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动阻力

流动阻力

流动阻力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711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44篇、会议论文159篇、专利文献31713篇;相关期刊285种,包括当代电大、制冷与空调、石油石化节能等; 相关会议101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流动阻力的相关文献由1725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培学、刘伟、薄涵亮等。

流动阻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44 占比:1.37%

会议论文>

论文:159 占比:0.49%

专利文献>

论文:31713 占比:98.13%

总计:32316篇

流动阻力—发文趋势图

流动阻力

-研究学者

  • 姜培学
  • 刘伟
  • 薄涵亮
  • M·L·夫瑞普
  • 崔国民
  • 徐志明
  • 杨昆
  • 胥蕊娜
  • 刘华
  • 张磊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安仓; 陈建忠; 谢颖纨; 杨宝鄂; 唐强; 江永; 陈明光
    • 摘要: 对某电厂1000 MW机组凝结水管系进行了优化布置,建立了凝结水管系的应力力学模型和一维流动阻力模型,查明了管系的应力分布和流动阻力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管系优化布置方案的管道在设计条件下具有足够的柔性,并且减少了管系的局部流动阻力。机组满负荷运行时,凝结水管系的流动阻力可降低约20%。
    • 胡文亨; 程颢; 张倩; 魏立军; 高秀峰; 李云; 臧立昊; 李凤迪
    • 摘要: 为满足采油井场井口采出液(原油)冬季加热的特殊技术需求,解决管壳式、板式、套管式等传统形式换热器在相应使用条件下存在的难以承受高压、尺寸及质量大、制造困难、造价高、易腐蚀、流阻大等问题,设计制作了一台液量为25 m3/d的实际井场钛合金螺旋盘管原油换热器,并搭建了相应传热与流阻测试实验装置。开展了多种工质对在多种流速匹配下的传热性能实验,以及壳程防冻液和管程原油的流阻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在壳程为水或防冻液,管程为原油时,壳侧雷诺数应达到7000(对应流速0.32 m/s)以上,管程雷诺数应达到2000(对应流速1.1 m/s)以上,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总传热系数;壳程载热介质流速在很宽的范围内流阻都很小,对泵总扬程的影响基本可忽略,壳程流速选择可仅从能量平衡角度考虑;管程原油流动雷诺数在2000~2500之间(对应流速1.1~1.3 m/s),流阻约为50~75 kPa,相当于一般井口回压的3.3%~5.0%,对抽油机的工作基本不会产生影响,此时已获得了较高的总传热系数。基于换热实验数据,对比较接近实验测试结果的一种理论计算模型进行了分析和修正,使其能与实验结果良好吻合。实验结果和修正的计算模型可用于指导钛合金螺旋盘管原油换热器的产品设计、工程应用选型。
    • 陆威; 苗冉; 吴志根; 吴长春; 谢伟
    • 摘要: 针对非牛顿流体在波节套管换热器管程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重点研究了0.2%黄原胶溶液(XG)在不同波节套管换热器管程流动时的传热与阻力特性,并分析了强化传热机理。结果表明在相同工况下,随着管程黄原胶溶液Reynolds数Re_(XG)的增大,套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和管程进出口压降Δp逐渐增大;波高H和波距S影响黄原胶溶液在套管换热器管程的流动与换热。随波高H增大,黄原胶溶液受波节处的涡旋效应的影响更明显,流体层间剪切力变大导致黄原胶溶液黏度变小,湍流程度更大,管程传热性能提高,压降也增大,但综合传热性能不断优化;随波距S增大,单位长度波节数量减少,对黄原胶溶液扰动影响降低,湍流程度降低,管程传热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流动阻力不断降低,综合传热性能先提高后减弱。当H=3.5 mm、S=30 mm时管程波节管的综合换热因子η_(tube)达到最大,η_(tube)是相同条件下圆管的5.11~6.69倍。
    • 杨林清; 秦本科; 薄涵亮
    • 摘要: 控制棒水压驱动系统(CRHDS)是清华大学为NHR200发明的新型内置式控制棒驱动系统。组合阀是驱动系统关键的流量控制部件,其流动阻力对控制棒水压驱动机构的步进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完成了驱动机构不同流动阻力工况步升过程性能试验,建立了驱动机构水压缸步升过程理论模型,得到了水压缸步升过程关键性能参数的动态变化曲线,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很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模型分析了热态工况驱动机构水压缸变流阻步升动态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流动阻力的增大,步升平均速度逐渐减小,步升时间、步升后压力迟滞时间和步升过程总时间均增大。研究成果为CRHDS组合阀流动阻力的设计和优化奠定基础。
