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
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

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杭州
  • 出版时间: 2012-10-30

主办单位:中国农业工程学会

会议文集:第三届水产工业化养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研究通过在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unthe),研究了不同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净化效能,以及对DO、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系统在温度为(19±1)℃,系统循环次数为15次,养殖池DO保持在12mg/L以上的运行条件下,随着气水比由0.75∶1至1.50∶1的增加,生物滤池氨氮的去除率由35.0%增加至52.0%,NO2--N的去除率由8.2%增加至44.6%,气水比对硝化反应影响显著,但对COD的去除率影响并不显著,其平均去除率为10.14%;pH值有增加的趋势,生物滤池进水口到出水口的pH值由7.97增加至8.08;气水比最佳运行参数为1.25∶1.同时还发现一级生物滤池进水口DO接近饱和,一级到末级滤池间DO仅降低了10%左右,生物滤池气水比不再是为生物硝化反应提供氧气为主要目的,它起着充分搅动水,冲脱老化的生物膜,提高生物膜活性,脱除水中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维持pH值在7.5~8.5的适宜范围的重要作用.本研究所获参数,可供生物膜法处理养殖循环水的条件优化作参考.
  • 摘要:设计完成了一套水产养殖水质多参数在线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CNA现场总线技术实现现场数据的传输,采用GSM无线通信技术进行远程数据采集和监控.本系统对温度、溶解氧、pH值、导电度等水质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并针对其中的溶解氧实现了自动控制.现场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稳定性,能较好地满足水产养殖水质监控的需求。
  • 摘要:臭氧在水处理中有消毒杀菌、氧化有机物、凝聚悬浮物、除臭与除色等作用.并且臭氧易分解,在自来水中的半衰期约为20min(20℃),消毒之后分解生成对鱼类有益的氧气,对养殖生产具有良好促进作用.但是臭氧浓度若高于0.2mg/L时间过长,就会对养殖鱼类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设计了基于PLC的水体臭氧浓度PID在线监控系统,在线检测并实时控制了养殖水体臭氧消毒的过程,以确定臭氧消毒设备和消毒过程的安全性.试验比较了纯氧产生臭氧和空气产生臭氧两种方法臭氧消毒过程时的臭氧浓度.从而证明利用空气产生臭氧和纯氧产生臭氧进行养殖水体消毒时,若实时检测和控制臭氧浓度,均能达到安全标准和系统消毒要求.
  • 摘要:本研究应用循环水养殖废水作为水源热泵水源,建立了用于大型海水鱼养殖场的冬季加热和夏季制冷的温控系统.养殖废水采用物理拦截和生物处理达到了水源热泵的水源需求.通过一个制冷季节和一个制热季节的运行,水源热泵机组的夏季制冷和冬季制热的平均热效率(COP)分别为4.36和3.25,如果考虑整个温控系统的电耗,其夏季制冷和冬季制热的平均热效率(COP)分别为3.25和2.52。
  • 摘要:为了探究磁场用于水处理的机理,本研究通过对液态水的黏度、表面张力、与17O-NMR半峰宽的测量,研究了磁场处理对水分子内能、表面熵以及自由水分子比率的影响;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描述液态水团簇构造的综合评价指标(IAI).结果表明,随磁场处理时间的增加,液态水的表面张力减小,而黏度与17O-NMR半峰宽增加,并且IAI呈线性减小.综上可知,磁场处理对液态水团簇构造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IAI能够对团簇构造及其变化进行量化表征.
