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Biolog

Biolog

Biolog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290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8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生态学报、微生物学报、微生物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等;Biolog的相关文献由111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可星、廖宗文、郑华等。

Biolog—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8 占比:95.86%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1.03%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3.10%

总计:290篇

Biolog—发文趋势图

Biolog

-研究学者

  • 刘可星
  • 廖宗文
  • 郑华
  • 姬广海
  • 杨殿林
  • 欧阳志云
  • 谭兆赞
  • 张凯
  • 李忠佩
  • 林先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常换换; 苏友波; 范茂攀; 赵吉霞; 王自林; 李永梅
    • 摘要: 【目的】揭示玉米大豆间作体系种间互作下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的变化。【方法】通过玉米间作大豆田间小区试验,采用BIOLOG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玉米抽雄期(大豆花荚期)的根际微生物群落进行功能和结构解析。【结果】(1)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功能多样性高于玉米。与各自单作相比,间作玉米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3.5%(P0.05);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变化不显著(P>0.05);玉米和大豆的根际细菌群落均出现新种属,菌种组成趋同与变异共存。(3)与单作相比,玉米大豆间作体系中根际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受玉米大豆互作影响,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的相对丰度由差异不显著(P>0.05)变为显著(P0.05)。【结论】玉米间作大豆改变玉米和大豆的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和结构,趋同与趋异共存,以趋同性为主。
    • 马华燕; 王艳萍; 林舜贤; 何海斌; 李家玉
    • 摘要: 采用稻/稗共培抑草圈土壤盆栽法研究化感水稻PI312777和非化感水稻Lemont与稗草共培下水稻化感潜力、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结果表明,化感水稻PI312777显著抑制12 cm处稗草的生长,PI312777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和蔗糖酶活性高于Lemont,稗草根际土壤的蔗糖酶、脲酶活性降低;PI312777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糖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程度显著高于Lemont,稗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多聚物类、酚酸类、羧酸类的利用率显著下降.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对稗草的抑制率与水稻根际土壤的过氧化物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负相关,与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羧酸类、多聚物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率相关,与稗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对氨基酸类和酚酸类碳源的利用率相关.水稻对稗草的化感作用与供体和受体植株根际的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密切相关,对水稻化感作用的微生态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 马聪聪; 罗泽华; 蔡斌; 刘好宝; 王云山; 马锐; 顾金刚
    • 摘要: 高地芽孢杆菌(Bacillus altitudinis)是烟叶发酵的优势菌之一。通过优化碳源提高高地芽孢杆菌菌株YC-9的生长量和芽孢产量:首先利用Biolog GenⅢ板测定菌株YC-9对71种碳源的代谢特征,然后采用全自动生长曲线仪分析不同碳源对芽孢生物量、生长周期及产孢率的影响,并通过摇瓶发酵确定最佳的产孢条件。结果表明,菌株YC-9可以较好地利用17种碳源,其中4种碳源可以同时促进其生长和产芽孢;在摇瓶水平上使菌株YC-9芽孢产量较多的碳源为L-苹果酸和α-D-葡萄糖,使其芽孢率最高的碳源为葡萄糖+肌苷,培养24 h芽孢总量为3.90×10^(7)cfu·mL^(-1),芽孢率高达60.47%,比以葡萄糖为单一碳源时的芽孢率高约2倍。优化碳源可以显著提高高地芽孢杆菌菌株YC-9的生长、产芽孢率和产芽孢量。
    • 黄森; 陈晓明; 张谷禹; 黄佳丽; 张莉丽; 徐宇轩
    • 摘要: 为了探究铀污染对农田土壤微生态的短期影响,本研究考察了4种参与土壤关键过程的酶活性(β-葡糖苷酶、脲酶、磷酸酶和芳基硫酸酯酶),并通过Biolog EcoPlate技术分析了微生物代谢活性、碳利用能力和多样性在短期(3 d、13 d、20 d)铀处理(0 mg/kg、50 mg/kg、200 mg/kg、500 mg/kg)下的变化。结果表明:除脲酶外,铀污染抑制了其他3种土壤酶的活性,尤其是磷酸酶在20 d U500处理组中酶活性降低了75.9%;微生物代谢活性也受到了铀污染的抑制作用,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效果表现出下降趋势;微生物对Eco板中的6大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均表现抑制作用,但微生物对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聚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在U50处理组中与时间呈正相关;通过多样性指数和PCA分析发现,微生物多样性随铀污染的影响不大。因此,铀污染会抑制农田土壤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尤其是碳、磷、硫的循环过程,这也为农田土壤铀污染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一个方向。
    • 高志颖; 李彦生; 于镇华; 金剑; 王光华; 刘晓冰