    • 赵悦; 董金善; 刘林波
    • 摘要: 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方法,对板式热交换器圆弧形凸台板片进行数值模拟,并将烟气出口温度模拟结果与相关文献中的试验数据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运用Fluent软件,对圆弧形凸台板片烟气侧传热和流阻性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凸台倾角时流道内温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情况表明,随着凸台倾角的减小,热交换器传热效果变好,但流动阻力变大.凸台间距减小及凸台高度增大时,热交换器传热及流阻性能变化情况具有同样规律.拟合了热交换器传热和流阻性能变化曲线,归纳了各几何参数对热交换器传热和流阻性能的影响规律,可为板片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 张敬旋; 李光熙; 南向谊; 马元; 唐桂华
    • 摘要: 氦加热器是预冷组合发动机中重要的换热器之一,其原理是利用燃气燃烧的热量提高氦气做功能力,进而提升整个循环系统运行效率.研究中首先设计了蛇形管式、瓦片式、辐射式三种微细通道氦加热器.其次,基于FLUENT15.0软件对微细通道氦加热器管内外的对流换热系数和流动阻力进行了研究.对比模拟结果和经典关联式的计算结果,确定了适用于微细通道氦加热器管内外换热和流阻的关联式.结果表明:对于管内流动换热,经典关联式预测准确,平均误差小于8%.对于管外流动换热,经典关联式对流阻的预测依然准确,但是对换热系数的预测有较大偏差,最大偏差接近50%.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拟合了新的微细通道氦加热器管外对流换热关联式,平均误差小于5%.此外,对比分析发现蛇形管式微细通道氦加热器对流换热系数最大,综合性能最优.
    • 张更; 李军; 柳贡慧; 杨宏伟; 王江帅; 安锦涛
    • 摘要: 为了分析钻井液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对井筒温度的影响,文中基于能量守恒定律,考虑流动阻力产生的摩擦热能与钻柱旋转产生的旋转动能,建立了井筒瞬态传热新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值比Yang数值模型和Al-Saedi解析模型的计算值高,更接近井底实际温度.实例井计算结果表明:相比于流动阻力,钻柱旋转对井口温度和井底温度的影响较大;流动阻力与钻柱旋转对上部井段温度的影响不大,但随着井深的增加,影响逐渐加剧;随着钻柱转速与钻井液排量的增加,环空温度不断增大.
    • 祁沛垚; 李兴; 邓坚; 于晓勇; 谭思超
    • 摘要: 受海洋条件影响,浮动核反应堆(FNR)回路冷却剂会发生周期性流量波动现象,影响系统热工水力特性.为研究这一现象,对脉动流条件下5×5燃料棒束的阻力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的周期平均雷诺数Reta=0.8×103~9×103,脉动幅值Au=0.2~0.8,无量纲频率ω'1/2 =1.26~2.81.试验结果表明:脉动流条件下流体加速会导致瞬时阻力系数大于对应雷诺数的稳态值,减速会使瞬时阻力系数小于稳态值,且这一偏离值随流体流速的减小而增大.此外,在脉动流过程中,周期平均摩擦阻力系数λta和局部阻力系数kta都大于对应平均雷诺数下的稳态值.通过提出无量纲参数Cf=λta/λst和Csg=kta/kst来评价脉动流对周期平均阻力系数的影响.Cf和Csg随Au和ω'1/2的增加而增加,随Reta的增加而减少.且在相同的脉动流参数下,Csg小于Cf,说明流体波动对定位格架局部阻力的影响较小.最后,通过量纲分析,根据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预测λta和kta的计算关系式,得到了较好的预测结果.
    • 陶正勇; 唐华; 韦世宝
    • 摘要: 针对某柴油机机油冷却器水道阻力较大,影响到发动机工作性能的问题,采用三维计算机流体动力学(CFD)软件对机油冷却器进行流场分析及阻力模拟.根据模拟结果,找到流体阻力大的原因,对模型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再次模拟,以确定最优方案,并对优化后样品进行阻力测试,以验证仿真结果的准确性,为后续机油冷却器的设计提供数据支持.
    • 李雅侠; 吴凯; 史晓航; 张先珍; 寇丽萍
    • 摘要: 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矩形翼强化半圆形截面螺旋通道内流体的流动与传热特性.数值模拟获得了安装矩形翼后半圆截面螺旋通道的流场结构及涡旋演变过程,考察矩形翼的长高比(Г=1.5~2.5)、螺旋通道无量纲曲率(δ=0.05~0.125)对螺旋通道内流体流动与换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螺旋通道内安装矩形翼后,诱导产生了一个大涡旋,Г值越大,诱导产生的纵向涡旋强度越大,同时流体流动阻力系数f和壁面平均努塞尔数Nu显著增加.研究范围内,相对于单一螺旋通道,f和Nu值分别增加16.33%和13.24%,综合强化传热因子J在1.035~1.082之间.无量纲曲率δ越大,矩形翼诱导产生的纵向涡旋强度越大,强化换热效果越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