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林业、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8215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生态学报、土壤学报、土壤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国际微量元素与食物键学术研讨会等;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相关文献由752位作者贡献,包括易志刚、徐建民、刘燕等。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8215 占比:99.97%

总计:478374篇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发文趋势图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研究学者

  • 易志刚
  • 徐建民
  • 刘燕
  • 吴春艳
  • 周丽霞
  • 周桦
  • 唐旭
  • 姚槐应
  • 孙龙
  • 宇万太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钰镁; 高永; 王瑞东; 段晓婷; 郭鑫
    • 摘要: 为探究沙柳沙障腐烂过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铺设10年的沙柳沙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原位取样和室内指标测定法,结合RDA多元数据排序分析,揭示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随铺设年限的增加,土壤中的C∶N与C∶P呈上升趋势,10年后的C∶N是1年的16.14倍,而N∶P呈下降趋势,10年后下降83.96%;(2)随腐烂程度的加剧,土壤MBC、MBN与MBP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年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年的2.67,2.18,1.43倍;(3)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随铺设年限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6年时最大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含水率>碳氮比>碱解氮>酸碱度>速效磷>氮磷比>碳磷比,即速效钾与含水率为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荒漠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磷养分循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 沈颖; 秦涛; 郭银花; 张欢; 周志勇
    • 摘要: 【目的】森林火灾发生后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既依赖于林火发生的时间,也取决于林火的类型和强度。在林火干扰后较短时间内研究不同类型火烧迹地的土壤生化特性,对理解地上群落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方法】在火灾发生1个月后,分别在林冠火和地表火迹地,按0~5 cm和5~10 cm钻取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础呼吸、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以及理化性状等指标,并估算了土壤微生物的代谢熵。【结果】森林火灾对0~5 cm的土壤性状具有较大影响。林冠火相比于地表火导致土壤养分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并提高了土壤基础呼吸(3.85%)及土壤呼吸速率(47.67%),同时也增加了胞外酶的活性;但显著降低了含水量(21.95%)及微生物生物量碳(27.98%)、氮(9.65%)。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森林火灾通过改变土壤养分含量调控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结论】在林火发生后的较短时间内,土壤的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的活性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尤其在0~5 cm土层,林冠火的激发作用更强一些;土壤养分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预示着随火灾发生时间的延长、土壤的理化性状都会得到明显改善。
    • 吴宇伦; 赵雪淞; 宋王芳; 杨晨曦; 高欣
    • 摘要: 针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养分流失、肥力下降、农田环境恶化等问题,以提高该区土壤质量、改善农田土壤生态环境为目的,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对花生连作(CK)、玉米连作(LC)、玉米-花生轮作(RC)、花生-玉米轮作(RP)4种种植模式下科尔沁沙地农田的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其他3种种植模式均能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含量,以玉米-花生的轮作模式(RC)效果最好。且不同处理下土壤MBC/MBN、MBC/SOC、MBN/TN、MBP/TP的比值分别在8.67%~11.18%、38.42%~46.07%、35.07%~57.56%、20.63%~55.94%,其比值在不同种植模式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分布特征有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和氮磷钾含量与土壤生物学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
    • 黄薇; 吴凉萍; 宋路遥; 柴如山; 刘梦丽; 陆银萍; 曹小闯; 邬刚; 马超
    • 摘要: 为阐明沿淮地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腐秆剂在秸秆腐解和水稻产量方面的差异,遴选出适合该区域使用的腐秆剂。本研究通过安徽省霍邱县的麦秆促腐还田定位试验,深入分析了秸秆还田和氮磷钾优化平衡施肥后不施腐秆剂(SF)、施腐秆剂1号(SFD1)、施腐秆剂2号(SFD2)和施腐秆剂3号(SFD3)等处理连续两年在秸秆腐解和水稻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不同处理间秸秆累积腐解率连续两年的差异均不大,但秸秆腐解速率第一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SFD2处理的最大,较SF、SFD1和SFD3处理分别增加了70.6%、262.5%和93.3%;②水稻产量连续两年也均以SFD2处理为最高,分别为8592.84 kg/hm^(2)和7538.70 kg/hm^(2),显著高于其余腐秆剂施用处理(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水稻产量与秸秆腐解速率之间相关性最高(第一年,r=0.45;第二年,r=0.48);③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在两年间均表现出显著作用,但无明显规律可循;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显示,两年的还田麦秸腐解速率均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的调控。综上,沿淮地区麦秸促腐还稻田配施2号腐秆剂最利于秸秆促腐和作物增产。