  • 摘要:工业化温室甲鱼养殖废水具有很高的浓度,直接排放将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采用生物生态净化技术处理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本研究分别利用芹菜、小白菜和生菜浮床-生态沟,采取了模拟河道的循环流动方式对高浓度甲鱼废水进行了净化研究.结果表明,小白菜不适应高浓度甲鱼废水,生菜、芹菜—生态沟系统对高浓度甲鱼废水中CODcr、TN、TP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90%和95.5%、95%和80%、85.6%和75%、98.88%和97.2%,生菜的去除效果要好于芹菜.研究表明,经济植物浮床—自然生态沟系统具有良好的甲鱼养殖废水处理效果,是一种高效的生态处理系统。
  • 摘要: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状况下,采用了半滑舌鳎现场养殖试验的方法,分别将循环水处理工艺中紫外线灭菌装置置于生物滤池前端(实验组)和后端(对照组),研究了系统养殖水环境变化情况和鱼类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①设置工艺改变,紫外线装置对细菌、弧菌的灭杀效能无显著的影响(P>0.05),但对养殖池中的细菌、弧菌数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②实验组养殖池内亚硝酸盐氮值比对照组低39.37%~41.89%,养殖池内氨氮平均浓度比对照组低3.35%;③紫外线装置工艺改变对半滑舌鳎的生长速度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值分别为0.10、0.06,实验组鱼体增重率1.20%,远低于对照组的21.71%,两者差异显著(P<0.05),紫外线装置工艺改变对半滑舌鳎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④实验组半滑舌鳎的血液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 摘要:益生菌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相关研究却很有限.本研究研究了在海水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益生菌对系统水质变化的影响.本实验构建了两套养殖系统(6个养殖池,平均分为两组,每纽设3个平行)进行实验.实验用鱼为大菱鲆幼鱼(约50g),共300尾,随机分到6个养殖池中.实验循环水系统中的每个养殖缸水流通过液体流量计分别独立精确控制,水力停留时间均为30min.其中一套实验系统(B组)3个养殖池分别接种浓度为104CFU/mL(养殖缸水体的目标浓度)的芽孢杆菌,另一套不接种菌剂,作为对照(A组).在为期一个月的实验中,2套养殖系统水缸出口的营养盐含量(NH3-N,NO2-N,COD)及pH、DO进行了对比研究.相关指标分析表明,益生菌的加入对系统内NO2-N,COD起到了一定的去除效果,而对于NH3-N、pH、DO变化无明显影响.本研究对实验中益生菌对水质影响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 摘要:本试验研究在现代封闭循环海水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探寻抗肠炎功能蛋白添加剂新产品对石斑鱼生长、消化、水质等的效应.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2%‰、3‰(0号~3号组)的抗肠炎蛋白粉,分别饲喂初始体重为(64.80±0.56)g的四组点带石斑鱼640尾,每处理组4重复,试验期105 d.结果表明:①试验发现,饲料添加2%‰以上抗肠炎蛋白粉后,显著降低实验鱼应激反应副作用,即显著减缓采食量下降幅度,这是抗肠炎蛋白粉提高生长性能的原因所在,对鱼类养殖生产意义重大.②基础饲料添加1‰~3‰的抗肠炎蛋白粉,明显提高点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比对照组分别提高7.8%~13.8%和降低9.0%~12.0%(P<0.05).随抗肠炎蛋白粉添加量增加,水氨氮含量出现递增特征.③抗肠炎蛋白粉对蛋白质和淀粉消化酶活力产生了显著影响,而对脂肪酶活力作用不明显.肝胰脏蛋白酶活力显著或极显著提高14.4%~56.4%.胃肠和肝胰脏淀粉酶活力在1‰~2‰添加量时提高了7.6%~23.5%(P<0.05).研究证明,工业化养殖点带石斑鱼幼鱼膨化颗粒饲料中,抗肠炎蛋白粉的适宜添加量为2‰~3‰.
