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海相碳酸盐岩

海相碳酸盐岩

海相碳酸盐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地质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1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98220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地质通报、地学前缘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第二届全国青年地质大会、岩溶资源与油藏岩溶储层研究学术研讨会、第十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等;海相碳酸盐岩的相关文献由703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安江、乔占峰、曾凡刚等。

海相碳酸盐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1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8220 占比:99.77%

总计:98443篇

海相碳酸盐岩—发文趋势图

海相碳酸盐岩

-研究学者

  • 沈安江
  • 乔占峰
  • 曾凡刚
  • 胡素云
  • 杨雨
  • 倪新锋
  • 庞雄奇
  • 张玺华
  • 汪华
  • 汪文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祝传海
    • 摘要: 沈安江是一个“逆行者”。他不追逐潮流,对名利看得很淡,大家都热衷的东西,他甚至会主动与其保持距离。2004年,沈安江从中国石油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调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科技管理部工作,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工作调动,但1年后他却主动要求从北京调回到杭州的科研岗位。2017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进行“双序列”改革试点,沈安江又成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第一个辞掉所长职务去竞聘首席技术专家的人。
    • 汪泽成; 施亦做; 文龙; 姜华; 江青春; 黄士鹏; 谢武仁; 黎荣; 金惠; 张志杰; 严增民
    • 摘要: 基于超级盆地思维及油公司资源战略,分析四川盆地含油气系统和剩余油气资源分布,最大限度地挖掘四川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探索该盆地的超级盆地发展模式。研究表明:①四川盆地在陆内裂谷—海相克拉通—前陆盆地3阶段演化背景下,形成了以天然气为主的复合含油气系统,具备构成超级盆地的资源条件。盆地超深层存在南华纪裂谷潜在含气系统;震旦系—中三叠统发育海相克拉通含气系统,以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为主;上三叠统—侏罗系发育前陆盆地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油;每套油气系统内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布规律各不相同。②发展完善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常规气、致密砂岩气、页岩油等领域先进实用勘探技术,是支撑规模勘探开发的必要条件。③分层次制定勘探战略,争取政府扶持与政策支持力度,探索合作发展新模式,有助于最大限度挖掘四川盆地油气资源。引入超级盆地研究思路挖掘四川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对指导四川盆地及类似成熟盆地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王传忠; 薛婧
    • 摘要: 在元坝气田开发史上,有这样一支队伍:他们既是开发建设先遣队,率先找到超深层气藏分布规律;又是科学稳产智囊团,精准部署多口高产气井。他们就是“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获得团队——西南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二所。“白手起家”开发功勋井2008年,为进一步支撑川东北地区油气开发,西南石油局勘探开发研究院开发二所成立,负责海相碳酸盐岩气藏评价及开发。
    • 李建忠; 谷志东; 鲁卫华; 姜华; 翟秀芬; 刘桂侠; 赵容容
    • 摘要: 目前,已在四川盆地震旦系—中三叠统发现了 12个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已成为该盆地重要的天然气勘探领域与方向.为了进一步拓展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气藏的勘探领域,在分析已发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总结了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的主控因素,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勘探思路与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以下寒武统、下志留统与上二叠统为主力烃源岩,发育上震旦统灯影组丘滩体、下寒武统龙王庙组颗粒滩、石炭系白云岩、上二叠统长兴组—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礁滩与下三叠统嘉陵江组—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颗粒滩等主要储层,以三叠系蒸发岩、下寒武统泥页岩与中二叠统泥岩为区域性盖层,具有下生上储的良好生储盖配置.②该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形成主要受控于下述3个方面的因素——古构造背景与构造演化控制盆地"隆坳格局"的形成与分布,进而控制主力烃源岩、规模储层的形成与分布;古隆起、古斜坡的古地貌高带控制礁滩等高能沉积相带、大面积岩溶储层与古油藏、古气藏的分布;区域性与直接盖层控制大气田的空间分布与富集.结论认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的勘探思路为隆坳格局定区带、地貌高带找滩体、地震预测找储层、古今圈闭定目标;评价方法为井—震—露头综合分析明确盆地岩相古地理格局,印模法、残厚法与地震相精细刻画礁(丘)滩体高能沉积相带,生—储—盖综合评价有利勘探区带与目标.