    • 焦健宇; 郑粉莉; 王婧; 王雪松; 魏晗梅
    • 摘要: 为探究CO_(2)浓度升高、增温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谷子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通过人工气候室控制环境CO_(2)浓度和温度,设置对照(400μmol·mol^(-1)CO_(2)浓度和22°C环境温度,CK)、CO_(2)浓度升高(700μmol·mol^(-1)CO_(2)浓度和22°C环境温度,EC)、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4°C(700μmol·mol^(-1)CO_(2)浓度,26°C环境温度,EC+T)3种气候条件,且每个气候条件均设置充分供水(70.0%田间持水量)和轻度干旱(50.0%田间持水量)两种水分处理,分析CO_(2)浓度升高、增温4°C以及二者交互作用对谷子各生育期(开花期、开花后10 d、灌浆期、成熟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使土壤MBC、MBN、MBP含量分别增加了27.01%~102.52%、27.02%~54.60%、74.05%~161.42%(P<0.05),但其影响程度随着谷子生长而逐渐减弱;与EC相比,EC+T处理使各生育期土壤MBC、MBN、MBP含量分别降低了19.77%~28.22%、8.56%~20.24%、29.54%~39.70%(P<0.05)。在轻度干旱条件下,谷子各生育期的土壤MBC和MBN含量在3种气候情景(CK、EC、EC+T)间无显著差异,各生育期土壤MBP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在3种气候条件下,与充分供水相比,轻度干旱使开花期、开花后10 d、灌浆期土壤MBC和MBN含量分别降低了14.70%~38.53%和37.06%~78.10%(P<0.05),但其对土壤MBP含量影响不显著。在充分供水的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和增温的交互作用显著增加了谷子开花期和开花后10 d的土壤MBC和MBN含量,二者在开花期增幅分别为44.37%和16.15%(P<0.05),在开花后10 d增幅分别为45.38%和27.18%(P<0.05);CO_(2)浓度升高和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土壤MBC、MBN、MBP含量有显著影响;但增温和生育期的交互作用对土壤MBC、MBN、MBP含量均无显著影响。对于谷子地下生物量而言,在充分供水条件下,CO_(2)浓度升高使开花期和开花后10 d谷子地下生物量增加了85.71%和27.38%(P<0.05),但对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与EC相比,EC+T处理使开花期和开花后10 d的地下生物量降低了15.12%和12.44%(P<0.05),但对灌浆期和成熟期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在轻度干旱条件下,3种气候情景间的谷子地下生物量总体上无显著差异。
    • 张彧娜; 周晓果; 温远光; 朱宏光; 王磊; 邵文哲; 陈秋海
    • 摘要: 为揭示不同人工植被修复模式对喀斯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氯仿熏蒸提取法和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法研究人工构建的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纯林(PDOP)、顶果木(Acrocarpus fraxinifolius)纯林(PAFP)、顶果木×降香黄檀混交林(MADP)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PDOP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含量显著高于PAFP和MADP,PAFP显著高于MADP。(2)三种人工林土壤真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总PLFA含量无显著差异,但PDOP土壤细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和总PLFA含量均高于PAFP和MADP,PAFP高于MADP。PDOP的土壤细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放线菌的PLFA含量显著高于MADP。MADP的真菌细菌比显著高于PDOP,但与PAFP无显著差异。(3)冗余分析表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pH和C:N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影响因子。从三种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来看,在喀斯特地区MADP并未显示出酸性土地区混交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优势,但混交林的真菌细菌比最高,更有利于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席守鸿; 王玉凤; 谭玲; 覃林
    • 摘要: 为了解乡土阔叶树种和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土壤酶活性差异,以南亚热带地区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山白兰(Paramichelia baillonii)4个乡土阔叶树种人工林及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土壤脲酶、蛋白酶、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5种酶活性在各林分不同土层(0~20、20~40和40~60 cm)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林分类型对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影响显著,对蔗糖酶活性影响极显著,对蛋白酶及纤维素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土层对5种土壤酶活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4个乡土阔叶树种人工林间,土壤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均差异不显著;尾巨桉人工林40~60 cm土层脲酶活性显著高于米老排林,0~20 cm土层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山白兰林,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4个乡土阔叶树种人工林,2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显著低于米老排林。