  • 摘要:本研究以大西洋鲑循环水养殖中疾病防控问题为研究内容,强调方法向技术的转化,通过应用在实验室建立的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方法,开展大西洋鲑循环水养殖流行病学调查,研制开发针对大西洋鲑特征病原的检测试剂与疫苗制品,制定疾病防控生产规程.研究建立了大西洋鲑循环水养殖疾病档案和病原库;建立了多种病原菌的检测技术,可以在现场检测鱼类病原;制备了鳗弧菌和杀鲑汽单胞菌二联灭活疫苗,使免疫鱼获得了较好的保护效果.研究通过方法向技术的转化、规程的制定,形成以病原监测、疾病预警、疾病诊断、免疫接种等技术为基础,操作规程为支撑,技术集成的疾病防控系统.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将转变我国水产养殖病害防控模式,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有效降低病害对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
  • 摘要:在封闭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1±0.51)kg/m2],设置4个流速梯度(200L/h,400L/h,600L/h,800L/h,分别以A~D组表示),挑选相近体重(200.3g±7.6g)的大菱鲆进行42d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55尾鱼,研究流速对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菱鲆生长、摄食以及水质氮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①大菱鲆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摄食量随流速增大先快速上升后缓升趋稳,饲料系数则相反.A、B、C三组特定生长率、摄食量分别显著高于D组30.77%~52.31%、17.30%~22.05%;饲料系数则显著低于D组13.83%~22.34%.②养殖水体中总氨氮、非离子氨及亚硝酸氮浓度随流速的增大先快速下降后缓降趋稳.A、B、C三组水质总氨氮浓度均显著低于D组53.70%~79.07%.③根据流速对特定生长率、水体总氨氮二者的影响,得出养殖的生态适宜流速为625L/h(1.56 tank volumes/h);再结合流速对水循环动力的影响,得出养殖的生态经济适宜流速为480L/h(1.20 tank volumes/h).
  • 摘要:提出一种基于视频跟踪的鱼类饥饿行为的分析方法.通过鱼群在垂直平面上的投影,提取鱼的轮廓、鱼群的平均坐标,获取鱼群在不同状态下的活动范围.采用基于团块跟踪的方法实现对鱼群的跟踪,得到鱼的平均游动速度.实验表明,在饥饿和再投喂时,鱼群的活动范围和平均游动速度会有明显的差异。
  • 摘要:利用大型海藻细胞的全能性获得了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和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的无性系材料,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绒球状微球体、网状微球体和簇生状微球体三种微球体形式,这种微球体形式适合于大型海藻的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簇生状的孔石莼微球体在10L藻类生物反应器中的培养密度达5.81g FW/L,最高生长速度达到0.36g FW/(L·d),最大比生长速率为0.130/d.藻类生物反应器高密度培养海藻无性系可用于海藻育苗、水产养殖水处理以及天然活性物质生产等.
  • 摘要:对孔石莼(Ulva pertusa Kjellm)微球体在反应器培养过程中无机氮磷吸收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密度培养微球体的反应器高作为水处理单元的可行性.实验表明,孔石莼微球体在海水PES培养基条件下的日平均无机氮(NO3--N)吸收量约为0.3mg/g FW/L,日平均无机磷(PO43--p)吸收量约为0.062mg/g FW/L;在对养殖水短时处理时,对硝酸氮的日吸收可达3.44mg/g FW/L,对磷酸盐的日吸收达到0.092mg/g FW/L.实验表明,孔石莼微球体对水中的CO2和无机氮磷有着较高的吸收能力,可用于工厂化养殖的水处理系统中.
  • 摘要:颗粒分级与自动清洗特性是判断养殖池性能的主要标准,而养殖池的流态决定了二者的优劣性,并是研究养殖池两相流的基础.为此借助CFD软件包Fluent,采用标准k-ω模型和RNG k-ω模型分别对"Cornell-type"双通道养殖池进行数值模拟及验证.结果表明,RNG k-ω模型比标准k-ω模型模拟效果更好;水体旋转速度与底流出水量有关,底流出水量越大,则旋转速度越大,并与径向距离呈线性增长关系.