    • 张倩慧; 苏进红; 万漓; 蒋雪桂; 朱俊; 胡忠贵
    • 摘要: 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为我国主要海相储层之一。通过分析四川盆地碳酸盐岩中硅质岩的沉积背景和赋存层位以及产出形式,发现硅质岩以互层、混积、充填、交代的形式广泛存在于碳酸盐岩中,产出形式、沉积背景各异,对于硅质岩成因的研究有助于判别沉积古环境和成岩环境。硅质岩的成因类型有生物或生物化学成因、化学沉积、交代(硅化)成因等,对于硅质岩成因的研究通常采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其中硅氧同位素的研究对于深化硅质岩成因认识有重要意义。
    • 陈培元
    • 摘要: 阿联酋X油田下白垩统哈布桑组上段为主力生产层段.根据岩心及镜下观察、物性测试及毛细管压力曲线等资料,分析哈布桑组上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成因机制.结果 表明:哈布桑组上段发育5种类型(LM1、LM2、LM3、LM4、LMS)灰岩和3种类型(DL1、DL2、DL3)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孔为主,其他孔隙类型少见.储层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孔隙结构可划分为大孔喉型、中孔喉型、细孔喉型及微孔喉型4种类型,储层整体喉道半径小.沉积相为哈布桑组上段储层的发育提供基础,多期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及裂缝等因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哈布桑组上段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弱,岩性较细,基质含量高;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古生物的繁殖,为准同生期大量铸模孔的形成奠定基础;高能相带发育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受整体占比较小及"孔隙尺寸控制沉淀"现象的影响,对渗透率的贡献很小,导致哈布桑组上段储层表现为低渗特征.该结果对中东地区储层成因及分类评价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马永生; 曾义金; 饶莹; 马晓潇; 黎茂稳; 蔡勋育; 徐旭辉; 胡东风; 曲寿利; 李根生; 何登发; 肖贤明
    • 摘要: 针对塔里木、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海相深层油气富集机理与关键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的需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0年初启动了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集成项目.该文简要回顾了项目在古克拉通盆地原型—改造作用分析、海相深层碳酸盐岩油气和深层页岩气富集与流动机理、深层复杂构造成像与多类型储层预测原理、高温高压深层钻完井工程与控制原理等方面取得的初步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在塔里木和四川盆地的部分初步应用和推广情况.
    • 张玺华; 田兴旺; 杨岱林; 王云龙; 孙奕婷; 洪海涛; 夏茂龙; 汪华; 徐亮
    • 摘要: 根据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等特征,结合储层发育分布规律,提出储层成因综合分类:指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分为礁滩储集层、表生岩溶储集层、白云岩储集层三大类.三个大类进一步分为了7个亚类.礁滩储集层发育的最主要控制因素是沉积相带,即礁、滩相沉积控制优质储层规模发育,也控制了后期的白云石化作用和岩溶作用;依据沉积特征,将礁、滩储集层分为台缘礁储集层、台缘颗粒滩储集层、台内颗粒滩储集层3个亚类.岩溶作用的强度和对储层的改造效果受岩石成分和岩石组构控制,形成不同类型的表生岩溶储集层;依据储层特征,将表生岩溶储集层划分为白云岩风化壳储集层、石灰岩风化壳储集层2个亚类.白云岩储集层主要受控于白云石化作用和与白云石化流体相关的溶蚀作用.储层成因及地质特征的认识对于四川盆地寻找规模碳酸盐岩储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 边利豪
    • 摘要: 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深层盐下白云岩储层是中国未来油气勘探的重点层位.柯坪地区下寒武统直接出露地表且地层较为连续无间断,为研究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油气问题提供了直观的对比对象.本次研究,基于柯坪地区石灰窑剖面下寒武统的沥青实勘,明确下寒武统沥青赋存特征及油气历史充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石灰窑剖面下寒武统存在大量沥青充填于孔-缝-洞中,是油气运移的重要路径;(2)肖尔布拉克组中上部存在多期沥青充填裂缝和包裹砾石的现象,证实多期次的油气充注;(3)玉尔吐斯组存在一期沥青脉,肖尔布拉克组中上部存在多期沥青充注,结合舒探1井取芯层段的沥青显示和孔隙特征,证实了肖尔布拉克组中部的高孔渗层段为有效油气横向输导层.
    • 陈培元
    • 摘要: 阿联酋X油田下白垩统哈布桑组上段为主力生产层段。根据岩心及镜下观察、物性测试及毛细管压力曲线等资料,分析哈布桑组上段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储层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哈布桑组上段发育5种类型(LM1、LM2、LM3、LM4、LM5)灰岩和3种类型(DL1、DL2、DL3)白云岩,储集空间以粒间溶孔、铸模孔、晶间孔为主,其他孔隙类型少见。储层以中低孔中低渗为主,孔隙结构可划分为大孔喉型、中孔喉型、细孔喉型及微孔喉型4种类型,储层整体喉道半径小。沉积相为哈布桑组上段储层的发育提供基础,多期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及裂缝等因素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关键。哈布桑组上段沉积时期水动力条件弱,岩性较细,基质含量高;优越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古生物的繁殖,为准同生期大量铸模孔的形成奠定基础;高能相带发育原生粒间孔和粒间溶孔,受整体占比较小及“孔隙尺寸控制沉淀”现象的影响,对渗透率的贡献很小,导致哈布桑组上段储层表现为低渗特征。该结果对中东地区储层成因及分类评价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