全部林分的5种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加深呈下降趋势。Pearson分析显示,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速效磷、速效钾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蛋白酶活性与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铵态氮、速效磷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极显著负相关。总体而言,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有机磷向无机磷转化的能力强于尾巨桉人工林。造林时,可优先考虑乡土阔叶树种。
    • 孙建波; 畅文军; 李文彬; 张世清; 李春强; 彭明
    • 摘要: 土壤生物学特性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养分循环非常重要,是土壤肥力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然而,在香蕉(Musa spp.)土壤上开展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文章探讨了香蕉不同生育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脲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以期揭示香蕉土壤养分变化特性,为有效管理土壤养分提供理论依据。在香蕉壮苗期、孕蕾期和生长后期采集根际土样,测定根际土壤生物量和土壤酶活,分析其动态变化及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值和土壤脲酶活性从种植到孕蕾期呈现升高趋势,最高值分别为271.64 mg·kg^(–1)、63.09 mg·kg^(–1)和2.38 mg·g^(–1)·24 h^(–1)。从孕蕾期到生长后期又降低。在孕蕾期,MBC值显著高于其他生育期(P<0.05),然而MBN值和脲酶活性与壮苗期和生长后期均无显著差异。蔗糖酶活性从种植到生长后期一直上升,与对照变化趋势一致。酸性磷酸酶活性从种植到孕蕾期一直降低,最低值出现在孕蕾期,为0.54 mg·g^(−1)·24 h^(−1),然后又升高;对照处理则呈持续降低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MBC和MBN分别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MBN与酸性磷酸酶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孕蕾期为根际土壤生物学特性出现显著变化的重要时期。在香蕉生长后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变化预示和微生物生物量相关的土壤有效养分,以及土壤氮素和磷素转化能力的降低。
    • 杨洋; 蔡惠君; 刘耘华; 盛建东; 蒋平安
    • 摘要: 为了明确牛粪和氮肥配施对玉米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在新疆阿克苏市沙雅县,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5个处理,即不施牛粪和氮肥、仅施225 kg/hm^(2)氮肥、3000 kg/hm^(2)牛粪配施225 kg/hm^(2)氮肥、6000 kg/hm^(2)牛粪配施225 kg/hm^(2)氮肥和12000 kg/hm^(2)牛粪配施225 kg/hm^(2)氮肥,以研究牛粪与氮肥配施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内,牛粪配施氮肥后与仅施氮肥相比,土壤有机质增加了8.23%~24.73%,全氮增加了2.50%~42.49%,碱解氮增加了7.52%~44.48%,速效磷增加了21.26%~90.43%;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13.15%~21.16%,脲酶活性提高了15.12%~26.64%,蔗糖酶活性提高了22.35%~66.24%;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多了34.97%~95.20%,微生物生物量氮增多了22.20%~83.18%;在玉米成熟期,产量提高了5.00%~12.65%。以上指标均随着牛粪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在玉米整个生育期中,土壤养分含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随着玉米的生长发育先升高后降低,于吐丝期到达峰值,而土壤蔗糖酶活性则一直呈上升趋势。牛粪配施氮肥可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玉米增产,且均随着牛粪施入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 李炎龙; 刘梓雅; 严景; 米娜娜; 盖京苹; 冯固
    • 摘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的活性养分库,直接参与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反映土壤肥力与质量的重要生物指标.基于网格法采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北省曲周县域农田耕层(0~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具有中等变异强度和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库储量分别为(C)64.14×103 t、(N)24.55×103 t、(P)2.80×103 t,作物产量与MBC和MBN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种植体系下单位质量土壤MBC、MBN、MBP的量存在显著差异,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下单位质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平均量高于棉花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的大小和空间分布均受种植体系和土壤肥力的影响,其中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容及空间分布的一个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是我国北方典型农田土壤中不可忽视的潜在有效养分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