  • 摘要:曝气生物滤池是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的核心水处理单元.研究了气水比对曝气生物滤池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水比的增大,出水TAN浓度降低,去除率增大,亚氮积累浓度也随之降低,出水CODMn趋于稳定.在气水比为3∶1条件下,出水TAN浓度在0.125~0.716mg/L之间波动,20∶1条件下出水TAN浓度分别在0.228~0.348mg/L之间波动;气水比为3∶1、5∶1及10∶1三个气水比条件下,出水TAN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3∶1、5∶1及20∶1气水比梯度下,出水TAN浓度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10∶1与20∶1两气水比梯度下出水TAN浓度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出水亚硝酸盐氮浓度随气水比的增大而逐渐降低,气水比为3∶1条件下,BAF出水亚硝酸盐氮浓度最大可达0.302mg/L,出水亚硝酸盐氮平均浓度为0.169mg/L;5∶1条件下出水亚硝酸盐氮最大浓度约为0.110mg/L,其他两个气水比梯度下出水亚硝酸盐氮浓度均小于0.1mg/L;CODMn的去除情况随气水比的变化无显著差异.
  • 摘要:节能装置是循环水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一个好的循环水养殖系统,需要考虑净化、生物过滤、循环、增氧、脱气5个环节。气室反冲洗型珠子过滤器可以整合简化这5个过程。气室反冲洗型珠子过滤器的特征,具体包括一类能与气提装置兼容的珠子过滤器。充当“生物净化器”,在于:一是吸附固体颗粒物;二是固定的薄膜生物滤器。本身自动冲洗,即再利用反冲洗和清除聚集的污泥。
  • 摘要:循环水系统在欧盟已有显著的发展,它为苗种培育提供了安全有效的环境。它具有优良水质,这正是苗种需要的;物理化学条件:流体力学和固体去除率;饲料管理:具备细菌可利用的碳源;生物环境:在养成阶段,Ras可提供鱼的生长,福利及产品质量的最优环境,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等几点优势。室外大型养殖系统具有以下几点发展趋势:提供鱼类需要的水质条件;降低能量消耗,提高固体物去除率;控制细菌环境;减少饲料,排泄物及能量消耗影响;降低饲料系数,有效利用饲料并提高鱼类福利;升级生产系统——低能量处理循环:提高废物处理效率,开发更高效的多营养层级综合系统。
  • 摘要: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条件下,进行5×3双因素随机设计动物试验,即5种饲料蛋白质水平(43%、46%、49%、52%、56%;以A~E组表示)和3种饱食度水平(100%、90%、80%;以Ⅰ、Ⅱ、Ⅲ水平表示),共15个处理,每处理3重复,试验期108d.探寻蛋白质营养与饱食度对工业化养殖半滑舌鳎幼鱼(110g±25g)生长与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高蛋白水平与高饱食度投喂的增重效果最佳,E组增重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13.75%~50.16%,Ⅰ水平比Ⅱ、Ⅲ水平分别极显著提高7.57%、14.08%;中蛋白水平蛋白效率较高而死亡率最低,C组死亡率比其他组降低50%~75%;低饱食度的饲料利用率和蛋白质效率最高,Ⅲ水平比Ⅰ、Ⅱ水平分别显著高4.78%、5.32%.②中蛋白水平和高饱食度有利于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C组比其他组显著提高4.2%~34.79%,Ⅰ水平分别比Ⅱ、Ⅲ水平极显著高15.27%、25.70%;中蛋白水平和90%饱食度有利于提高溶菌酶(LZM)活力,C组比其他组极显著提高4.61%~18.07%,Ⅱ水平比Ⅰ、Ⅲ水平分别极显著高12.03%、4.58%;中高蛋白水平和高饱食度有利于提高补体C3、C4活力.③获得工业化养殖半滑舌鳎幼鱼最大生长的饲料蛋白质营养水平为56%;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和蛋白效率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9%~52%.