    • 摘要: 作为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因子,大气CO_(2)浓度升高以植物为媒介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进而影响由土壤微生物参与的土壤养分循环过程和土壤碳库的平衡。本研究以不同年代培育的大豆品种:‘小黄金’(XH)、‘牡丰5号’(MF)、‘绥农14号’(SN)和‘东生1号’(DS)为试验材料,采用开顶式气室(OTC)模拟21世纪中叶大气CO_(2)浓度(550 mol∙L−1)升高条件(EC),并以正常大气CO_(2)浓度为对照(CK),通过BIOLOG方法,解析了大气CO_(2)浓度升高条件下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利用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特征不同,单孔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总体趋势表现为MF>SN>DS>XH。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不同大豆品种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特征的影响不一致,其中XH、MF和DS的根际微生物功能受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不显著,而SN的根际微生物功能受大气CO_(2)浓度升高影响显著;主成分贡献率结果表明,SN的EC碳源变化与主成分1中正相关的碳源种类相关性较强,而CK的碳源变化与主成分1中负相关的碳源种类相关性较强,其中L-精氨酸和2-羟基苯甲酸为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碳源类型,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是否会增加有害/有益根系分泌物的释放有待通过田间原位试验进一步佐证。综上,未来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根际微生物碳源代谢功能的影响与大豆品种有关,同时,大豆品种和大气CO_(2)升高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部分碳源的代谢。
    • 郑庆伟
    • 摘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从云南省腾冲市温泉中筛选到1株对白菜软腐病病原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SWL-W8,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和抑菌活性测试,并研究了其对白菜软腐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通过菌株形态、BIOLOG及16SrDNA鉴定SWL-W8菌株为埃吉类芽孢杆菌,并发现该菌株对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 王妍; 杜鄂巍; 蒙彦良; 孙建茹; 桑晓玲; 张风娟
    • 摘要: 通过同质园试验,采用Biolog技术比较黄顶菊(Flaveria bidentis)定植不同时间(5年、7年、9年)其与狗尾草根际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分析其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定植不同时间,黄顶菊与本地植物狗尾草混合种植小区(简称F+S处理)的平均颜色变化率都高于黄顶菊单一种植小区(简称F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F+S处理的均匀度指数U较高;随着定植时间的延长,F+S处理的均匀度指数U显著增加;F处理的优势度指数D显著增加,其均匀度指数U逐渐下降,并在定植9年时显著小于狗尾草单一种植小区(简称S处理);与其他处理相比,F+S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脂类、糖类和氨基酸的吸收,与定植5年和7年相比,定植9年F+S处理的土壤微生物对脂类的利用能力显著提高,对糖类利用能力显著降低.由此可知,黄顶菊入侵后定植不同时间对土壤微生物的功能产生了影响.因此,探究外来植物根际土壤微生物功能随时间变化的一般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外来植物的入侵机制.
    • 王强; 梁玉; 范小莉; 张文馨; 何欢; 戴九兰
    • 摘要: 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群落特征以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的揭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助于更清晰地刻画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明确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合实例,对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基于BIOLOG微平板技术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梳理,分别介绍数据读取整理、特征指数计算、非限制性排序、限制性排序、聚类分析、环境向量拟合、蒙特尔检验等常用数据操作及生态分析方法;针对不同方法结论,结合研究目标和生态理论给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解释,并评价不同方法特点及适用场景;分析过程以R语言实现,并提供全部代码.结果表明,BIOLOG方法产生数据能从多个角度表征微生物群落功能特征,并结合环境指标梯度进行分析;但BIOLOG数据可能不满足正态性分布,在基于正态分布的分析前应提前进行检验;排序分析时应慎用主成分分析,可优先采用其他基于距离矩阵的排序方法;R语言能够简化BIOLOG数据读取及操作,易于完成各类统计分析.本研究能够对微生物生态研究者科学选择应用统计分析方法、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供直接参考.
    • 冯慧芳; 林婉奇; 薛立
    • 摘要: 土壤微生物群落是土壤质量潜在的生态指标,在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探讨氮磷添加与不同栽植密度交互对大叶相思林(Acacia auriculiformis)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便为建立合理的林分密度和氮磷施肥模式,提高土壤质量提供理论参考.以大叶相思林为研究对象,选择氯化铵(NH4Cl)作为氮肥模拟大气氮沉降,用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进行磷添加.氮磷处理设置4个水平,即CK、施N、施P和施N+P.种植密度设置4个水平,即1667、2500、4444、10000株/hm2(分别以低密度、中密度、较高密度、高密度表示).研究结果表明,施P显著提高了4个密度大叶相思林土壤微生物的AWCD值、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McIntosh指数、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而施N和N+P则相反.随着林分密度的减小,各处理的土壤微生物AWCD值趋于减少.通常低密度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McIntosh指数和Simpson指数较小.
    • 李伟杰; 田野; 岂晓鑫; 魏财文; 李建; 张一帜; 蒋桃珍
    • 摘要: 根据现有细菌分类鉴定方法,采用血清学、Biolog、16 S rRNA序列分析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法对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疫苗生产检验用菌种CVCC 553、55001和55002进行系统鉴定.结果显示,菌种CVCC 553、55001和55002血清群为兰氏C群;Biolog鉴定为马链球菌反刍亚种;16 S rRNA序列分析与马链球菌反刍亚种模式菌株CECT 5772的同源性最高(均为99.72%),且在系统发育树中位于同一分支;与马链球菌反刍亚种模式菌株CCUG 47520的DNA-DNA的杂交值大于70%,分别为80.5%、80.2%、80.5%,与马链球菌反刍亚种模式菌株CECT 5772的平均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7.73%、97.64%、97.77%.因此本研究认为羊败血性链球菌病疫苗生产用菌种CVCC 553、55001和55002应为马链球菌反刍亚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