.
    • 陈熙
    • 摘要: 世界银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和发展项目设计中采用社区参与式磋商机制方法,使项目更加符合实际;应用近自然森林经营技术建立了森林经营模型,有效促进了项目区森林恢复;设计了完善的保护环境措施,维护了生态环境;注重苗圃升级和种植材料开发,有效改善了湖南乡土阔叶树种和珍贵高价值造林树种苗木短缺的局面;构建了“计划、资金、科研、生产”为一体的科技研究与推广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质量;扶持农民合作社22家,增强了合作社综合实力.
    • 屈术群; 陈月忠; 屈笑琪
    • 摘要: 世行贷款湖南森林恢复与发展项目是2008年冰雪灾害后,森林生态功能恢复与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系统工程.项目实施区包含湖南省22个县(市、区),项目总投资72 510.58万元人民币.项目注重环境保护,采用参与式规划,设计了8种经营模式,建立示范林和示范苗圃,积极推广科技新成果和新技术.项目实施表明: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增加了劳动就业机会,项目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 王晓飞
    • 摘要: 3月21日,安徽省暨宿州市“国际森林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宿州植物园举办。安徽省林业局、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宿州市人民政府有关领导出席活动并讲话。活动现场,“森林恢复:通往复苏和福祉之路”“全民植绿四十载美丽宿州谱新篇”等主题口号在电子屏滚动播出。义务植树、认养树木、识树赏花、植树倡议、森林科普、书籍赠阅和国土绿化证书颁发等内容丰富多彩。宿州市首个“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揭牌,落地宿州植物园。来自宿州主城区10多所学校的学生代表、10多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青年志愿者代表700多人在基地植树、认养树、挂树牌。
    • 摘要: 我们喝一杯水时在笔记本上写字时、吃退烧药时、建造房屋时,并不一定会联想到森林,但其实这些事情,乃至我们生活中许多其他方面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森林联系在一起。森林及其可持续管理和资源利用,是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促进今世后代的繁荣和福祉的关键。森林在减缓贫困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森林为我们带来了无价的生态、经济、社会和健康方面的益处,但我们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摧毁着全球的森林。
    • 王平; 王邵军; 曹乾斌; 左倩倩; 赵爽; 杨波
    • 摘要: 为探究热带次生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西双版纳白背桐(恢复初期)和高檐蒲桃(恢复后期)次生热带森林群落为对象,通过室内需氧培养法研究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并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理化性质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次生热带森林的恢复,恢复后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4.29 mg·kg-1·d-1)显著高于恢复初期(3.50 mg·kg-1·d-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单峰型季节变化,6月最高(4.78~5.60 mg·kg-1·d-1),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0~5 cm土层矿化速率是10~15 cm的1.8~1.9倍;高檐蒲桃群落土壤有机质、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全N和含水量相较于白背桐群落分别增加了11.3%、30.8%、25.7%、14.3%和23.5%;群落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易氧化碳、全N和铵态N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是有机碳矿化的主控因子.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森林恢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积累及活性有机碳库组分(如易氧化碳与微生物量碳)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
    • 王振宇; 傅彦榕; 邹秉章; 苏香萍; 王思荣; 万晓华
    • 摘要: 选择亚热带自然恢复(次生林)和人工种植杉木两种恢复模式下不同林龄(5、8、21、27、40年)的林分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0~10 cm土层土壤性质以及林下植被特征,探讨不同恢复模式下森林生态系统林下植被与土壤性质的恢复趋势以及相互作用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林分发育,杉木林和次生林土壤碳氮储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土壤C:N保持不变.林型对土壤碳氮储量有显著影响,在林龄5年和8年,次生林土壤碳氮储量显著高于杉木林.随着林分发育,杉木林土壤磷储量呈增加降低增加的变化趋势,在杉木成熟期27年达到最低,C:P和N:P最大.而次生林在发育过程中,土壤磷储量先下降后增加,在21年达到最低.100年次生林表层土壤碳氮储量与40年次生林相当,而磷储量却处于较低水平.相关分析表明,杉木林中灌木层盖度与土壤碳氮储量呈显著正相关.在林分发育5年和8年,杉木林灌木层盖度和丰富度均显著低于次生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7年时趋于一致.研究表明,杉木林在短期恢复中更有利于地上生物量的快速恢复,其经营措施增加了草本层的丰富度,但以牺牲林分发育前期灌木层的盖度和丰富度为代价;自然恢复能更快地形成复杂结构的森林群落.杉木营林过程中,可减少对林下灌木层植被的砍伐,保持一定的林下植被发育水平有利于土壤地力条件的改善和恢复.
    • 张金龙; 李洁华(摄影); 李敬华(摄影); 刘金刚(摄影)
    • 摘要: "香港"地名的由来据传与植物土沉香有关。香港的天然森林经过长期人为破坏后,包括土沉香在内的许多植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一些种在发现时已达珍稀濒危程度。为了挽救珍稀树种,香港特区政府与民间机构正积极采取保护措施,推进森林修复。
    • 王琪
    • 摘要: 记者近日从亚太经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上了解到,2007年至2020年,亚太地区的森林面积增加2790万公顷,超额实现悉尼林业目标。我国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员经济体之一,在此期间森林面积增加2650万公顷,促进了亚太地区的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发展,为悉尼林业目标的实现作出了巨大贡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