  • 摘要:工业化养鱼具有先进的养殖设备,养殖环境可控,单位水体养殖密度高,产量高,养殖全过程都可以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操作、管理、收获、质量安全等易控制.为适应我国海洋及淡水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同时也为了设备国产化发展的需要,研制活鱼分级设备势在必行。DH-A(B)系列分鱼机设备的材料选择是根据设备的使用环境和我国现有金属材料性能及供应条件为依据进行优化选择的,设备的设计及工艺加工技术均由公司技术人员白主设计和制造,有相应严格的技术标准和加工程序,同时制定了相关的企业标准及制作工艺,所以能够确保技术的可靠性。DH-A(B)系列分鱼机的机型主要为:DH-A和DH-B两种,前者为轴旋式后者为导向式,主要是传动方式有明显的区别,以确保分拣的应用性。DH-A(B)系列分鱼机设计适用的鱼类品种主要是:鲑鱼、鳟鱼、鲈鱼、罗非鱼、鲤鱼等,同时对淡水鱼的相当一部分品种也同样适用。
  • 摘要:传统的工业化水产养殖系统因多采用"内源微生物"系统,其生化单元存在低效、不稳定、难控制、易滋生致病菌的缺陷.针对这些弊端,将Bacta-Pur外源微生物强化系统引入工业化水产养殖,这些高效复合工程菌包含有数十种来自自然界的益生菌,它们被有机地组合起来协同降解污染物净化水质.该系统能有效解决传统内源微生物系统的不足.它不仅能适用于淡水养殖,还能适用于海水养殖;它能大大简化系统结构,节约生产成本;它能更好地模拟自然水体的养殖环境,"以菌制菌"的理念能有效控制有害菌的繁殖,杜绝抗生素及其他违禁药物的使用,从而生产出真正的绿色水产.通过提高水产的存活率和单重,降低饲料系数等手段,Bacta-Pur(R)外源微生物强化系统可使一个传统的养殖系统增产增收30%以上.
  • 摘要:本研究针对养殖污水处理用生物循环流化床(CB FSB),采用Fluent软件中的欧拉多相流模型,RNG k-ω湍流模型对其内部的液固两相流流动力学进行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并用实验进行验证.揭示了CB FSB内液固两相流的一般规律: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床层膨胀率随着流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并且颗粒越小,膨胀率越大.其次,经实验验证,粒径为0.55mm,曳力模型为Gidaspow、颗粒黏性模型为SyamLal-O Brien时,数值模拟与实验最匹配、吻合较好,但仍有误差.然后,通过颗粒体积浓度分布图发现不同情况下体积浓度均有峰值出现在r/R=0.6处,而且颗粒越小、速度越大、颗粒浓度越小.最后,较好地模拟了放大规模装置中的流动行为,并预测了实际操作过程中流量控制范围.结果表明,欧拉多相流模型可用于生物循环流化床内液固两相流的数值模拟,对流化床的结构设计和优化放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在对国外水产养殖自动化设备研究基础上,结合国内水产养殖的实际需求,本研究采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鱼的计数、鱼重测量、鱼肉分级、鱼类行为和鱼病预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计算机视觉软硬件系统.计算机视觉技术是实现水产养殖自动化所不可缺少的技术,在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的水产养殖中很有意义。尽管发达国家对计算机视觉在水产养殖方面的应用己进行了不少研究,但还主要集中在试验阶段,仍有许多技术难题亟待解决,需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中国是世界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养殖产量占全球养殖产量的三分之二以上,但中国的水产养殖是粗放型的,在养殖的集约化、生物信息的获取、管理调控的自动化方面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 摘要:循环水处理工艺技术是工业化养殖产业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在汕头建设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建立3种具有不同特色的循环水处理工艺,包括标准化设计、节能设计、南方特色设计等,探索节能高效、适宜在中国南方地区推广的工业化养殖系统.
  • 摘要:本研究介绍了利用凤眼莲去除水体富营养物质,并通过草食性鱼类的限制作用,完成水体的富营养物质到鱼体的转移,并介绍了各种应用环境下草食性鱼类的推荐投放量,并通过池塘养殖实例分析了该生态模式的经济效益。
  • 摘要: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是实现水产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研究利用大西洋鲑工业化循环水养殖系统排放的养殖废水进行了牡蛎和龙须菜的混养实验,研究了大西洋鲑养殖废水中主要污染因子氮磷营养盐、COD和悬浮颗粒物的处理效率.结果表明,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方式较牡蛎和龙须菜单独处理养殖废水具有更好的处理效果.其中,牡蛎和龙须菜贝藻混养比为1∶2(牡蛎540g,龙须菜150g)时,对大西洋鲑养殖废水处理效率最佳,其对氨氮、硝氮和总磷去除效率分别为69.08%、57.97%和47.34%,对COD和SS的去除率分别为87.16%和73.17%.
  • 摘要:封闭式循环水鱼类养殖系统是以渔业水处理组合系统为核心,集机械过滤、蛋白分离、生物滤床及有益微生物、紫外线及臭氧消毒、在线监控等关键技术及设备经有机组合形成的一种集约化的养殖系统.大西洋鲑又名"三文鱼",2011年从挪威引进受精卵,进行孵化、培育、养成.自2012年1月进行大西洋鲑循环水系统养殖,经过周年养殖体重达到1194.42g,体长达到417mm,体高达到100.58mm,体宽达到53.52mm,少数个体在养殖10个月后性腺发育较快,性腺重量达到9.756g,性腺指数达到1.31.通过本研究对封闭循环水系统养殖的大西洋鲑重要生长数量性状进行生物学测量,并跟踪性腺发育状况,探讨在封闭循环水养殖模式下大西洋鲑的生长发育模式,为建立大西洋鲑标准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积累资料.
  • 摘要:以工业化循环水养殖大西洋鲑肌肉为研究对象,研究大西洋鲑不同发育阶段肌肉营养成分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循环水养殖大西洋鲑随着发育进程粗蛋白含量呈现降低趋势,粗脂肪含量则呈现显著的增长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随着鱼体生长发育呈现略微降低的趋势,氨基酸含量变化与体长和体重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脂肪酸测定结果显示,油酸(C18∶1ω9)、棕榈酸(C16∶0)和DHA(C22:6ω3)含量最高,占总脂肪酸的57.13%.必需脂肪酸中EPA和DHA的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49%和17.04%,两者之比达0.322.研究结果还显示,随着生长发育的进程,大西洋鲑脂肪酸含量增长迅速,其中DHA含量的增长迅速.本研究证明大西洋鲑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
  • 摘要:本研究介绍了光的主要特性及其在影响硬骨鱼类性成熟中的应用情况.光包括光谱成分、光强和光周期,它是一类比较复杂的环境生态因子;光在水生环境中具有非常特殊特性.鱼对光变化的感知随着鱼种类以及发育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目前,光在硬骨鱼类性成熟控制中已得到一定的应用,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效果.
  • 摘要:本研究以大菱鲆(Psetta maxima)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60d的耗氧、排氨实验.实验采用正交设计,设定不同浓度的溶解氧、总氨氮(换算为NH3-N)和亚硝酸氮,研究在三者作用下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代谢情况.结果表明,溶解氧和氨氮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代谢有显著影响,而亚硝酸氮对其影响不显著.提高溶解氧的浓度能显著降低氨氮和亚硝酸氮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改善其生长环境,并能有效地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代谢.氨氮对大菱鲆的耗氧率和排氨率影响显著,当氨氮浓度大于0.07mg/L时,在两个溶解氧条件下,耗氧率比0.01mg/L实验组分别下降45.5%和49.6%,排氨率分别下降76.5%和64.3%.在实验的前20d,大菱鲆幼鱼特定生长率较低,生长较慢,各组之间差异并不显著.在接下来的实验周期内,大菱鲆幼鱼生长加快,各组之间差异明显.本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溶解氧的浓度来降低有毒物质对大菱鲆的毒性,以此减小生物处理的压力,从而在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过程中减少生物过滤装置的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 摘要:在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平均密度(14.20±0.48)kg/m2],设置4个温度梯度(14℃,16℃,18℃,21℃,分别以A~D组表示),挑选相近体重(371.68g±43.15g)的大菱鲆进行56d养殖试验.每个梯度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研究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以及消化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菱鲆摄食、生长以及消化酶活力具有显著(P<0.05)影响.(1)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摄食量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当温度为21℃时,该组日均摄食量与其他三组相比出现显著性(P<0.05)下降.A、B、C三组的日均摄食量分别显著(P<0.05)高于D组25.65%、32.26%及45.08%.(2)大菱鲆生长和存活率随温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A、B、C三组增重率分别比D组提高75.23%、91.05%及121.18%,特定生长率分别提高34.29%、80.00%及102.86%.(3)在14~18℃范围内,大菱鲆胃蛋白酶比活力首先随温度增加而增大,当超过18℃时,出现显著性(P<0.05)下降.A、B、C三组的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较D组高116.74%、139.68%及202.64%.各组肠脂旨肪酶比活力并无显著性(P>0.05)差异.肠淀粉酶比活力则随温度升高而升高,D组分别高于C组10.81%、显著(P<0.05)高于B组59.74%、极显著(P<0.01)高于A组115.79%.本研究表明,高密度封闭循环海水养殖条件下大菱鲆摄食、生长和消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6~18℃,适温范围内的最大摄食率为0.52%~0.55%.温度对胃蛋白酶比活力及肠道淀粉酶比活力影响显著(P<0.05).建议在适温范围内(16~18℃),封闭循环水养殖300~600g体重大菱鲆的最佳投饲率为0.57%~0.61%.
  • 摘要:在高密度设施养殖条件下,进行单因素动物试验,即5种饲料蛋白质水平(31%、35%、39%、43%、47%;分别以A至E组表示)处理,投喂平均体质量6.2g±0.2g的凡纳滨对虾(平均养殖密度3.1kg/m3),每处理3重复,每重复30尾虾,试验期60d,探讨蛋白质营养对生长、环境因子、排泄与饲料消化特征的影响,为今后循环水工业化现代养殖对虾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储备.结果表明:①中高蛋白质水平(>39%)具有显著促进对虾生长的效果.随着蛋白水平的提高,增重率先增加后降低,饲料系数正好相反.②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氮、磷酸盐浓度,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增加而显著升高,E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或极限著.③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增加,饲料总消化率显著下降,而蛋白质消化率显著升高.④创新建立的对虾日粮蛋白质水平与日增氮、日排有害氮的定量动态变化关系,使蛋白质生态营养需要量得以量化确定.获得高密度养殖凡纳滨对虾最大增重的蛋白质需要量为43.73%、最佳生长和氮减排的蛋白质生态营养需要量为40.42%.
  • 摘要:光照是封闭循环水养殖鱼类生长生殖的重要因子,通过对鱼类光感受器官生理构造及国内外封闭循环水养殖产业光照现状的分析,概述了光在水中传输光色与辐射照度的变化规律,提出了LED作为新型光源在光色、辐射强度与光周期的优势,为工厂化养殖业使用LED光源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 摘要:增氧技术是工业化水产养殖过程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高效增氧锥的原理、结构,基于氧气的摩尔数守恒定律,创建了完整的流体动力学数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和优化设计.该数学模型可以在已知增氧锥进出口半径、增氧锥锥体高度、气泡初始半径以及气体、液体流量的情况下计算出反映增氧锥性能的氧气利用率、氧气摩尔数转移速率等数据以及增氧锥中不同深度处的气含率、气泡尺寸、氧气的传质系数、溶氧值等各项实时数据.运用有限微分算法与枚举法相结合的算法对增氧锥进行仿真及优化.由此而建立的增氧锥仿真优化设计技术为工业化水产养殖增氧锥的设计奠定了基础,从而简化了设计过程,优选了设计参数,增加了增氧锥的效率.基于氧气的气泡流体动力学理论而建立的增氧锥优化设计方法是准确有效的,并得到一些增氧锥实际试验数据的验证.该设计方法为工业化水产养殖系统的高效增氧锥设计奠定了基础.
  • 摘要:本研究介绍了酸性氧化电位水在水产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涉及养殖水体杀菌和环境消毒、毒藻清除,以及酸性氧化电位水在水产品活体净化、清洗杀菌、贮藏保鲜等卫生品质中的应用进展.提出进一步推广微酸性电解水的应用范围、加强电解水专用设备的研发及完善电解水的相关标准规范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 摘要:为了改善工业化甲鱼养殖水水质,研发了一个使甲鱼生活区与其粪便和饲料残饵沉积区分离的隔污装置.在可控环境实验室内,对有隔污装置和无隔污装置的两个小型甲鱼养殖池(0.87m× 0.58m×0.62m)的水质进行了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在工业化甲鱼养殖适宜的水质条件范围内,无隔污装置池浊度(NTU)、亚硝酸盐(NO2--N)浓度的平均变化率高于有隔污装置池.无隔污装置池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平均变化率明显高于有隔污装置池,数据呈显著性差异(P<0.05),水质恶化较快,并且无隔污装置池换水时的COD浓度基本都在200mg/L以上.无隔污装置池6~7d就需要换水一次,有隔污装置池换水周期可达20d左右.研究表明,隔污装置将甲鱼生活区与其粪便和饲料残饵沉积区分离,减少用水量和污染物排放量,是一个有效的改善水质装置.
  • 摘要: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是解决传统养殖模式弊端的好方法,本研究的重点将放在针对冷水性鱼类的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主流技术上面,该系统的主要特点包括可靠地追踪记录;优势明显的功能特性;坚固耐用,工业级技术;可扩展性强;经济上的可行性在美国,迄今为止,RAS养殖系统模式发现相对缓慢,但水产养殖业对这种技术的信心正在逐渐增加,项目规模正在不断扩大,正在进行的和计划进行的项目投资总额达到0.5亿—1亿美元,养殖种类覆盖大西洋鲑、银大马哈鱼、斑点鲑和虹鳟、鲟鱼、鲈鱼、军曹鱼和海鲷及银鳕鱼等品种。
  • 摘要:研究介绍了几种养殖废水的处理方法,对贝藻生物过滤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应用与研究做了论述,为贝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的进一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为海水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海水养殖废水中的悬浮颗粒和营养盐,通过一般物理化学方法或是微生物处理的方法仅能将污染物去除,难以将其转化为资源加以利用,而利用滤食性双壳贝类的滤食作用以及大型藻类借助太阳能,对营养盐的吸收,在充分利用养殖资源的条件下获得一定的生物量,实现了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双丰收。
  • 摘要:为探讨日粮脂肪和蛋白质营养对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的影响,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3个脂肪水平:18%、21%、24%,即Fl8、F21、F24;2个蛋白质水平:38%、48%,即P38、P48),形成6种试验处理膨化颗粒配合饲料,每处理3重复,在工业化封闭循环海水养殖(RAS)条件下,选用初重650.0g±45.50g大西洋鲑鱼720尾进行动物试验,试验期56d.结果表明:①中脂肪水平(F21)和高蛋白水平(P38)饲料的生长性能较佳.增重率随脂肪水平提高先增加后降低,中高脂肪组比低脂肪组极显著提高43.5%(P<0.01);高蛋白组极显著提高44.99%(P<0.01);中脂肪高蛋白组合(P48F21)效应最佳.②脂肪水平对肌肉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蛋白水平与肌肉9种必需、4种风味氨基酸含量呈正相关,高蛋白组显著提高3.60%~17.00%(P<0.05/0.01).③脂肪水平与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呈正相关,而蛋白水平与其呈负相关,高脂肪(P24)和低蛋白(P38)有利于提高肌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脂肪组肌肉∑ω-3PUFA、∑HUFA、DHA、EPA含量比低脂肪组分别极显著或显著提高15.74%、26.60%、15.41%、7.67%(P<0.01/0.05);低蛋白组极显著提高肌肉DHA含量11.91%(P<0.01)、EPA10.02%(P<0.05);低蛋白中高脂肪组合(P38F21、P38F24)效应佳.试验研究证明,工业化封闭循环水养殖大西洋鲑对脂肪营养需求有一定程度降低,本试验条件下中高脂肪与中低蛋白组合,既利于提高生长性能,又增加肌肉ω-3HUFA和主要氨基酸沉积,为工业化养殖大西洋鲑的肉质改善型配合饲料研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